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7年9月,由我牽頭,沛城鎮(zhèn)教研室組建了課改工作小組,以課題研究為平臺,圍繞“構建生態(tài)課堂”開展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實驗范圍覆蓋全鎮(zhèn)14所小學。
盡管團隊成員不遺余力,苦苦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沒有突破性的進展。隨著課改工作的深入,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漸漸消解了教師的工作熱情。課改進入第五個學期,一所課改成績最突出、進展最快的學校召開期初會議安排課改工作時,遭遇了教師的消極抵抗——教師們關上辦公室的門,不去參加會議。后來了解到,老師們覺得工作量太大,工作壓力大,累;課堂教學面臨著種種問題難以解決;干多干少干好干壞獎勵待遇差別不大……我們不停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強大的現實如同豎在面前的一堵堅硬厚重的墻,難以逾越。無力感包圍著我,煎熬成了常態(tài)。
2009年3月,《中國教師報》記者茅衛(wèi)東老師來我縣采訪教師培訓工作,縣教育局領導向他介紹了我們的生態(tài)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由于時間緊,來不及深入了解,茅老師走馬觀花一番后就匆匆離去。他走的時候說:“你們的教學組織形式讓我吃驚地發(fā)現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山東的杜郎口中學。一個地處城郊、經濟條件一般的鄉(xiāng)鎮(zhèn),搞生態(tài)課堂有沒有作秀的成分?是不是僅僅提出個概念搞個政績工程?14所學校共同實驗,誰來指導?教師的能力跟得上嗎……”問題非常尖銳,這個人,看起來愛較真。聽說我們把集體備課的時間安排在周六時,他建議進行調整,不要侵占教師的業(yè)余時間。后來,他又通過各種方式反復強調:“生態(tài)課堂建設需要有一個局部的、生態(tài)的教育環(huán)境。如果教師長時間處于負擔過重、壓力太大的狀態(tài),生態(tài)課堂是走不遠的?!?/p>
4月中旬,茅老師又一次來我鎮(zhèn),專門采訪生態(tài)課堂改革實驗。他把時間安排得滿滿的,每天到學校聽課,認真詳細地記錄,課間找校干、教師分別座談。他沒有高談闊論,不多的話語中不乏真知灼見,對教育的熱愛感染著所有人,謙和的笑容與深邃的思想和諧相融。
我給茅老師談了我們的困惑和迷茫,茅老師這樣一句話,讓我開始反思:“很多人都是在一間封閉的房間里苦苦摸索,其實,只要能夠走出來,回頭再看那些問題,可能就會豁然開朗?!庇谑?,我知道了我們面對的其實是整個社會環(huán)境,整個的體制和文化,而不僅僅是具體的人和事,我更深刻理解了課改是個系統(tǒng)工程這句話的含義。
茅老師每到一校,都要問教師:“課改工作你喜歡嗎?你愿意參與嗎?累嗎?”和他接觸的這幾天,我強烈地感受到他對“人”的關注。他特別關心教師的工作環(huán)境、待遇狀況,不止一次地對我們說:“不能以課改的名義肆意加重教師的負擔,不斷地要求教師無條件做出犧牲?!?“不能把課改變成領導的政績工程,課改的生命力在于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成長?!?/p>
我們開始認真思考教師工作積極性難以調動的原因:我們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問題了嗎?我們關注教師的成長、尊重教師的利益了嗎?要讓教師說話,傾聽教師心聲,替教師解決實際問題。我們改變了工作思路,深入學校和教師中調查了解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存在的困難,能解決的盡力為教師解決。我們提出“讓教師成為課改的受惠者”,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措施,為教師的發(fā)展提供一切便利。更為重要的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自覺地以理解、寬容的眼光看待問題,平心靜氣地對待課改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現象。我真正理解了只有解決了“人”的問題,事情才能做下去,課改,一定要“以人為本”。
茅衛(wèi)東老師是一個懷抱理想的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認為:“如同當年的經濟體制改革一樣,中國教育也正面臨著整體轉型”,“我們需要對中國教育的現實與歷史有清醒的認識,不放棄不抱怨不等待,充分理解,主動完成美麗的轉身,并在各種現實困境中溫和地堅持?!蔽覐拿├蠋熌抢锏玫絾l(fā),漸漸學會從歷史和現實的雙重角度審視教育,審視身邊發(fā)生的問題,心態(tài)漸漸平和了。我知道個人的努力雖然有限,但在一個小范圍內,人的努力會改變環(huán)境,教育的希望就在于千千萬萬的草根教師腳踏實地地探索和努力。我對自己的工作又產生了信心,這種信心不是盲目的樂觀,是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后的堅定,不著急,不悲觀,不放棄,微笑著面對,溫和地堅持,課改原本不需要轟轟烈烈。
在他的推介下,2009年7月我來到了成都,參加了成都第一線研修班的學習,赴了一場精神的盛宴,短短的幾天時間,感覺自己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二
在成都第一線研修班,唐唐老師(網名,真名唐鋒盧,淮陰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向我推薦《聽王榮生教授評課》這本書。由于本人孤陋寡聞,當時竟然不知道王榮生何許人也,隨口答應著:“好的,我回去后就買來看看?!逼鋵嵭睦锊]有重視。
回來后由于忙于工作,一直沒把這本書放在心上。一次上當當網查找、購買生態(tài)課堂研究的相關書籍時,突然想到了這本書,就順便買了。書買來后,放在書架上,先讀的當然還是工作中急需用到的書。那本書,就那樣悄無聲息地立在一旁,默默地等待著我。
一直到12月底,在忙完了一個大型的教學研討現場會之后,我隨手翻開了它。僅僅讀了幾頁,我就知道,我翻開了一個語文教學研究的嶄新世界。用了兩天時間,一口氣把它讀完。雖然還有些地方不能完全讀明白,但我理解了大部分的內容,被深深地吸引了。我知道,它所闡述的理論,將為我開啟語文教學探索和實踐的一片新天地。
根據從此書上獲得的信息,我到網上把王榮生教授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語文教學內容重構》、《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鄭桂華老師的《聽鄭桂華老師講課》、李海林老師的《言語教學論》,還有《1978—2005語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論卷》等等書籍一網打盡,如饑似渴地閱讀起來,沉醉在一片迷人的天地里。閱讀著,尋找著,發(fā)現著,快樂著,以前語文教學方面的困惑,現在豁然開朗了。
這時我才明白唐唐老師當初為什么不直接向我推薦《語文科課程論基礎》,而是推薦《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他考慮到我是一名小學教師,理論素養(yǎng)有限,擔心我被專業(yè)性、理論性強的書籍嚇住了。
一路讀下來,邊讀邊思考:我,一個普通的一線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研究與開發(fā)方面,能做些什么呢?我打算把這個問題當作課題去研究。我不知道的是,做這個課題有意義嗎?這種在別人理論指導下的側重于實踐方面的探索,可以當作課題做嗎?寫好了課題申報書,我想起了唐唐老師。唐唐老師非常認真、細致地審閱了我寫的申報書,肯定了這個課題的研究價值,并針對部分內容提出修改意見,就連一些不恰當的語言表述,都一一指出。他鼓勵我認真研究,踏實做事。
唐唐老師用一本書,喚醒了我研究的熱情,為我開啟了一片迷人的研究天地。
三
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前提是心靈的覺醒,而這不是靠獎勵、逼迫、檢查和考試等手段能達到目的的。2009年9月,在茅老師的倡議和關心下,本著自愿參加、平等對話、抱團發(fā)展的原則,由各校骨干教師組成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成立了,活動的主要形式是閱讀、寫作、課堂教學研討、觀摩、交流等。
第一個學期以共讀共寫為主,一個學期加一個寒假,我們共同讀了李希貴的《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吳非的《不跪著教書》、林達的《歷史深處的憂慮》、《總統(tǒng)是靠不住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每個成員都建了博客,我們組建了QQ交流群。閱讀和寫作,漸漸成了共同體老師生活的常態(tài)。
第二個學期除了共讀共寫,還有教學研討、觀摩交流。學期一開始,我就把《語文科課程論基礎》介紹給共同體中的語文教師,我們邊讀,邊思考,邊在課堂教學中實踐。受此書中有關教學內容開發(fā)方面的理論啟發(fā),我們申報了市級規(guī)劃課題《基于蘇教版教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開發(fā)研究》,圍繞著課題研究,以上課、聽課、交流研討帶動更深入的閱讀與思考。
雖然課程改革的進展速度還是比較緩慢,但是,我不再著急上火,漸漸擺脫了無助和迷茫,跟共同體成員在一起,體會到了教育工作的幸福和成長的快樂。
在一次共同體成員的活動中,朱老師說,她把我們讀的書,介紹給同辦公室的老師,不少老師爭相傳閱。我偷偷地笑了,但愿傳閱的人越來越多。
張副校長說,他學校的校長一直不重視課改,不支持他開展生態(tài)課堂教學改革工作,他把《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推薦給校長,他希望校長讀了會改變態(tài)度??上В瑫旁谛iL辦公桌上有兩個月了,還沒讀。我們都勸他,不著急,慢慢來,一切都會改變的。
小趙是個有思想愛鉆研的人,她接手了一個新班,學生基礎不好,紀律渙散。她不急不躁,從組建班委會、培訓小組長入手,一步一步慢慢來,現在班級的學風已經形成。她說,我不像以前那樣只是抱怨了,把每天發(fā)生的事情都記錄下來,作為研究對象,堅持寫班級管理敘事,深入思考,尋求對策,我覺得自己跟班級、跟學生一起在成長。
郭小紅負責學校的語文教研工作,她利用職務之便,把王榮生教授有關語文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評價,還有對語文教材的選文鑒別等相關內容介紹給老師們,大家都感到深受啟發(fā),認為其理論具有可操作性,對一線教師如何用教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共同體的發(fā)展也不是一帆風順,人員在增增減減中不斷變化。一些教師以身體不好、孩子需要照顧為由退出了,也有一些教師陸續(xù)要求加入。目前共同體成員還主要由各校的骨干教師組成,相較于全體教師來說,參加的人員比例不高。下一步,我想讓這些成員回到學校,組建各校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
持續(xù)深入的閱讀,讓我對教育教學工作的認識逐漸清晰,越來越感覺離開課堂談教學是隔靴搔癢;交流研討的過程中,我的專業(yè)發(fā)展方向漸漸明朗起來;最重要的是教師共同體給了我站立課堂的底氣。2011年9月我毅然決定重返課堂,到一所小學擔任三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開發(fā)班本課程,給學生編寫班本教材,帶領學生買書、讀書、寫書(學生們寫),累并快樂著。
我相信從工作中獲得的快樂和幸福感,足以支撐我們面對所有的難題;我還相信,心對心的激發(fā)與喚醒,會慢慢傳遞、輻射開去;我更相信,有了覺醒的人,就有了一切……
(蓋鸞英,沛縣城鎮(zhèn)中心小學,2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