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境模式可增進我們對音韻在互動性話語中的作用的理解。雖然語境的理論定義不同,但語境在語言交際中都起著一定作用。有一系列的音韻參數參與話語意義的構建,語境考慮與語言形式(具體說來音韻的方面)相互作用并決定語言形式。通過對選自一“英國地圖任務”的某些互動材料的音韻特征進行分析,可看出話語的音韻特征的主要功能是引導聽者了解闡釋說者的話語的相關認知語境,評價其話語,構建交際本身,使交際得以進行。
關鍵詞:音韻 認知語境 互動性話語 關聯性 交際
一、引言
話語都發(fā)生于某種語境中,有關語境的概念眾多而不一,涉及諸多現象,例如情境語境,是獨白還是對話,公開還是私下,是面對面還是通過電話?如此考慮會影響我們的說話風格即選擇的語言及其呈現的方式(Wichmann,2000)。不同類型的話語都有合適的形式,這又涉及另一類語境,例如,互動性對話是由需要協(xié)商的話輪序列組成,而正式講話被構建為獨白。就意義理解而言,評價構成交際內容的一部分的命題得在不同類型的語境中進行,語境為互明知識所提供,話語參與者需有相同的假設方能達成某種理解,有百科知識的貯存,將此種知識作為自己的認知語境的一部分(郭春燕,2007)。還有人際語境,即參與者對彼此的知識,此知識可影響交際,決定話語的正式程度,他們可能已經具有此知識,或在談話過程發(fā)現之。與此密切關聯的是副語言語境,即交際過程中可能變得突顯的態(tài)度和情感?!罢Z境”一詞也相對于語言形式而被使用,例如特定聲音的體現形式可能取決于其語音語境。
本文提出,可選取兩個非常不同的理論視角的語境模式,以探索話語是如何被構建及交際如何發(fā)生的,包括音韻的語言形式與語境的兩個概念息息相關。
二、語境的定義
(一)關聯理論中的語境
關聯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是語境概念(Sperber Wilson,1986/1995)。根據制約交際的關聯理論,我們從感知到的事物中做出推斷,用推理來評估被傳達的內容的關聯性。說者說話時,保證其話語的關聯性,聽者的闡釋將基于以最少加工努力滿足關聯性標準,語言交際是通過語言解碼和推理過程的結合來完成的。
語境包含在任何時候都突顯的假設集,即認知環(huán)境。任何會話都基于一些有關世界狀態(tài)的假設和信念,在交際過程中只選擇屬于交際內容的這些假設和信念中的一小部分。在交際中突顯的假設不斷被參與者協(xié)商和更新,推理過程中,根據已有的假設對新信息加工,產生認知效果,更新語境。認知效果以三個基本形式出現:1.對已有假設的肯定或加強;2.對已有假設的駁斥或消除;3.增加新的推理性假設,涉及命題P與語境C的結合,從而感知語境隱含義。(Sperber Wilson,1995:108~137)
構成推理過程之輸入的假設來自如下幾個方面:語言解碼、感覺解碼、百科知識記憶和推理過程本身之結果(Sperber Wilson,1995:107)。隨著交際的繼續(xù),新傳達的假設(在關聯理論中為明晰義或隱含義)或談話使其可及的背景假設置身前景,而其他的假設處于背景中,語境便這樣不斷變化,理解就是在舊假設的語境中處理新假設,語境得到更新。本文稱此為認知語境。語境效果可從被解碼的語言信息以外的源頭獲得。面部表情、手勢和其他感官性輸入也在理解過程中起作用。從語言形式中推斷出的副語言信息也與語言解碼信息一同被評估,認知語境包含有助于理解的全部有意傳達的各類信息。
概言之,說者以某種方式說話,試圖引導聽者最大程度地獲取被意欲表達的闡釋,通過語言解碼和推理以獲取有關話語的顯性和隱性內容的假設,以最少加工努力發(fā)現最相關的闡釋。
(二)交際中談話中的語境
在言語交際語境中,話語參與者有序而合作,組織、構建和管理交際。會話由話論序列組成,參與者以話論構建單位設計話語,彼此提供有關話論的暗示——堅守話語權還是讓出話語權,此序列性交際語境可視為“元”語境:此框架中交際的語言或其他內容可被共享和協(xié)商,音韻在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語境化功能。語調和音韻為表達某事物的方式,而非被表達的事物,最終影響參與者推斷出的意義,音韻語境提示與語言有一種反映性關系,提示事物闡釋的語境,同時構成那種語境(Couper-Kuhlen Selting,1996:21)。音韻及語音細節(jié)的許多其他方面都被系統(tǒng)性地用來影響和闡釋對話語的貢獻。(Local,2007)
三、音韻和語境
按照上述理論框架,音韻如何對正在進行的語境協(xié)商發(fā)揮作用?通過考察可被系統(tǒng)性運用的各類音韻參數及與這些參數相聯系的功能之范圍,可以發(fā)現語境在實施這些功能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音韻參數
限于篇幅,本文不對音韻系統(tǒng)或語調音位進行詳盡的形式分析,然而,需要考慮在任何語言中的任何音韻模式中都必須考慮的某些方面:1.語調群:將口頭語篇分成合理的模塊;2.重音性強調:語篇中突顯部分的分布;3.音高起伏:確定具體的音高模式,如升或降;4.音高范圍:寬或窄,局部或全局;5.音速:快或慢;6.停頓:填滿和非填滿;7.節(jié)奏:言語事件的規(guī)律性出現;8.音質:標準的,嘰嘰嘎嘎的,帶呼吸聲的,等等。
(二)音韻功能
音韻在選擇和構建語境方面起著主要作用,音韻選擇可能有不同的導向:1.傾向于對語言內容本身進行闡釋;2.傾向于情感性語境,以傳達有關說者的態(tài)度和情感的副語言信息;3.傾向于互動性序列。音韻因素可引導聽者傾向于一個闡釋而非另一個闡釋。從關聯理論來看,這將涉及縮小理解推理階段對語境性假設的搜索空間的范圍(Fretheim,2002),Blakemore(1987,2002)在關聯理論的框架內,區(qū)分了概念性意義和程序性意義,對程序性意義的討論聚焦于話語小品詞,House(2006)據此考察了音韻結構的四個方面(國際音標界限之劃分,音高重音之分布,音高范圍之變化,某個特定音高起伏——高升調),并假設:在語言交際中,音韻特征也將程序而非概念編碼,聽者將音韻提示理解為指示。即限定推理程序施而將加工努力最小化的指示,這些限定限制通向某些語境假設的路徑而偏向于選擇產生語境效果的其他語境假設,從語言信息獲得的語境假設和隱含可為音韻傳達的副語言信息所充實。這些提示的限定之導向可能變化不定,可偏向語言內容本身,亦可偏向形成有關說者態(tài)度和情感的假設,這些態(tài)度包括對所呈現的命題的真值條件地位的假設。
互動性語境對可構建談話中的話輪序列。音韻的主要功能是提示話輪、構建和操控互動,但這樣的提示基本上是程序性的,向交際者提供如何行動的指南,讓合作構建的互動使語言內容有序和高效地被傳遞。兩個有關音韻功能的假設中,一個導向是否應先于另一個導向?是否應處理多個導向?不同導向是否可能同時運作?聽者是否應就何者是某個時刻最相關的做出判定和選擇?下面將考察有關地圖任務的數據來揭示此問題。
四、實例分析:地圖任務
在此呈現的選自Shobbrook House(2003)的數據中,Geoff和Annie參加了有具體目標(地圖任務)的練習,他們被相互屏蔽,只得用談話來達到目標,各自有一張標有一些路標的地圖,但只有Annie的地圖有一條在這些路標周圍標出來的路線。作為引導者,Annie必須向跟隨者Geoff解釋這條路線,而Geoff的任務就是在自己的地圖上標出此線路。這兩幅地圖實際上不同,但有一些共同標記,起初兩位談話者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地圖任務有一些有趣的話語特征,既然交際的目標已知,觀察者對認知環(huán)境如何逐話輪被更新有一些認識,隨后的對話一般多含要求說清的請求,試圖確定互明認知環(huán)境。參與者看不到對方,無法注視或做手勢,反饋發(fā)揮很積極的作用,如同在電話交際中一樣,根據任務的性質需要不斷認可進展情況,需要在具體情境中表達這種認可。任務中要協(xié)商每個語步,引導者明確要求得到跟隨者的認可,跟隨者提供反饋,這對任務的順利進行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對地圖任務語料的分析:
筆錄常規(guī)可能需要某些解釋,使用“[ ]”將重疊的話輪合并,可測量的停頓顯示于“( )”中,含大概的持續(xù)時間,節(jié)奏突顯的音節(jié)下面畫線,音核前重音被標示為“'”,核心音高重音用升降語調標記標示:/升,\\降,\\/降升,>中平(持續(xù)的音高)。沒有區(qū)分這些語調的高低,這些語調意指下一個音高重音前的某點上的某個IP邊界,如果發(fā)生于話輪內部便被標示為“|”,如果在一邊界上沒有標示停頓,就沒有察覺到停頓,話輪末尾的“=”是指下一個話輪前沒有間隔。
選段1:要求說清之序列
1 A \\yep | 'straight \\/down
2 G [/yep]
3 A [ov-]\\slightly to the left | /maybe(0.3)
4 G 'oh [-right]
5 A [it’s]'like a \\snake | but a'really ex\ended snake |
6 so it’s like 'got a \\curve | that goes'left and \\right(0.4)
7 G but 'really 'kind of \\big curves(0.5)
8 A \o | just [\\little]
9 G [\\humpy]
10 A curves [like]
11 G [-all -right]
12 A i- i-
13 G [just a slight \\wave to the right]
14 A [if you 'looked at it \\/quickly | it 'might look]\\straight
15 \\yeah(0.4)and you’re 'not [going]
16 G [\\cool]
17 A \\straight down | \\slightly to the left(1.3)
對話進行至此,參與者意識到他們的地圖不同,試圖以語調高低來描述路線。等5~6行中,Annie開始用IP的連續(xù)來闡明其指示,發(fā)出了其中的四個指示而中間沒有停頓。在第6行的末尾,她停下來,讓Geoff插話提出要求進一步說清的請求,Geoff打斷了她的下一個話語,他對自己的請求進行說明。在第14~15行中,Annie的話輪部分與Geoff的疊合,又是連接起來的IP的序列。IP的基本功能就是將語言材料分為連貫的“信息塊”,此連貫性一般與句法連貫性平行,在此也是如此。邊界具有劃定性功能,語篇中的邊界的確有消除歧義的功能(House,2006)。此功能指向語言內容本身,編碼程序告知聽者此內容的連貫性,讓聽者從中恰當推理。然而與互動性內容相關的程序卻不同:邊界是話輪機會重要提示,合作的聽者見此提示開始自己的話輪。假如此邊界沒有出現于句法上非完整之處,英語中的語調可充當話輪提示(Szczepek Reed,2004),然而,此提示強弱將取決于邊界的語音體現形式,停頓的闕如則是話輪持續(xù)的強提示。在第5~6中,Annie的策略是成功的,但一旦在第9行中Geoff的話輪疊合進來,則占話輪的競爭了,盡管Annie在第14中繼續(xù)闡述自己的觀點。
據Local(2007),某些明顯音位實體的語音體現形式發(fā)揮著互動性的語境構建的作用。就IP邊界而言,劃定功能取決于在場或缺席的提示,鑄就語言內容,而占話輪功能取決于漸變性提示并鑄就交際,這些功能可被同時表達和闡釋,聽者可對聽到的結構和內容作出恰當推測。從上面語段中還可發(fā)現用音高重音強調焦點結構的現象、節(jié)奏融合方面的差異、降調的主導地位。此地圖任務中的要求說清序列具有音調平行之特點,使用降或升降調將對主要任務的偏離標示為獨立的連貫片斷。
選段2:建立交際
1 A O\\K |(.)\\Geoff(0.3)
2 G \\yes(0.3)
3 A I 'have to \\/start |(0.4)at the 'bottom(0.2)'left-hand
4 \\corner | a>bout |(0.4)an 'inch \\/up | and an 'inch >in |
5 from the 'very \\bottom(0.2)
6 G mmm/hm(0.3)
7 A \\right =
8 G \\what corner(0.6)['bottom w]
9 A ['bottom]\\left =
10 G bottom \\left |(0.2)[uh-/huh]
11 A [\\right]|(0.5)
12 and 'then go >up |(0.1)'just under an /inch(0.7)
13 G \\/straight up(0.2)
14 A /straight up =
15 G /yep(0.7)
16 A it 'curves 'slightly \\/upwards(0.1.)to the /right(0.8)
17 G right /yeah | 'how long does \hat go(0.5)
18 A >u:hm |(0.3)for a>bout |(0.6)an 'inch and a /quarter
19(0.2)
20 G 'can’t you use /metric(0.3)
21 A(laugh)\o(laugh)
此語段我們回到任務的開頭,此處Annie和Geoff在確立如何開始。兩個參與者在話輪最后使用簡單升調,在整個對話中,任務順利進行的語段中便有這樣的話輪序列,沒有將升調標示為高或低,因為從語料中看不出這樣的區(qū)分所基于的標準。所有短語末尾音高重音(核心語調)都提醒聽者注意它們所屬的國際音標地位,這一地位可指向語言內容或指向進展中的話語,不同的語調相互呈縱聚合關系,可能成為含具體意義的語調單位,語調在語篇中體現出來,要找到脫離語篇的恒常語調意義是難以如愿的,但仍可認為升調序列與如下方面有確定的聯系:
(1)質疑或檢測語言貢獻對話語內容的關聯性;
(2)標示連續(xù)性或開放性,表示IP是更大的話語結構片斷的一部分。
Annie是引導者,而Geoff為隨從,其互動是非對稱的,其話輪有不同的功能。Annie基本上提供指示,而Geoff則提供反饋或其他的認可,但二者都不斷在話輪末尾使用簡單升調:Annie在12、14、16、18行使用,Geoff在6、10、15和20行使用。Geoff首先使用升調,先在6和10行中使用,然后又在15行中使用,不能說反饋可能在質疑或檢測“yep”或“mhm”傳達的意思的關聯性,而是確認信息已被接收和理解,并非表示他自己話輪的非完整性,而是邀請Annie繼續(xù)。Annie先用降調和降升調,在12行中轉向升調,這是有關她明顯對其有信心的信息,她使用升調并非意在核對她的話語的語言內容,而是核查隨從能否確認對其認知環(huán)境的更新。她的話輪意在引發(fā)反饋,語調標示占話輪邀請,14行和16行情況類似。兩名說者合作構建其互動性框架,語調選擇似乎基本上指向序列性語境,所涉及的任何開放性或連續(xù)性都與任務本身及積聚的動勢相關。
合作和粘附也為跨相鄰話輪的相應的語域匹配所標示,這在第14~15行和18~20行中不難看出。Annie使用了其音高范圍比較高的部分,作回答,Geoff進入其范圍的同一部分中,其回答在節(jié)奏和語調上都是匹配的。然而,任務并非順利展開,他在話輪中問了一個假裝生氣的問題,但話語流被突然中止,而她的回答在音韻上處于音高范圍的最高部分,傳達了有關對Geoff問題的輕松態(tài)度的副語言信息。如果離開語境,Geoff按傳統(tǒng)在一個問題上使用升調沒有什么不妥,然而,在互動序列中,對序列性結構延續(xù)的指向之期待已經確立,突然轉向語言內容造成不協(xié)調,從而引發(fā)大笑。Geoff在下面選段第8行中使用了另一個意外的話論末尾升調:
選段3:另一個題外插曲
1 A \o | you’ve 'curved \\/upwards =
2 G >yeah(0.4)
3 A and >then |(0.1)'stop at four /inches(0.2)
4 G 'oh /right | /yeah | I’m ['with you \ow](0.3)
5 A [/yeah]
6 and 'then once a'gain [like a 'little \\snake]
7 G [I 'can’t fit four 'inches]on my
8 /page(0.4)
9 A /pardon(0.2)
10 G I 'can’t fit four 'inches on my \\pa[ge]
11 A ['make]it \\smaller
12 [then]
13 G [-O-K]
Geoff在遵循Annie的指令時遇到了一個問題,于是便打斷Annie的話語并告訴他。他在作出陳述而非提問,因此可認為升調,明顯表示試圖從Annie那里得到反饋,也在檢測其陳述對Annie認知環(huán)境的關聯性。在第9行中她使用了相似的語調希望對方重復,Geoff在第10行中用降調重復。兩個升調都意在邀請另一說者接過話輪,就此而言是序列性導向的。由此可見,話輪末尾簡單升調的使用恰與說者交出話輪的積極欲望一致,聽者被提供了明確的邀請而非只是表達的機會。話輪內部數個升調(選段2之第17行;選段3之第4行)后無緊跟其后的停頓,這樣讓說者占據話輪,升調指向語言內容的狀態(tài),進而指向認知語境,但出現升調時,便使用與互動導向的模式一致的聲調模式實現形式。我們不能區(qū)分實體本身和其實現形式的語音細節(jié)來確立導向,也不能將某一特定導向與某個特定語音實現形式相聯系,聽者面臨闡釋選擇,很可能根據關聯性原則選擇最有成本效益的的導向。
五、語境、音韻和程序性方法
我們討論了應對語境的兩個不同的方法:認知法和互動法。語境不是靜態(tài)性的,而是在動態(tài)發(fā)展,為話語參與者所構建。說者和聽者構建交際框架及其內容時在完成多個任務,兩個運作方面的成功對交際至關重要。話輪標示著新認知假設的產生和當下推理過程的節(jié)奏,互動調控得好將提高交際效率,減少加工代價,以符合關聯原則。從語言形式中獲得的有關話論管理的推理可能不產生與交際內容本身相關的語境效果,但肯定與其他通過推理而獲取的假設一同構成認知環(huán)境的一部分。
音韻是語言形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語中,音韻特征并不將任何概念內容編碼(楊錦陳、楊玉芳,2004),但可從程序性意義解釋音韻特征。Blakemore(2002)識別了與話語小品詞相關的幾類程序性意義:1.直接將意圖表達的認知效果類型編碼;2.限定從中獲取認知效果的語境;3.引導聽者獲得某一特定的假設集;4.對明晰內容作出程序性限定;5.標示非陳述句的狀態(tài)。
音韻在與詞匯-句法內容的相互作用中以相應的方式發(fā)揮作用,將有關推理程序的程序指令編碼。這些推理程序可同時指向交際內容和交際結構(如對IP邊界的闡釋),但在其他情況中,同樣的音韻提示,如對語調高低的選擇,可能主要指向內容,也可指向交際,聽者很可能選擇產生認知效果而代價最低的闡釋(Wilson,D. Wharton,T.,2006)。用語調表達程序性意義頗為麻煩,雖然音韻特征為所有語言及語言變體所共有,但細節(jié)因語言或變體不同而異,在不同的變體中可能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出來??傊?,聽者根據音韻結構了解闡釋說者話語的相關認知語境,根據語調對此話語作出評價。音韻的諸多方面相互作用,顯示交際構建的方式,提高口頭交際的效率。
六、結語
本文考察語境模式如何增進我們對音韻在互動性話語中的作用的理解。首先考察語境的不同理論定義,闡述了語境在言語交際中的作用。概述一系列據知對話語作出有意義的貢獻的音韻參數,提出語境考慮如何與語言形式(具體地說就是音韻的方面)相互作用并決定語言形式。分析了選自一“英國地圖任務”的某些互動性材料中的音韻特征。最后提出,話語音韻狀態(tài)的主要功能是引導聽者如何處理闡釋說者話語的相關認知語境,如何評價其話語,如何構建交際本身,以使交際得以發(fā)生。
參考文獻:
[1]Blakemore,D.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M].Oxford:
Blackwell,1987.
[2]Blakemore,D.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UP,2002.
[3]Couper-Kuhlen,E. Selting,M.Prosody in Conversation[M].
Cambridge:CUP,1996.
[4]Fretheim,T.Intonation as a constraint on inferential
processing[A].in Bel,B. Marlien,I.(eds),Proc.Speech Prosody 2002[C].Aix En Provence:University of Aix-en- Provence Press,2002.
[5]House,J.Constructing a context with inton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6,(38).
[6]Local,J.Phonetic detail and the organisation of talk-
in-interaction[A].Proc.ICPhS 2007[C].Saarbrücken:Saarland University Press,2007.
[7]Shobbrook,K. House,J.High rising tones in Southern
British English[A].Proc.15th ICPhS [C].Barcelona:Barcelona University Press,2003.
[8]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Blackwell,1986/1995.
[9]Szczepek-Reed,B.Turn-final intonation in English[A].in
Couper- Kuhlen,E. Ford,C.(eds),Sound Patterns in Interaction[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4.
[10]Wichmann,A.Intonation in Text and Discourse[M].Harlow:
Longman,2000.
[11]Wilson,D. Wharton,T.Relevance and prosody[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6,(38).
[12]郭春燕.認知語境與對話語篇的構建和理解[J].俄語語言文學
研究,2007,(3).
[13]楊錦陳,楊玉芳.言語產生中的韻律生成[J].心理科學進展,
2004,(4).
(唐韌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