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課堂講授 精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B-0004-02
講授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式。要提高講授的效率,就要在“精準”上下工夫。所謂“精”,強調的是講授的程度,要求對所講內容反復提煉,抓住精髓,突出的東西要少,但要講透,“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所謂“準”,即準確,強調的是講授的內容:對知識而言,是要抓準學科知識的核心、關鍵;對學生而言,是要抓準學生學習知識的難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摸清學生可能會在什么地方出怎樣的問題,思考怎樣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突出“精準”講授,讓學生學好
曾聽過一個關于馬克·吐溫的故事:有一次,馬克·吐溫去聽一位慈善家的演說,聽了半個小時,大受感動,決定捐出身上所有的錢。然而,慈善家仍在滔滔不絕地演講。又過了半個小時,吐溫先生改變主意,只想捐出一半的錢。一個小時過去了,慈善家還在喋喋不休,吐溫先生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等到慈善家終于結束了長篇的演說開始募捐時,吐溫先生由于氣憤,不僅不再捐錢,還從盤子里偷了兩元錢。為什么會這樣?!顯然是因為慈善家講得太久了。也許他的話很感人、很動聽,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喋喋不休,再耐心的人也會心生厭倦,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學生已經懂了,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講解,結果講得學生連聽課的積極性都沒有了,學習興趣也跑掉了。
對于學生如何學習、學習什么,不少教師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qū):一是覺得學生的學習任務就是學好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必須講;二是認為學生只有通過教師詳細的、不厭其煩的講解,才能學到知識。
其實,從教與學雙邊的角度看,在講授過程中,師生雙方的思維活動是可以相互影響的?;仡櫼幌挛覀儺攲W生的經歷:當我們聽一位優(yōu)秀教師講授時,是不是會覺得好像自己的思維和老師的思維融合到了一起,思想會沿著老師的思路步步前進呢?自然、協(xié)調、流暢,有時甚至可以稍稍比老師的講授超前一步,預感到老師下一句話會說什么。反過來,如果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我們當老師的是不是也會受到鼓舞,思維會更加活躍,課堂上的臨場發(fā)揮會更加優(yōu)秀?這就說明,講授的過程其實是師生雙方思維互動的過程,師生雙方沒有哪一方的思維是停滯的、凝固的,等待對方“給予”的。從效果上看,如果學生對教師的講授沒有足夠的主動性、自覺性,沒有強烈的求知愿望,是很難學到系統(tǒng)的學科知識的。
既然講授是師生雙方思維互動的過程,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在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就要學會有選擇地舍棄一些內容,以騰出更多時間來突出重點,加以強調,讓學生聽了之后,對重點內容留下深刻印象。
為了讓學生學好重點內容,教師在選擇講授某一“知識點”時,需要做到“精準”二字。在重要的地方,要精細,幫助學生提高分辨能力,讓學生看清原來看不到的細微差別,準確地辨別那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如:關系和聯(lián)系的區(qū)別、觀念和概念的區(qū)別等。所謂精細,就是把問題講透,做到深入淺出。相對論的知識很艱深,但愛因斯坦能把它講得十分通俗易懂,因為他研究得很透。同樣,教師要想把重點知識講得精煉,就必須抓住所講內容的關鍵,對所講內容反復提煉,結合教材進行整合,將同類知識進行比較、篩選、歸并,要有把一節(jié)課的內容放到一個單元、一冊書、一個學科中的地位上去考慮的思想準備,這樣,就會避免講授重復,避免偏難貪多。
突出“精準”講授,可以實現(xiàn)讓學生更樂于學習、學好知識的目的。學生要學到知識,提高能力,除要聽教師的講授外,更要在教師的啟發(fā)、指導下學會自學、摸索、實踐、總結,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
二、突出“精準”講授,讓學生記好
為什么進行過多的講授效果反而不好呢?因為,教師往往只考慮了“課上”,卻忽略了“課下”的“學習效益”。從學的角度講,課堂講授只是學習思維過程的第一階段,課后是第二階段,也就是說,學生在聽完課以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還要“能夠回憶”起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要點。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課后要能在學生的腦子里很容易、很清晰地再現(xiàn),這是教師講授最重要的任務。如果講得過多,學生聽了印象不深,既容易造成學生的課堂精力流失,課后再現(xiàn)就更加困難了。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如何讓所講的內容在課后能在學生的頭腦里清晰地再現(xiàn)。而這就需要在選擇講授內容時在“精準”二字上下足工夫。想想我們在參加教師培訓時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由于工學的矛盾,培訓常常采取大報告形式,集中講座,很多內容是一帶而過的,即使拼命記也會漏掉很多,即便課后利用課件將筆記補充完整了,可半天下來能消化多少又能回憶多少內容呢?
聽了國家督學胡新懿教授的報告后,筆者找到了一個只講不練、多講不好的科學依據(jù)。胡教授說,對于學習,人們現(xiàn)在更注重24小時后的知識保留度。研究表明,用不同的課堂教授方式,24小時后學生平均保留下來的記憶率為:講授5%,閱讀10%,視頻20%,演示30%,分組討論50%,動手實踐75%,相互教并快速使用90%。用圖形表示,這是一個上小下大的“學習金字塔”。非常悲哀的是,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所偏愛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一天之后的知識保留度僅有5%。而5%的知識有多少呢?如何能做好知識儲備呢?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不是反對死記硬背嗎?是的,但同時我們也要記憶知識。記憶是學習之母,知識的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因為知識的掌握需要經過“領會、鞏固、應用”三個階段,缺少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出現(xiàn)“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上課聽懂了、作業(yè)不會做”的問題。
學得好,領會了,還要能運用。從現(xiàn)實的角度說,用考試選擇人才的制度一時半會兒是不會改變的,不管學生學了多少知識,如果在考試中提取不出來,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價值”就會打折扣,其學習興趣和信心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學生學習的成就感不僅來自于學了多少知識,更多的是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多少問題,而考試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在學生解題出現(xiàn)思維不暢的時候,“想想老師上課時這個問題是怎么說的”這句話是教師和家長時常提醒學生們的,可是,如果我們講得過多,不分主次,學生如何能“想”起,如何能讓知識再現(xiàn)呢?從應考的角度講,我們只有在教學中突出重點,強調關鍵,才有可能讓學生清晰地再現(xiàn)課堂教學情景。因為“精”才容易記,再現(xiàn)的可能當然就大,突出的印象就深,記的時間就長,再現(xiàn)的圖像也更清晰;“準”不但保證了“少”,而且不容易出偏差,不容易被干擾,自然就加深了印象,增強了再現(xiàn)的可能性。
三、突出“精準”講授,讓學生用好
有人說:平庸的教師只會敘述,較好的教師重在講解,優(yōu)秀的教師重在示范,偉大的教師重在啟發(fā)。為什么“示范”是優(yōu)秀教師特別注重的課堂教授方式呢?從“學習金字塔”中可以發(fā)現(xiàn),24小時后平均保留記憶率最高的是“相互教并快速使用”,達到90%,“相互教”就是重示范,“快速使用”則是重反饋。電視劇《人間正道是滄?!防镉幸粋€情節(jié):范希亮平時訓練士兵有方,戰(zhàn)場上效果顯著,楊立青問他是如何訓練才達到這種效果的,范希亮說:“很簡單,第一,我做;第二,你做;第三,點評;第四,我再做;第五,你再做;第六,再點評;第七,你做?!边@個例子就很能說明“示范”的有效性,“相互教并快速使用”。
其實,我們的課堂上也有示范,但常常沒有做到位。要么是教師講解示范,比如告訴學生如何審題、如何解題、如何答題……方法、思路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學生只是聽和記,不動手做,感覺上好像是“懂了”,但一動手做題就“走樣”;要么是講練脫節(jié),教師上課示范,學生課后才練,因為課上講得過多,沒有時間反饋,效果更是大打折扣,原因就在于,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只滿足于講清了、聽懂了,而沒有真正落實到“聽懂了就把它寫出來、說出來”,缺少了反復“應用”、不斷“鞏固”的教學反饋的環(huán)節(jié)。這也許就是較好教師與優(yōu)秀教師的差距所在吧。
四、突出“精準”講授,工夫在課前
有些教師也知道多講效果不佳,為什么還要多講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是教學目標不明,二是教學內容貪多,三是鉆研教材不夠,四是了解學情不清。這四個原因出現(xiàn)任何一點紕漏,都易造成教師在課堂上重復啰唆,越講越多。其中,每節(jié)課教學目標的確定是關鍵,也往往是教師特別是老教師不特別在意的。因為目標不明確,就容易造成在講授時課堂教學的隨意性;因為知識點太多,就容易造成教學重點不突出;因為教學目標模糊不清,就容易造成教學效果無法檢測。因此,要提高教學效率,精準講授,教師必須在備課時下足工夫,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下夠力氣。而要確定恰當?shù)慕虒W目標,教師必須研讀課標、鉆研教材、掌握學情,對教學內容做出“精準”的取舍。只有做到“備課豐富”,才可能實現(xiàn)“上課簡約”。另外,對教學目標的確定,還要力求描述具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要力求簡約,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以一兩個為宜,并且圍繞一個主要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認真訓練。像大家喜愛的余映潮老師,一節(jié)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最多是兩個,而且表述得非常明確,觀課時很容易判讀目標的達成情況。教師在確定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時,可著重考慮以下幾點:①這節(jié)課應該讓學生掌握什么內容?②我會通過什么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這些內容?③我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方式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這些內容?這樣,備課和上課就會緊緊圍繞目標進行了。
新課程、新教材、新課堂、新評價組成了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這“四新”中,新課堂是關鍵和重點,課程的“新”只有落實在課堂中才有生命力。因此,認真鉆研教材、強化備課環(huán)節(jié)顯得尤為重要。備課中尤其應該提高獨立解讀教材的能力。如何提高解讀教材的能力呢?比較有效的做法是:備課時先不要看教師參考用書,力求獨立地反復地揣摩教材,讀懂教材,有自己的見解,然后再看參考書,作為印證補充。不少優(yōu)秀教師都說過類似的話:備課就要備出教參上沒有的東西。所謂“教參上沒有的東西”,就是教師自己獨到的理解、感受、發(fā)現(xiàn)、感悟。有“教參上沒有的東西”,才能擺脫教參,不被教參牽著鼻子走。曾有人問于漪老師能夠成為語文特級教師的成功秘訣,他答:“堅持?!庇謫枺骸皥猿质裁矗俊贝穑骸耙黄n文,三次備課。”什么是“三次備課”?第一次備課——擺進自我,不看任何參考書與文獻,全按個人見解準備方案;第二次備課——廣泛涉獵,分類處理各種文獻的不同見解(我有他有,我無他有,我有他無),然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備課(經歷了課堂和課后)——邊教邊改,在設想與上課的不同細節(jié)中,區(qū)別順利與困難之處,課后再“備課”。從于漪老師的“三次備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三個關注(自我經驗、文獻資料、課堂現(xiàn)實)和兩個反思(更新理念、改善行為)的課堂改革經驗,無一例外是優(yōu)秀教師成長的“捷徑”。
總之,突出精準講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做到講授精準,必須在課前下足工夫,精心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先解決好“講得過多”的問題,這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