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數學 差異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B-0018-02
人的資質千差萬別。教學中如何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呢?本文結合新課程理念,探索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的方法。
一、教學準備要關注差異
1.仔細調查學生的差異情況
調查了解學生的差異是實施差異教學的前提。為此,我們要仔細觀察每個學生的日常表現,經常找他們談話,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生活習慣、學習動機及興趣愛好等,還可以從同學或家長處收集學生的有關信息,給他們建立信息庫,以掌握學生的差異情況。
2.合理設置差異性教學目標
目標是人的進步指南。恰當的教學目標,可以激勵學生前進。幫助學生制訂差異性教學目標,就是運用激勵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能,不斷提升學習水平。每個學期初,應該幫助每個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設立全學期的必達指標和奮斗指標。平時要經常進行目標教育,使目標成為鞭策學生進步的動力。
3.精心設計差異性教案
教案是教師施行教學過程的依據。教案設計要體現教育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差異教學的教案可用并列式或插入式的方式編寫。
所謂并列式,即把教案的編寫分成左右兩部分。右邊部分主要針對班上水平接近的學生編寫;左邊部分(約占教案紙1/3)是針對班上有不同教育需要的學生編寫。
所謂插入式,是指正常備課寫出教案后,用另一種顏色的筆標出關注學生差異的內容,插入相關的輔助知識及教法。教師在每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處都要考慮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所要采取的教學手段。
二、教學過程要重視差異
差異教學的課堂模式可采取“三段式”,即課前自主學習(尊重差異)—課中全員參與(分享差異)—課后延伸拓展(有差異地發(fā)展)。
1.課前自主預習要安排差異性思考題
現行初中數學教材的編寫,非常適合學生自學。在教師安排的家庭作業(yè)中,要有讓學生自主學習下節(jié)教材內容的問題提綱。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帶著思考走進課堂,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收集、組織、分析、加工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這份自學提綱的問題可分三層要求。第一層要求:下節(jié)教材中有哪些新知識(定義、公式、定理、解題手段等)?第二層要求:下節(jié)教材中有哪些新知識?這些知識形成的根據是什么?第三層要求:下節(jié)教材中有哪些新知識?這些知識形成的根據是什么?理解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課堂學習活動小組要注意差異搭配
建立課堂學習小組,一般可采用優(yōu)、中、差搭配的四人組合,其中的優(yōu)生為組長,要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教師要經常指導他們的工作方法。
一般而言,每節(jié)課在教師精心導入課題后,可以先由四人學習小組交流課前自學體會,使大家初步明確課堂學習目標和任務,同時讓學生的差異思維在交流中產生碰撞,各人獲取不同的感知、認識。然后請一些學生匯報自學中的收獲和困惑,再由大家評判或補充他們的匯報。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表現,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對合理的回答要及時表揚,對錯誤的回答要引導大家討論分析,尋找理解差異的原因,直到大家弄懂弄通。對特別難以理解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調整思路、方法,并適當地進行指導講析,幫助他們歸納總結,促進他們學會學習。
3.課后布置的鞏固練習要有差異要求
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布置科學合理的鞏固性練習,使學生在課內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強化所學知識,提高能力。
作業(yè)一般分為“雙基”的鞏固性練習、“雙基”的靈活應用訓練以及特殊解題技巧或多種知識綜合應用訓練幾種層次。形式上可采取口頭交流、閱讀記憶、書面作業(yè)以及調查實踐等。
作業(yè)布置要體現差異性要求,書面作業(yè)應該由必做部分和選做部分組成。要求全體學生要努力完成“雙基”性鞏固練習以及基本應用類練習,鼓勵學生努力完成選做部分作業(yè)以及實踐操作類練習。
教師對后進生要多加關注,課中要充分調動他們積極參與,課后作業(yè)要多加輔導,指導他們形成良好的學法。此外,對優(yōu)秀生和潛能生要多加鼓勵,組織學生成立數學學習興趣小組,指導他們通過網絡或圖書館同步學習研究相關的拓展知識,以豐富他們的知識面,使他們的學習達到新境界。
三、教學評價要減小差異
對有差異的學生實行統一評價標準,無疑會傷害不少后進生。這就要求我們根據差異目標實行靈活的評價方法,減小評價差異,以取得激勵教育的功效。
差異評價由過程測評和階段書面測試兩部分組成。過程測評又由課前自學準備情況、小組活動參與情況、上課交流表現情況、作業(yè)完成質量情況四個部分構成,每部分的評價分A、B、C三個等級,由小組長和教師每周給每個學生綜合評價一次,每一階段(或單元)按滿分40分折成過程測評成績。階段書面測評即單元或期中期末的集中獨立考試??荚嚸}要以參照差異目標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類題目的試題為基礎,基礎題約占75%左右,另外25%的考題可設計成技能技巧和綜合運用類問題。每一階段測評后,測評分按滿分60分折成階段考核成績。將一個學生的平時成績(過程測評成績)加上階段考核成績,就得出對這個學生的階段學習評價。
顯然,這種測評把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減小了單純依靠考卷評價來反映的差異,但又能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能起到更客觀地評價學生與激勵學生進步的作用。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不要輕易給一個學生判定其成績不及格,這樣極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甚至會造成學生自暴自棄。遇到這樣的學生,我們要對他們從思想上和學習上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努力幫助他們跟上前進的隊伍。
學生的個性差異、學力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作為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各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努力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責編 王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