[內容摘要]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幫助中等生走出困境,首先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端正教育思想,在“自學、精講、勤練”的教學中,多關注中等生。其次要針對教材的知識點、重點、難點和中等生實際水平,恰當地制定教學目標,加強基本概念教學。此外,還應注意問題的分析引申,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關鍵詞]更新觀念;明確目標;分析引申
一、轉變觀念,調整教學策略
受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有意無意地偏愛優(yōu)生,對中等生關心不夠,致使中等生失去了學好數學的信心。鑒于此,我加強了對教育理論的學習,轉變了教學觀念,特別是“羅森塔爾”效應給了我很大啟示。我認識到,提高全體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不僅要抓好優(yōu)生,更要抓好中等生,要真心誠意地增加對中等生的情感投入,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誠心和愛心,從而產生了學好數學的強烈愿望。
我過去上課多“滿堂灌”,學生聽得昏昏沉沉,教學效果不好。轉變觀念后,我注重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嘗試采用“自學、精講、勤練”的教學方法。先指導學生按提綱預習自學,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巡視中收集學生自學中的問題,多關注有問題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重點講解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把部分課外作業(yè)改為當堂練習,及時發(fā)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這種與學生近距離的接觸,使教與學能夠保持同步,也使學生掌握了學習數學的方法,增強了學習信心,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
二、明確教學目標,加強基本概念教學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指針,課堂教學活動是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所以針對教材的知識點、重點、難點和中等生的實際水平,恰當地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教案的設計要圍繞目標,不能過高或過低。如教學簡單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時,我先出示教學目標“掌握轉化的數學思想,能夠把兩個二元一次方程組成的方程組轉化為一個一元一次方程”,使學生心中有數,而后讓學生解答兩個已學過的兩個一元一次方程3(y+3)-8y=14和3x+2(2x-3)=8,并說明他們的解題思路,最后,教師提出兩個方程組 和 完成轉化。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兼顧到中等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心理活動規(guī)律,這部分學生上課注意力易分散,較難掌握抽象的知識,因此教學必須具體化、直觀化。我在概念教學中盡量聯(lián)系生活實際,把枯燥的概念形象化、趣味化。新課導入時,根據不同課型的內容采用發(fā)現法、聯(lián)想法、類比法、懸念法、問題法、游戲法、故事法等,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教學氛圍中。如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教學,我出示了準備好的四邊形,然后將其折成三角形,以此來揭示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我的啟發(fā)下,學生聯(lián)想到很多生活中的實例,這樣就很容易掌握這一概念。又如教學函數概念時,我是這樣導入的:我今天早晨上街買青菜,0.5元一斤,買了4斤,問花了多少錢?如果買6.5斤,買x斤呢?學生能一一回答。我告訴學生,你別怕函數,“函”就是“隱含”,如果把買x斤花的錢設為y元,那么能得到怎樣的等式?學生回答:y=0.5x。我又問:花錢的多少怎樣變化的呢?在學生弄清楚是隨買菜的多少而變化,即y隨x的變化而變化后,我再引入書上的概念:在某一變化過程中,兩個變量x、y,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對應,y就是x的函數;這種關系式是y=f(x),x是自變量,y叫因變量。這樣的教學設計能使中等生輕松掌握概念,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注意問題的分析引申,培養(yǎng)思維能力
解題過程可分為分析題意、探尋解題方法、實施解題方案、驗證答案等步驟。中等生沒有良好的審題習慣和技能,容易出現因性格浮躁、審題不嚴而“漏題”,因意志薄弱、心慌意亂而“怯題”,因情緒激動、轉換印象而“走題”。我在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中等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引導學生列出提綱,找出已知條件、未知條件、隱含條件以及已知和未知的關系(等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又如解題“已知△ABC中AB=10, BC=5, AC=8,求△ABC的內切圓半徑R”時,我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已做過的類似題目“已知Rt△ABC中斜邊AB=5,BC=3,求Rt△ABC內切圓半徑R”,該題的解法為連接圓心與切點,易得R=(AC+BC-AB)/2=(4+3-5)/2=1。這種解法中,直角三角形面積為兩直角邊乘積的一半,那么能否利用內切圓半徑表示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呢?通過這樣的引導,中等生就能利用等積法求出斜三角形內切圓的半徑。
教學中我充分發(fā)揮例題的作用,鼓勵中等生勤于思考、大膽質疑,要求他們獨立作業(yè),做到一題多解、多題一解、難題詳解,并利用一些典型例題的引申、變化,啟發(fā)學生思維。如“已知兩圓交于A、B兩點,過A、B各畫一條割線,分別交兩圓于C、E與D、F,求證:CD∥EF”,解題時我讓學生先畫圓,自然出現了多種圖形,學生各自完成證明后,我啟發(fā)他們如果改變兩圓的位置關系和兩直線的位置關系,結論是否仍成立?學生興趣十足,積極地思考討論,得出了一些變形題并證明結論仍成立。我在小結時贊賞學生的探求精神,同時指出變換兩圓位置關系可以得到近二十個類似的命題,讓學生們課后繼續(xù)思考。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分析探求,構成了一個有層次的師生雙向思維活動,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在數學教學中,我不斷進行實踐和探索,積極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以自學、精講、勤練為主線,以富有情趣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中等生的學習興趣,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給他們創(chuàng)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使他們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