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五谷豐登,穰穰滿家的金秋意味著嶄新一輪播種季的開始。
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已于今年秋季開始執(zhí)行。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要求,落實和貫徹課程標準是新課程推進計劃的基本要求,也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教育部要求“全面理解、深入領會和準確把握修訂后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和主要變化,切實把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教育部《關于印發(fā)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通知》)。為貫徹落實教育部精神,2012年本刊專題版“年度聚焦”欄目持續(xù)關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從修訂工作組、教研專家、一線教師等角度進行解讀。
本期年度聚焦主要關注的是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物理學作為人類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仨?0世紀,大量事實說明,高新技術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與基本粒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原子、分子物理學和光學、等離子體和流體、凝聚態(tài)物理學等領域及其交叉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嚴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一直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先生曾在清華大學作過《沒有今日的基礎科學就沒有明日的科技應用》的精彩演講。從科學教育的國際改革趨勢來看,世界各國都在相應調整基礎物理教育的課程標準,以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
縱向對比我國物理課程目標的發(fā)展,我們發(fā)現(xiàn),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從八九十年代面向“現(xiàn)代科學所需的”、“社會主義建設所需的”轉為今天的面向學生“終身發(fā)展所需”。在過程與方法方面,五六十年代要求具備較簡單的實驗和知識應用能力,八十年代開始對思維能力有了要求,如今的2011年版物理新課標,對能力的要求不斷加強,對觀察能力及提出問題的能力、科學探究能力、信息處理與分析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適當?shù)囊蟆T凇扒楦小B(tài)度·價值觀”方面,從九十年代提出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精神開始,物理教育對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視不斷加強,2011年版物理新課標注重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的發(fā)展,提倡團隊精神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等。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世紀之交啟動以來,已經走過十年。前不久,在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建院十周年慶典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袁振國先生發(fā)表講話,希望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以院慶為新起點,銳意進取,不斷提高教育科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研究水平,服務決策、創(chuàng)新理論、引導實踐、繁榮教育事業(yè),為建設教育強省和教育強國做出自己的重要貢獻。
唐代詩人賈島在《劍客》一詩中用“十年磨一劍”表明此劍凝聚劍客多年心力,非同一般。正如寶劍需不斷磨礪才能顯露鋒芒,我們的教育事業(yè)需耐得下心進行一個又一個十年的探尋與反思。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石萍,《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