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來擁有較好條件的??圃盒I疽呀?jīng)比較普及,發(fā)展前景良好,不僅整體提升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層次,也為培養(yǎng)更多高層次人做出了貢獻。院校在升本以后,雖然提高了辦學能力,然而其如何能進一步在教學質(zhì)量、教學水平上有所提高,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新課題。因此,筆者根據(jù)以往在古代文學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提升古代文學教學質(zhì)量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高等教育;辦學能力;教學質(zhì)量
高校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生在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同時,能夠對悠久燦爛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從而民族自信心、名族自豪感能夠得到加強,并且使得人生理想境界和道德修養(yǎng)水平能夠得到一定的提高。在這種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筆者認為在高校進行古代文學教學時,對于本課程的人文主題應該進行重點強調(diào),對于古代文學的意義內(nèi)涵進行開掘的同時,對于其感性感情方式中所蘊含的理性訴求不斷追索,詮釋民族人文精神、文化品格,以此幫助學生培養(yǎng)和提高其人文素質(zhì)。
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卻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手段落后
現(xiàn)如今許多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模式過于死板、老套,對于詞語的解釋過于的注重。另外,固定的教材處理方式,例如在講解、分析一個人物的生平及其時代背景以及其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其藝術特色時,全部面面俱到和千篇一律,原本是要分析作品,最后卻淪為了鑒賞作品。結合口授和板書的方式仍然是這些教師上課最主要的教學手段,一直都離不開教師講、學生記、考試背的老套路。多媒體上課的這種新的教學形式雖然也有部分老師在使用,然而換湯不換藥,大多數(shù)老師就只是把上課所要講的全部內(nèi)容羅列在Powerpoint上,許多學生聽課的時候都找不到任何重點。同時不斷增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學生也造就了今日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yè)市場,學生感到了越來越大的就業(yè)壓力,因而使得他們?yōu)榇撕馁M大量時間在電腦、外語以及社會實踐上,加之,以文言文書寫的古代文學作品相對如今的學生來說,閱讀中會出現(xiàn)許多障礙是不可避免的。
2.學生起點較低,教師管理難度加大
西安醫(yī)學院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而且還是專業(yè)類非常強的專業(yè)類院校,生源以理工科學生居多,學生的人文社科功底較差,而且對于文科還帶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并且在職教師與學生比例失調(diào),給教學和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對學生進行文學教育是文學課上的重心之一。學生在進行文學鑒賞時,需要具有的一定基本素質(zhì)和感悟能力,文學教育的存在就是為培養(yǎng)學生這種素質(zhì)以及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我們需要以過程為主,對受教育者的自我感悟加以重視。中國古代文學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悟性、能力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在教師解讀作品的過程中,進行鑒賞作品的基本方法的相關學習,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在不斷的思考比較中得出結論。
3.教學容量大與教學時數(shù)少的矛盾
中國古代文學相較高校中其他類型的課程來講,具有跨時較長的特點,而學生再學習時的難度也較大。首先,由于在課程內(nèi)容上,其具有涉及面廣的特點,涵蓋了語言音韻學、歷史學、文獻學、文化、美學等多種學科;其次,覆蓋面廣。從先秦到近代,可知古代文學史的跨度之大,同時,涉及了許多紛紜復雜文學現(xiàn)象,同樣也涉及數(shù)以萬計的作家以及作品。因而這門課程對教學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很高。然而,在專業(yè)院校中,這種課程的課時數(shù)卻很少。然而,在這樣有限的學時內(nèi),學生既需要梳理、講解先秦至近代文學史,亦要分析介紹重要作家和作品。所以說在實際教學中,與教學容量大形成鮮明反差的教學時數(shù)成為了古代文學教學的一大問題。在這樣的矛盾下,壓縮作品篇數(shù)成為了許多教師唯一能想到的方法,然而,為完成形式化的教學任務,從而將經(jīng)典作品的閱讀以及分析舍棄,這對于學生對作品的直覺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有著十分不利的影響。
二、引入地域文化充實教學內(nèi)容的必要性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聯(lián)系地域文學或者地域文化已然成為現(xiàn)如今研究古代文學教學的新視角。自古地域的烙印或多或少的都印刻在了古代文學作家和作品中。在各高校及其他科研單位的研究下,對各時段和不同地域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們所認識的地域文化概念也越來越清晰。目前,地域文化課相繼在各大高校展開,成為了研究生的專業(yè)課、專業(yè)必修課或者是全校公選課,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其重要作用也逐漸發(fā)揮出來。對于新建本科院校來說,開設并在教學中充實地域文化,對于豐富校園文化建設有著不可多得的作用,以下是其主要表現(xiàn):
1.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
大學生活是美好的。學生在大學期間,不僅獲取了專業(yè)知識,也提高了其個人素質(zhì)修養(yǎng)。同時也充實了個人的人文素質(zhì)。這里所說的“人文素質(zhì)”,內(nèi)涵更為寬廣些,直接聯(lián)系著人文的概念。在《周易》,這一最為古老的著作中解釋“人文”時寫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碑斎?,文中的“人文”與現(xiàn)在的人文有一定差別,但“文明以止,人文也”也很好的說明了人文相同于包羅萬千的文化文明。地域文化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同時,也是組成人文知識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它獨特的特性能很好的補充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中,我們選取在某一地方的在這條歷史長河中,其所擁有的較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歷史典故或歷史大事,對它們的來龍去脈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們的知識可以在上課過程中得意充實,亦能使學生開闊視野。并且,重點闡述如英雄人物的典型事例等這些較為典型的地方文化。對于德育教育的落實具有積極的意義,并且通史及文化概論中并沒有這類東西,因而,其獨特的價值和魅力是值得我們?nèi)プ非蟮摹?/p>
2.培養(yǎng)大學生的鄉(xiāng)土情結。
對地域文化本身,我想每個大學生都是懷有好感的。因此,地域文化教學正可以在傳統(tǒng)知識與學子的心理渴求之間建設一座橋梁。在系統(tǒng)性講授地域文化的同時,將本地文化鮮明的個性的突顯出來,這對于學子們的自豪感的激發(fā),以及家鄉(xiāng)情結的加強都具有重要意義。總之,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根及其血脈所在。為學生們講解各個地方的地域文化,對學生的家鄉(xiāng)情結培育有直接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蔣波;簡談高校地域文化教學[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0-10-15
[2]馬建華;新升本科院校如何做好古代文學的教與學[J].現(xiàn)代交際,2011-09-23
[3]武新虹;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的構想與思考[J].青年文學家,200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