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發(fā)了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等19門學科的課程標準,涵蓋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絕大多數學科。此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改,明確提出要堅持德育為先,并在各學科教學中有機滲透;要堅持推進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要堅持能力為重,注重知行結合;要堅持與時俱進,充實新思想和新內容;要堅持減輕負擔,控制課程容量和難度。這是我國繼2001年印發(fā)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后,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一、進一步強化德育為先
2004年,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組織修訂各學科課程標準,重點加強了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德育內容。2010年《教育規(guī)劃綱要》頒布后,為貫徹落實有關任務要求,再一次組織專家對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和完善。
2011年版課標結合義務教育不同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了德育,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本次課標修訂凸顯如下四大重點:
一是各學科把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修訂的指導思想,結合學科內容進行了有機滲透。如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新倡導“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yǎng)良好思想道德風尚”,明確要求“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語文學習過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薔認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英語課程中的滲透”,是英語2011年版課標的重點內容之一。[1]
二是進一步突出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如數學和歷史兩學科的2011年版課標都建議將《九章算術》和祖沖之的主要貢獻等內容列入教材,了解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歷史增加了傳統(tǒng)戲劇等反映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在強調“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同時,增加了“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內容。音樂2011年版課標明確提出背唱中國民歌的數量要求,并且在小學中高年級和初中階段提出了學習京劇和地方戲曲唱腔的要求。
三是進一步增強了民族團結教育的針對性和國際化發(fā)展的時代性。針對我國民族眾多的基本國情,按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要求,在原有民族團結教育內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發(fā)展”的內涵。此外,歷史2011年版課標要求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英語2011年版課標強調多元文化意識的基礎上,更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是強化了公民意識和法制教育的內容。修訂后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審時度勢地告誡教育工作者:“在一個經濟日益全球化的時代,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以道德教育為基礎的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經成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個趨勢?!?/p>
二、進一步凸顯能力為重
《教育規(guī)劃綱要》提出“堅持能力為重”。我國基礎教育素有追求基礎知識扎實和基本技能熟練(即“雙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比較薄弱。為此,此次課程標準修訂特別強調能力培養(yǎng),提出三項要求:
一是進一步豐富了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內涵。如數學2011年版課標把傳統(tǒng)的“雙基”目標發(fā)展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動經驗、基本思想”的新要求,對數學課程提出了知識和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四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是進一步明確了能力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如針對教師反映的對“探究學習”指導有困難的問題,提煉了“探究學習”的基本步驟和一般方法,以加強對能力培養(yǎng)的指導。
三是理科課程強化了實驗要求。如物理課標明確列出了學生必做的20個實驗,九年級化學要求學生獨立完成8個實驗,以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而美術學科強化課程的“人文性質”,強調其“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chuàng)造為特征,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
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不僅關注學生當下的學習生活,還關注他們走上社會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需要。如英語2011年版課標凸顯國際視野、文化意識和交際能力,強調“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已經成為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對青少年的未來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進一步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
2011年版課標引領課程內容與時俱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特別是提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與高中課程標準形成更好銜接,有利于教師們更為系統(tǒng)地開展教學。以地理學科為例,2011年版課標要求地理教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
2011年版課標明確要求防止和改正前期新課程實施后出現的偏差,如修訂后的語文課程標準新提出要“積極構建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平臺,拓展學生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支持和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閱讀教學中應當防止“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以及“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fā)揮”,“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fā)揮”等等。此外,2011年版課標還增加了“非連續(xù)文本”的閱讀教學要求。
新修訂的數學課程標準將“基本理念”原來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三句話改為現在的兩句,即:“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與舊標準的提法相比,2011年版課標有更深的意義和更廣的內涵,落腳點是數學教育而不是數學內容,有更強的時代創(chuàng)新精神和要求——追求“公平的、優(yōu)質的、均衡的、和諧的教育”。[2]
2011年版課標增強義務教育的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以及學生生活的聯系,及時反映了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成就。如物理、歷史等學科增加了“十六大以來的新成就”,要求學生知道“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宇宙探索、秈型雜交水稻的培育推廣、新能源開發(fā)、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和“863”計劃的制定等史實,充分反映了科技進步新成果。還有,一些學科結合學科特點,把我國社會發(fā)展中出現的一些現實問題作為課程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判斷。如化學把“嬰兒奶粉中的蛋白質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層保護”等有關知識列入了課程內容。
四、進一步強化母語教育
義務教育語文2011年版課標在“前言”部分,增加了“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陳述,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定性學科特質為“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將人文關懷和道德品格的教育、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的教育融入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中。修訂后的語文課程標準特別突出“語文素養(yǎng)”這個新課程核心概念,刪除了原標準中“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的提法,目的在于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豐富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思想觀念多方面和諧發(fā)展。
母語教育非常重要,但其教育的內容與要求必須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特點。語文課標增加了“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的要求,建議教師在語文課程的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因此,語文2011年版課標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聽說讀寫訓練中,格外突出閱讀,強調讀書在語文學習和思想文化修養(yǎng)中的關鍵作用,要求擴大閱讀量,重視閱讀的“興趣、習慣、品位、方法和能力”,將原來的附錄《語法修辭知識要點》內容擴充,增加了關于漢字、拼音、閱讀、寫作、文學等方面的知識。
語文教育回歸中華文化傳統(tǒng)。2011年版課標著力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翰墨書香,要求小學生學寫毛筆字。一至三年級著重培養(yǎng)學生硬筆書寫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從三年級開始,過渡到硬筆軟筆兼學。對三到九年級的學生提出了毛筆書法的要求。明確規(guī)定:三到四年級的學生除了能用硬筆熟練書寫正楷字,還要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五到六年級學生能用毛筆書寫楷書;而七到九年級的學生,能夠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五、進一步縮減課程容量
2011年版課標適當降低課程難度,特別是小學,有的教學目標不再提達成度的要求,而著眼于鼓勵學生學習。如語文對小學不同年級學生寫字量做了適當調整,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提倡“多認少寫”的教學原則,力爭扭轉多年來形成的每學一字必達“四會”要求的做法。低、中年級適當減少了寫字量,高年級相應增加了寫字量,整個小學階段識字寫字總量保持不變,仍然要求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這是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的。為此,還專門組織專家編制了《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作為語文2011年版課標的附錄。
在課程容量控制上,進一步精選了內容,減少了教學條目。在課程難度控制上,有些學科課標直接刪去了過難的內容;有些學科課標降低了一些知識點的學習要求,從“認識”和“理解”調整為“了解”;有的學科對難度較大又不宜刪除的內容,以“選學”方式加以處理,既增加了課程彈性,也控制了難度;還有些學科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適當調整了不同學段的課程難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3]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將于2012年秋季開始執(zhí)行??梢韵嘈牛涸?011年版課標的引領下,一大批全面體現德育要求、反映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教材將會問世,更加關注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課程教學將會出現,注重學生成長過程和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將會得到完善。而這些,將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瀅.突出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訪義務教育英語課標修訂組核心成員王薔教授[N].中國教育報,2012-03-08.
[2]黃翔.關于數學課標修訂變化情況解讀[EB/OL].新課標解讀網(http://www.xkbw.com).
[3]姜春媛,李瑩.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就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答記者問[N].人民日報,2012-02-07.
(黃樹生,無錫市教育研究中心,2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