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詞壇上的巾幗詞人,她在《詞論》中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詞學主張,這個主張在理論上確立了詞體的獨特地位。她的前輩蘇軾“自成一家”的詞創(chuàng)主張則是從詩詞同源的淵源論角度提高了詞體地位。李清照和蘇軾二人雖然對詞體的闡釋角度不同,但都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可謂“殊途同歸”。
關鍵詞:《詞論》 “別是一家” “自是一家” 殊途同歸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女詞人,她不僅細讀過唐宋詞家的作品,研究了詞的起源,聲律,合樂的特點和文學上的要求,而且還對一些詞家進行了品評,寫出了一篇流傳后世的詞學專著《詞論》?!对~論》是一篇系統(tǒng)論述詞體特點的重要文章,文中,李清照倡導詞“別是一家”之說,把詩與詞區(qū)分開來,從而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軾則是從“詩詞同源”的角度提出了詞“自成一家”的主張。李清照在她的《詞論》中有對蘇軾的評價,說蘇軾的詞“不諧音律”,但是,二者卻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高了詞的地位。
一、李清照壓倒須眉的詞學專著《詞論》及詞“別是一家”之說的提出
李清照在她的詞學專著《詞論》中對宋初詞壇的大家進行了評論,可謂勇氣可嘉。因為她沒有考慮哪位是高官,哪位是名人,哪位是親朋,哪位是至交,李清照只是憑著自己對詞的研究和對藝術(shù)的真誠與熱情,讓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流露,匯聚成文。就這樣,一篇被后代詞學家所重視的《詞論》誕生了。
《詞論》中,李清照對晏殊,柳永,秦觀等婉約派詞人的評價較高,但也逐一指出他們的局限。如對晏殊,認為他“苦無鋪敘”,秦觀則“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風逸,而缺乏富貴態(tài)”等。其實,《詞論》中對詞家的評價并不是很全面和中肯。比如秦觀的《淮海詞》在愛情詞中是“多主情致”,但一些他寫的懷古類的詞并不如李清照所言“少故實”,反而是幾乎做到了“無一字無來歷”。由此可見,李清照此篇《詞論》是在廣泛閱讀前人作品。認真思考和總結(jié)的基礎上寫成的”一家之言”。
雖然《詞論》的創(chuàng)作具有主觀性,但《詞論》無疑是一篇重要而系統(tǒng)的詞學專論。其中,李清照簡明扼要的指出詞的發(fā)展史,詞的合樂特點和文學性,還聯(lián)系宋代的詞家作了文學評論。最值得一提的是李清照從本體論的角度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理論主張。所謂“別是一家”,就是說詞是與詩不同的一種獨立的抒情文體,詞對音樂性和節(jié)奏感有比詩更嚴格和獨特的要求,認為詞不僅要像詩那樣要分平仄,而且還要“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以便“諧律”“可歌”。否則,詞就成了“句讀不葺之詩”,而喪失了詞作自身的文體特征。因為詞只有保持自身獨立的文體特征,才能不被詩“壓迫”,甚至取代,才能在文學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與蘇軾從“詩詞同源”的角度提高詞的地位不同,李清照是從詞的本體論出發(fā),進一步確立了詞體獨立的文學地位。
二、蘇軾“詩詞同源”的詞學觀念和“自是一家”的詞創(chuàng)主張
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艷科”。詩人墨客們對填詞總是抱著游戲的態(tài)度來對待的,寫成之后“隨亦自掃其跡,曰謔浪游戲而已”(胡寅《向薌林》 <酒邊集>后序,《斐然集》卷一九)。可以這樣說,詞在宋初文人心目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是不能與詩歌相提并論的,不能與“載道”,“言志”的詩歌等量齊觀的??傊~的文學地位是很低的。
蘇軾在理論上為詞“平反”,破除了詩尊詞卑的的傳統(tǒng)觀念。蘇軾緊接著提出了“詩詞同源”的說法,認為詩詞本是本屬一體的,雖然詩與詞在外在的形式上存在差別,但是它們的藝術(shù)本質(zhì)和表現(xiàn)功能應該是一致的。所以,蘇軾常常將詩與詞相提并論,他評價柳永的《八聲甘州》中的名句“不減唐人高處”,這都是對詞的肯定,他從詩詞本同源的角度出發(fā),將詩與詞放在同一水平線上,加之蘇軾本人的巨大影響力,就使得詞的文體地位大大提高了。
為了實現(xiàn)詞和詩的真正并駕齊驅(qū),蘇軾提出了詞“自是一家”的主張。蘇軾在《與鮮于子駿》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頗壯觀也?!保ā短K軾文集》卷五三)。這里的“自是一家”與柳永詞的“風味”不同,它的內(nèi)涵豐富,包括詞應追求的與詩相同或相似的壯美的風格和擴大的意境,詞品應與人品相一致,填詞應像寫詩一樣抒發(fā)自我的真情實感和獨特的人生感受。
總之,無論是“詩詞同源”的詞學觀念還是“自是一家”的詞創(chuàng)主張的提出,都是為了打破詞為“艷科”“小道”的的傳統(tǒng)看法,提高詞的地位,讓詞有詩的審美特征和藝術(shù)感染力。
三、李清照的重律與蘇詞的“不協(xié)律”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門后四學士”之一,李清照從小對蘇軾就很尊重和崇拜。在中國的文學史上,蘇軾無疑是一個全才的文人,他在詩,詞,散文,史論,書法和繪畫等很多方面都很有成就。但是,對與蘇軾的詞,李清照總覺得“以詩為詞”雖然豪放杰出,但卻往往“不諧音律”。
李清照在《詞論》中重點指出了詞要“合樂”的特點,即要“諧律”,李清照在自己填詞時注重貫徹自己的主張,努力糾正詞家前輩作品中的弊病,極其重視詞的“諧律”性,努力將詞引入“正宗”的發(fā)展道路。所以便在《詞論》中評價蘇軾“不諧律”。
在現(xiàn)在看來,李清照認為蘇軾的詞不諧律的原因極可能是因為蘇軾從詩詞同源的角度來看待詞,沒有將詞與詩清晰地分開來。李清照認為詩文要分五音,五聲,六律,清濁和輕重,因為詞是用來唱的,所以必須是要有“合樂’的特點。而蘇詞的不合音律則破壞了詞的“正統(tǒng)”和“正宗”性。其實,蘇詞不合律是有原因的,蘇軾為了全面改變詞風,提出了“以詩為詞”的手法,而“以詩為詞”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從而使詞成為與詩并駕齊驅(qū)的獨立的抒情文體。還有,蘇詞主要供人閱讀,不求演唱,所以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所以自然不會被音律所束縛,即使偶爾不諧音律也是不顧的。這是為提高詞的地位而做出的必要“犧牲”。
總之,蘇軾使詞獨立于音樂之外,所以偶有不諧音律處,李清照為使詞更“正宗”,所以極力推崇詞必“合樂”。雖然。李清照和蘇軾在詞是否要合樂的問題上有不同的主張和見解,但是二者無疑都是為了提高詞的地位而進行的探索和努力,事實證明了二人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詞的文體。方式不同,但目的相同,可謂是“殊途同歸”。(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趙文慧:《曠代才女李清照》,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第78頁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二版,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