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誠實信用原則是商法的最基本原則之一,它集中反映了市場經(jīng)濟對商事主體的道德性要求。在市場經(jīng)濟較為完善的國家,這一原則往往在商法領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商法的發(fā)展,商法領域的誠實信用原則也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
關鍵詞:誠實信用原則;交易;民法
一、引言
德國學者施塔姆勒認為,法律的標準應當反映社會的理想——愛人如己的人類最高理想。在民商法領域,誠信原則即這種最高理想的體現(xiàn)。它也被許多學者稱為民商法的“帝王條款”。作為一項最高行為準則,誠實信用原則兼具道德性規(guī)范和法律性規(guī)范的雙重特點,對于規(guī)制商主體為商事行為,穩(wěn)定商事法律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字面意思
誠實信用原則的字面意思較為通俗易懂,就是信守承諾,不輕易反悔,以保障對方當事人的信賴利益,在民商事法律關系中,誠實信用原則被進一步具體化,《布萊克法律詞典》將之解釋為“懷有善意、誠實、公開、忠誠、沒有欺騙或欺詐,具有真實、實際,沒有假裝或偽裝。概言之它強調的是行為人忠實于自己的義務或責任”①。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本質
對于誠實信用原則的本質,可謂是眾說紛紜。當前法學界的主流觀點如下:
1、倫理道德說:誠信原則本質上是一種交易道德。其目的是使商事主體在交易時獲得道德上的保障②
2、利益平衡器說,誠實信用是對各方利益的平衡,既包括當事人之間的利益,也包括當事人與社會的利益。
3、惡意排除說。惡意排除說顧名思義,這一觀點的主旨是“當某一主體或者行為不具有惡意時,便可推斷其為善意的、誠信的“。即誠信原則較少涉及善意的概念,但使與特定的惡意概念關系密切,它并不能描述善意(good faith)行為是什么,但卻能論述什么樣的行為不具有善意。美國學者羅伯特·薩莫斯(Robert Summers)的“排除者說”(Theory of Excluder)正是這種觀點的代表。薩莫斯教授認為誠信條款本身就是一個排除惡意條款,法律確認誠實信用原則的用意在于排除惡信履行的不當行為。薩莫斯的觀點被部分美國法院采用。也為相當一部分立法者所認同。例如美國《合同法重述》第 2 版關于誠信履行義務的評注就體現(xiàn)了“排除者說”,該法通過列舉包括“惡信磋商、不透不滿意以通過和解降低價金”等③惡信行為來從側面說明什么樣的行為符合誠信原則 。
我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本質是一項道德性法律原則原因如下:
誠實信用原則是由誠實信用道德準則發(fā)展而來的,后者是市場經(jīng)濟生命攸關的道德保障,也是維系市場經(jīng)濟的首要道德秩序。由于商品經(jīng)濟對社會信用,特別是交易雙方的個人誠信品質要求極高,絕大多數(shù)市場經(jīng)濟國家都會以立法的方式將誠實信用道德準則法律化,以便于名正言順的利用國家強制力這一后盾來確保市場交易的雙方嚴守誠實信用倫理要求。因此商法誠實信用原則必須要反映誠實信用道德準則的價值觀,反映出真實,善意,公平,守信等較高的道德性,并最終實現(xiàn)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和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的平衡。
但誠實信用原則并不是只具有道德性內容,立法規(guī)定了誠實信用原則,此時的誠實信用原則也就具有了法律規(guī)范的特點,它就要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當事人不能通過協(xié)議將誠實信用原則排除,但法院則可基于誠實信用原則對當事人的協(xié)議進行必要的干涉,甚至直接干預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對此梁慧星教授有著經(jīng)典的論述:“誠實信用原則的性質有補充當事人意思的任意性規(guī)范,轉變?yōu)楫斒氯瞬荒芤兰s定排除其適用,甚至不待當事人援引法院即可直接依職權適用的強行性規(guī)定”。④即誠實信用原則可獨立存在于當事人的主觀之外,一旦當事人違反它時,可強制性的對當事人的行為予以規(guī)范。
通過以上兩點可以看出,誠實信用原則的本質應當是:以善意真誠,守信不欺,公平合理為內容的具有道德性的強制性法律原則。
三、商法確立誠實信用原則的依據(jù)
很多學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這一觀點在立法界所受到的支持也較為明顯。從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來看,誠實信用原則大多規(guī)定在民法典或民法通則之中。比如《德國民法典》規(guī)定:債務人有義務依誠實和信用,并參照交易習慣,履行給付實際上,我國《民法通則》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反觀這些國家的商法典,直接規(guī)定誠實信用原則的比較少。部分學者將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解釋為民商法的側重點不同,由于商事行為具有更強的效率性,因而商法誠實信用原則也應該更體現(xiàn)效率。但是我對此有著一些思考:誠實信用原則的本源——誠實信用道德準則是市場經(jīng)濟的必然要求,而商法作為市場經(jīng)濟制度最為倚重的法律制度基礎,更需要確立誠實信用原則:一方面,市場經(jīng)濟是信用經(jīng)濟,但使誠實信用道德準則的實現(xiàn)需要社會成員的自覺遵守,其強制力略顯單薄,這就需要需要作為強制性法律原則的誠實信用原則來規(guī)范商事主體的行為。另一方面,商事主體的內部行為或者外部行為都必須遵從誠實信用原則規(guī)范。
但對于誠實信用原則是商法基本原則的依據(jù),部分學者認為: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而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因而誠實信用原則也應被商事主體遵守,我覺得這個觀點仍有疑慮,因為有相當多的商法學者反對“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這個前提。除了這個理由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徐學鹿教授的觀點。徐學鹿教授在論證誠實信用原則是商法的基本原則時,提出了三條重要理由:
其一,從交易的角度看,誠實信用是商法的基本原則
其二,誠實信用原則貫穿了商法的歷史。最早可追述至漢莫拉比法典時期。
其三,作為現(xiàn)代商法典范的《 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 將誠實信用作為了其基本原則。⑤這可為其他國家立法所借鑒。
我比較支持徐教授的觀點,在這三條理由中,我認為交易的要求是使誠實信用原則成為商法的基本原則的最主要因素。因為它集中反映了商主體意志的作用:
首先,商主體從事商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營利并最終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商事活動本身卻有較高的風險,這種風險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商事行為人之間的相互欺詐。根據(jù)經(jīng)濟學的博弈理論,當每個人都希望通過欺詐行為獲取非常利益時,每個人最終在實際上獲得的利益往往要比他們從事正當?shù)慕?jīng)營活動,即不實施欺詐行為時獲得的利益更少。因為當每個人都去實施欺詐行為時,由于實際的總體利益并沒有增加。因此大多數(shù)人將得不到非常利益,即使有些人僥幸獲得非常利益,也有可能會卷入訴訟之中,支付相當數(shù)量的欺詐成本,從利弊角度分析,這并不值得,但更重要的是其造成的巨大負面影響:一旦正常的交易秩序被打破,商主體勢必會會通過交易行為去獲取利潤勢,幾乎沒有人愿意在一個充滿欺騙的市場中進行交易。因此,實施欺詐行為所帶來的弊遠大于利。與之相比,商事主體通過誠信交易更能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市場上的所有人都本著誠實信用規(guī)則行事”必然會成為商事主體的主流觀點。真誠參與市場交易,獲得補償,并懲罰不真誠的商事主體,這就是交易的要求。而正如孟德斯鳩所言“哪里有交易,哪里就有法律”,將商主體的意志上升為商法的原則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當事人要求真誠參與市場交易和獲得補償以及懲罰不真誠的當事人等等這一切,表現(xiàn)在法律中便是法律化的誠實信用原則。
四、商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的功能
對于商法上誠實信用原則的功能。我認為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交易安全。主要表現(xiàn)為使市場上的所有人都厚道行事,并懲罰不真誠的當事人,從而使各種糾紛和意外得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為商主體提供安全的交易環(huán)境,
2、降低交易成本,在進行商事交易前,如雙方當事人都能夠履行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產(chǎn)生的告知,說明,注意及保護義務,那么就能為商事交易提供一個比較安全的環(huán)境,而為形成這種安全環(huán)境所支出的成本就可減少甚至免去。
3、解釋、補充商行為和商事法律,商主體常常會因為對商行為理解不同而發(fā)生爭議,甚至訴諸法院,這時法官就可以依據(jù)商法誠實信用原則來對問題爭議點進行解釋說明。而針對商事立法的盲點,法官可根據(jù)商法誠實信用原則進行裁量。
五、民商法誠實信用原則的差異
商法和民法都是私法,因而在適用誠實信用原則上存在一定共通之處,但也應當看到,商法本身有一些民法所沒有的特點,因而誠實信用原則在商法領域的表現(xiàn)也與其在民法領域的表現(xiàn)存在一些區(qū)別,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二者的調整對象不同
在調整范圍的側重點上,民法與商法有一定區(qū)別,民法調整范圍包括家庭生活關系在內的民事法律關系。而商法則以市場交易關系作為其調整范圍。由于二部法律的調整范圍側重點不同,導致了商法誠信原則和民法誠信原則的調整對象也各有差異。商法誠實信用原則著重于調整市場交易范圍內的行為,民法誠實信用原則則具有較大的調整范圍,特別是它可以調整與家庭有關的民事法律關系。以我國立法為例,公司法明確規(guī)定了公司資本制度的資本確定,資本維持,資本不變三原則,這就體現(xiàn)了商法誠實信用原則,而夫妻之間相互忠誠則是民法誠實信用原則的表現(xiàn)。
2、商法中之誠信原則以資本經(jīng)營為基礎,民法中之誠信原則不具有這一基礎。
商主體是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的營業(yè)活動主體,因而商行為應具有資本經(jīng)營的特征。所謂資本經(jīng)營,是以資本增值為目標的經(jīng)營管理方式,它大致具有以下內容:首先,它是以資本增值為目標的;其次,這種資本增值具有社會化大生產(chǎn)和集約化經(jīng)營的特征。,商法中之誠實信用原則是以資本經(jīng)營為基礎的,資本營運和資本結構優(yōu)化中無不貫徹著誠實信用原則。這一點也可以從我國立法中得到體現(xiàn),例如公司法的第31條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后,發(fā)現(xiàn)作為設立公司出資的非貨幣財產(chǎn)的實際價額顯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價額的,應當由交付該出資的股東補足其差額;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而民事主體不需要從事持續(xù)性經(jīng)營行為,因而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不需要以資本經(jīng)營為基礎。
3、商法中之誠信原則具有開放性,民法中之誠信原則具有相對穩(wěn)固性
商法具有開放性、發(fā)展性。隨著社會情況變遷,商業(yè)也會發(fā)生一定變化,各種交易形式發(fā)展迅猛,實體交易,虛擬交易的內涵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發(fā)生變化。商事法必須隨著社會既存事實,亦步亦趨,才能適合實際需要,服務市場經(jīng)濟。例如商法領域先后產(chǎn)生了票據(jù),商業(yè)信用證,電子商務等制度,它們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均離不開商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而商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也隨著這些制度的建立而不斷發(fā)展,與此相比,民法中之誠實信用原則的穩(wěn)固性是顯而易見的。民法在某一種角度上來講是民族精神的承繼,具有很強的固定性與繼續(xù)性,往往因襲援用,這必然導致了民法誠實信用原則的相對封閉性,民法誠信原則自創(chuàng)設至今,無論是在物權領域、人身權領域,還是在繼承法、婚姻法領域,均沒有太大的發(fā)展,其適用領域更是幾乎沒有增加⑥,其穩(wěn)固性可見一斑。
4、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實現(xiàn)具有較高的技術要求
商法較之民法,具有更高的技術性,商法的誠實信用原則較之民法誠實信用原則也具有更強的技術性。商主體追求交易的便捷和安全,勢必要求誠實信用原則具有比較確切的裁量標準,而這個裁量標準往往需要借助專業(yè)知識才能實現(xiàn)。比如在《保險法》中,關于保險損害賠償之估定、關于保險標的物價值之估定等工作與數(shù)學、統(tǒng)計學有密切的關系,不具有這些專門知識的人幾乎不可能開展類似工作,而在估定、計算這些項目時,信守誠實信用原則又是必須的,這就是商法中誠信原則與技術性相結合的表現(xiàn)。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則比較簡單,無需借助專業(yè)知識,憑一般公眾的常識判斷即可實現(xiàn)。
5、商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具有一定的公法性
由于商事活動較之民事活動涉及更多的公共利益,因而法律對其規(guī)制更為嚴格,也更具公法性,這一點可以從我國商事立法的相關規(guī)定中得到驗證。以公司法為例,該法第200條規(guī)定;公司的發(fā)起人、股東虛假出資,未交付或者未按期交付作為出資的貨幣或者非貨幣財產(chǎn)的,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處以虛假出資金額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罰款。另如證券法第189條規(guī)定:發(fā)行人不符合發(fā)行條件,以欺騙手段騙取發(fā)行核準,尚未發(fā)行證券的,處以三十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已經(jīng)發(fā)行證券的,處以非法所募資金金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這些條款都明確的規(guī)定了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應受到的懲罰,但是類似的條款在民事立法中是極少存在的,民事法律大多只規(guī)定可選擇的責任承擔方式,而對于具體如何承擔責任往往交予當事人雙方協(xié)商,罰款等制裁方式在民法中更是難得一見。從這些狀況來看顯然意思自治原則在民法中得到了更大的推崇。這也是商法的誠實信用原則更具公法性的體現(xiàn)。
六、結語
綜上所述,誠實信用原則在商法領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保障交易安全,維護交易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商法的不斷發(fā)展,商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勢必會入時俱進,得到更多的發(fā)展。
注解
①胡春曉:《民商法誠實信用原則研究》,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②史尚寬:《債法總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頁。
③徐國棟:英語世界中的誠信原則,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4年26卷 第03期。
④梁慧星:誠實信用原則與漏洞補充,法學研究,1994年02期。
⑤徐學鹿,梁鵬:商法中之誠實信用原則研究,法學評論,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