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中語文教材 高考作文 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B-0088-01
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積累更多的作文素材,教師一直要求學生多閱讀,特別是廣泛地閱讀課外書籍。但是高中學生課業(yè)重、時間緊,難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所以,在高三復習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學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來構思高考作文。
一、教材中人物及其事跡的應用
語文教材中出現的人物及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跡都可以當做高考作文素材。語文教材里所選的文章都是文學的精華,因此在構思高考作文時,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引申和挖掘這些文章中的精華。
在高中課文中出現很多人物,如司馬遷、陶淵明、魯迅、史鐵生等,他們都是歷史文化名人,他們的思想高度是我們所敬仰的,他們的事跡是可歌可泣的。我們要學生掌握他們的生平事跡,概括他們的人生思想,然后把他們的人生事跡和思想融入到我們的高考作文當中。例如2011年高考全國卷I作文《期待成長》,我們可以引用勾踐期待成長為一代帝王而臥薪嘗膽的努力,可以引用魯迅期待國家成長而產生的“彷徨”“吶喊”進入作文。2011年高考廣東卷作文《回到原點》,可以引用司馬遷、陶淵明、魯迅、史鐵生等人都是為了回到人生“真、善、美”的原點而孜孜不倦地奮斗。2011年高考江蘇卷作文《拒絕平庸》,平時授課時,就可以告知學生,幾乎所有的歷史名人都是拒絕平庸的典范。歷史名人對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材料亦可用于2011年高考重慶卷作文《情有獨鐘》。在平時作文訓練時,教師要求學生對課文的作者和文中出現的名人事跡進行歸納總結,關注名家對名人的評價。
二、教材中詩歌的運用
在教材中出現的詩歌,是語言思想的精髓。恰如其分地把它們運用到作文當中可以有妙筆生花的效果。詩歌在作文中的運用可以分為兩種,即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所謂直接引用就是將詩歌直接引用到作文當中。例如2010年高考遼寧卷《取舍》話題,就可以直接引用徐志摩的詩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比松皇?,舍,要“舍”得干凈、灑脫,決不拖泥帶水。所謂間接引用就是將詩歌間接靈活地引用到作文當中。例如2010年湖南高考滿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全文以《琵琶行》作為行文結構轉換的標志,同時將考生的成長過程有機地結合于其中,文章散得開,收得攏,是詩歌間接引用的典范。因此教師要求學生要盡量背誦課文詩歌名篇名句,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三、教材中現代文的應用
教材中現代文篇目眾多,特別是散文具有優(yōu)美的語句、嚴謹的邏輯、深邃的哲理、閃光的思想。這些現代文,不管是文章的結構還是內容都是高考作文良好的素材。例如2009年高考廣東卷:談談你對常識的經歷與認識??梢灾苯右谩睹茁逅沟木S納斯》:“殘缺也有美,殘缺也是美,維納斯正是缺少了雙臂,才顯得如此秀麗迷人。不要為自己的某些缺陷難過,也許你的缺陷,會促使你奮進,促使你成功。”還可引用《項鏈》的材料,例如:“我們常常嘲笑和指責路瓦栽夫人貪慕虛榮,為了一夜風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路瓦栽夫人有的優(yōu)點我們不一定具備,你看,她知道事情不可能挽回時,毅然勇敢面對困難,辛苦十年還清債務,我們中的一些人,還不一定做得到呢,這難道不值得肯定和贊揚嗎?”
四、教材中典故及注釋的應用
學生學習課文時容易忽視課文中的典故和注釋,教師應該提醒學生,這兩者都可以拿來作為作文的素材。例如《滕王閣序》的典故和注釋就是極好的作文素材。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瘪T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其已九十高齡,不能再為官了。后世遂用馮唐易老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此典故可用于2011年高考安徽卷作文《時間在流逝》,亦可用于江蘇卷《拒絕平庸》。杜威說過:“最好的一種教學,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實際經驗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態(tài)度,習慣于尋找這兩個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關系?!币虼耍嬖V學生,在運用典故時一定要熟悉教材典故的來龍去脈及其本質,找出與作文的切入點,達到綜合靈活運用,信手拈來的程度。
總之,教師在講授教材的同時,應當適時提醒學生歸納總結課文素材,讓學生對教材“物盡其用”,取得課文教授與作文教學雙管齊下,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 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