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復習的特點是它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緊迫的時效性,要求在全面中講重點,在規(guī)范中講策略,在強化中講效益。
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主體的發(fā)揮,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在他們能否充當復習教學活動中的“主角”。首先,給學生騰出自學課本的時間,堅持每節(jié)課結束后給學生布置復習思考題,用思考題激發(fā)學生邊學邊思考;講復習課時再提醒學生注意課文的重點和看似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實內涵深厚的段落文字,進行精讀。其次,給學生開辟課堂活動的空間,尤其是每當復習到知識難點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問題時,便設計若干個階梯式的思考題,指引學生自己分析解題思路,展開討論,力求學生自己鉆研弄懂。再者,給學生創(chuàng)造復查、整理、運用知識的機會,在基礎復習階段,穿插綜前聯(lián)后的訓練促進學生對前面學過的知識進行“反芻”,克服了學前忘后的缺陷,其考查難度也逐漸提高。總之,無論是課前自學、課內討論,還是課后整理、運用,學生都有“演出”的時間和空間,不僅是掌握雙基,更重要的是能力訓練方面,真正成為復習活動的主角。
二、正確處理三種關系
1.正確處理好課本與練習題的關系。課本是學生復習的依據,也是高考命題的依據,更是教師編、選一切練習題、測試題的依據。因此,不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重視課本,運用課本,而且在高三總復習階段,仍然要繼續(xù)引導學生讀好課本,用好課本,還要正確處理好課本與練習題的關系。引導學生主要用兩種方法讀好課本:其一,粗讀、細讀、精讀、深讀;其二,通讀、精讀、反復讀、帶著問題讀。對課本上的重點知識應引導學生邊讀、邊批、邊畫、邊記、邊思考,讓學生覺得每讀一次都與前一次的效果不一樣,堅持的時間長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自然就培養(yǎng)起來了。
2.處理好講與導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上要處理好講與導之間的關系,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復習過程之中,避免教師“獨霸”講臺和學生“自由”發(fā)展的現(xiàn)象,在復習中應該以學生研讀、質疑、思悟為主體,以教師歸納、辨析、點撥為主導,通過講、練、考、評等方式使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整理和歸類,使之成為知識鏈和知識網,便于學生理解性記憶和回顧。
3.處理好知識強化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復習可使知識得到強化,熟練掌握知識是發(fā)展能力、開發(fā)智力的基礎。因此教學中應以發(fā)展人的品質和智力為目標,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從生產和生活中發(fā)掘生物學知識來開拓學生的思路,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發(fā)展。如植物一次性施肥過多引起“燒苗”問題的分析,生長素兩重性的應用,無籽番茄和無籽西瓜形成的原理等等。
三、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
1.抓好課前預習。預習是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搜集相關資料,挖掘教材的知識點,從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疑惑的問題,將其解決在課堂上,或通過同學間的交流,將疑難問題解決在互助學習中。
2.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素質培養(yǎng)。注重基礎知識的梳理,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生物復習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加以整理和歸類,使之成為知識鏈和知識網,便于學生理解性記憶和回顧。
3.貼近生產、生活,設計問題,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維方式。選擇貼近書本知識但更貼近生產、生活的問題,盡量避免純知識性題目的立意。當前的生物教學必須改變老觀念、老方法,應該以發(fā)展人的品質和智力為目標,將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問題融入生物課堂教學中,以增強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發(fā)展。
4.注重圖表圖解表述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在復習時按照專題對圖表圖解進行復習,加強對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三復習應加強對學生認識知識的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幫助學生建立圖表圖解——基礎知識之間的思維轉換模式,促使學生思維活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分析圖表、圖解的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達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往往會轉化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