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蹦壳?,主體性教學、科學探究已成為我們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兩個主流方向。在很多時候,學生在一節(jié)活動結束以后,頭腦中是否已經有了科學的思維,掌握了科學的結論。我想可能有不少學生還是比較茫然的,對于他們的知識和能力并沒有得到實際意義上的幫助。我覺得這些非常值得我們教育者關注。
一些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普遍很高,但在具體操作時卻盡不如人意,教師設計的一些問題在學生活動時不能很好地一步步引導下去,有些學生純粹是為了活動而活動,活動在他們心中不過是在玩一個游戲,能力沒有得到實際意義上的提高。我覺得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試著做一做;
一、先思考或主動提出研究的問題
問題意識在思維活動乃至人的認識活動中占重要地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強調:“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結論的得出更為重要?!蔽艺J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讓學生在活動前明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在活動時有的放矢。然而在一些科學課堂上,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不到激發(fā),即便是有問題也不敢問、不知怎樣問或者是沒有機會問等等。
2.讓學生自己先提出研究的問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弊寣W生自己先提出研究的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讓他們的內心繼續(xù)充滿各種疑問,而不是等待著別人或教師的灌輸。“學問學問,要學就要問。”培養(yǎng)學生利用多種途徑來提出問題,我覺得這一點尤其重要,我們要有意識地先鍛煉部分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再逐步擴大至整個班級、整個年級,使得學生們的思維更加具有擴散性。
二、合作學習要切實有效
1.組織學生學會合作。教師通過組織同學在小組中齊心協(xié)力、各盡所能完成某項實驗,是培養(yǎng)同學之間交流、合作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終身發(fā)展都會產生積極意義。在實驗過程時,教師應創(chuàng)造小組合作的機會,教給學生合作的方式,并把合作能力作為檢測學生實驗能力的一個因素。
2.對于一些簡單或不太復雜的活動,教師可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分工合作。首先,教師要準備充足的各類實驗材料和預想到學生自主活動所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和后果,同樣也應布置學生收集相關材料。其次,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選擇的不同探究問題進行分組,讓他們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最后,在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幫他們逐步積累一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幫助他們按照一定規(guī)則開展小辯論,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當然,這并非易事,要靠長久的教育才能達到。
3.引導部分學生把活動向課外進行適當延伸。我認為在我們農村地區(qū)有著良好的條件和天然優(yōu)勢。例如在教學《蠶的一生》時,我就安排了部分養(yǎng)蠶的學生在家中進行觀察和調查,再將他們的觀察和調查情況進行匯總,讓他們在全班進行匯報交流,其他學生很快就了解了這些問題。但在農村地區(qū)由于傳統(tǒng)教育和考試指揮棒的作用,很多家長、甚至有部分老師都認為科學是“副科”“偏科”,對考試沒有作用,少學一點。我們如果身兼班主任或是語、數(shù)、英的課任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家訪進行宣傳,讓家長對科學課引起重視,我想這樣效果會更加明顯的。
三、適當扶持和平等對待學生
1.適當扶持思維較慢學生。在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總有一些學生思考問題或者操作實驗時比別的學生慢。后來我詢問了他們:有的是因為心存顧忌,怕自己做錯或答錯難為情,這種現(xiàn)象年級越高越嚴重。我鼓勵他們:“錯誤也是一種經驗”。開導他們,讓他們大膽思考。
2.平等對待“后進生”。其實對于“后進生”這個說法我一直存有疑議,很多時候在語、數(shù)、英學科上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就是這樣的。這些學生在其他教師眼中可能早已“不勝其煩”,但這些學生在科學、美術、音樂上是否也是后進呢?我想未必,有一部分學生我甚至認為他們非常有想象力。所以在科學課上,我也盡量給予他們以平等的心態(tài)和平等的機會,讓他們不自暴自棄,讓他們也有被別人欣賞的機會。
總之,要想在科學課上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體驗,教師教師需要練就一雙“伯樂”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