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指問題一直是語言學各領(lǐng)域共同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基于BNC語料庫,對英語新聞語篇中人稱代詞回指的研究發(fā)現(xiàn)第三人稱代詞在執(zhí)行指稱功能時,在形態(tài)、語法和語用等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社會語言變異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折射出社會性別權(quán)利意識的變遷,反映了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言語群體的社會意識。傳統(tǒng)研究認為,人稱代詞回指語在語篇中的功能就是替代和保持語篇銜接,基于語料的分析表明,代詞回指語還承載著社會功能和語篇人際功能。研究結(jié)果從一個微觀的層面驗證了語言的“異質(zhì)有序”性。
關(guān)鍵詞:語篇回指 語料庫 第三人稱代詞 社會語言變異
一、引言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回指(anaphora①)問題一直是句法學、語義學、語用學、語篇分析以及認知語言學等領(lǐng)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在代詞回指(pronominal anaphora)中,第三人稱代詞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Halliday和Hasan(1976)認為,人稱代詞中只有第三人稱代詞才具有語篇銜接功能,才可以充當回指語。Lyons(1977)認為,語法學家和語言學家們更關(guān)注代詞(特別是第三人稱代詞)的回指用法(anaphoric use),而不太關(guān)注代詞最基本的指示用法(deictic use)。社會語言學因?qū)φZ言使用過程中諸如話語活動、話語內(nèi)容以及參與者等因素感興趣,故而對真值語義預設(shè)和指示語中涉及的語義判斷、句式意義、意義理解等問題非常關(guān)注(楊永林,2004),但是對人稱代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指稱轉(zhuǎn)換問題上,而對第三人稱語篇回指問題的研究卻尚為鮮見。
二、語料來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在線的英國國家語料庫(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簡稱為BNC②)。所取語料主要是1983~1998年間的新聞。首先通過檢索獲得語料庫中所有含有第三人稱代詞的語段(segment),共計315637例,然后采用Sinclair抽樣提取法③對初始的檢索行進行抽樣,共抽取了500個合格的新聞語段(共39273詞),獲得第三人稱代詞回指語783例。利用AntConc 3.2.1詞頻分析軟件提取相關(guān)語料、進行頻率分析,最后利用SPSS程序?qū)μ崛〗Y(jié)果進行了量化統(tǒng)計。
三、第三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的社會語言變異
對英語新聞語料的量化統(tǒng)計和分析結(jié)果顯示,第三人稱代詞在執(zhí)行指稱功能時出現(xiàn)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社會語言變異現(xiàn)象:
(一)形態(tài)變異
一種引人注目的第三人稱代詞回指變異現(xiàn)象是詞匯的拼寫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當表示泛指概念時,除了使用“he”的形式外,還有“he or she”或者“she or he”,在書面語中還有“he/she”或“she/he”等形態(tài),另外“she/he”還有縮寫為“s/he,(s)he”等變異形式的。采用“/”形式替代選擇連詞“or”應該是由于在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作用下,拼寫方式傾向于簡化。例如:
(1)Speaker verification(also known as speaker authentication or detection)is the task of determining whether a person is who he/she claims to be.
譯文:說話人查證(也稱為說話人鑒定或者偵查)的任務是確定一個人是否如他/她所聲稱的那樣。
還有一個新出現(xiàn)的詞匯形式“s/him,s/him”應該是賓格的“her or him”的縮略語形式。另一種變異的拼寫形式是“shim”。如英語新聞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句子:
(2)He is really a She(or shim as said)...She still has her Viginal and her Uterus...Men don’t have either...Its a “SHIM”(he/she )...
譯文:他的確是個她(或者說shim)……她仍然有她陰道的和子宮……男人可沒有這些……這就是“SHIM”(他/她 )……
“shim”一詞的本義是“填隙用木片”,很明顯,這里的“shim”決非此義,而是“s/him”的縮寫形式。這是一種新出現(xiàn)的社會語言變異現(xiàn)象。筆者查閱了幾乎所有權(quán)威英語詞典都沒有找到對“shim”這個詞用于指稱性別概念的解釋。不過,在英文的維基百科網(wǎng)絡詞典中發(fā)現(xiàn)了如下解釋:“shim”是英語單詞“she”和“him”的偽縮寫形式,用作代詞,用來指稱變性人,特別是還沒有進行變性手術(shù)的那類人”。
由于BNC語料庫所收語料的來源不包括網(wǎng)絡語言,為進一步了解這類新興語言形式的使用情況,筆者利用google檢索工具進行了檢索。通過對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的“s/him”和“shim”的語言現(xiàn)象的歸納,這個詞還可以有下面幾種含義:
①指一個性別情況不明或者不能肯定的人(通常用于指在網(wǎng)絡上的人)。
(3)Are you still going out with that shim?
譯文:你還要和那個家伙出去嗎?
這反映了網(wǎng)絡時代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現(xiàn)象:當人們通過網(wǎng)絡和陌生人交際時,交際對象可以任意地掩蓋真實的身份。
②用于描述具有反性格人格、或者雙重性別人格的人。
(4)His wife is such a shim!
譯文:他老婆可真是個爺!
目前,“s/him”和“shim”等形式的使用僅見于網(wǎng)絡,使用頻率很低,在正式語體中也還未曾見到。由于“s/him”或者“shim”這類語言現(xiàn)象既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也和既有的詞匯沖突,應該只是曇花一現(xiàn)的現(xiàn)象,很快會湮沒在語言演化的歷史長河之中。但是它們的出現(xiàn)卻從一個側(cè)面啟示語言研究者,在語言演化過程中詞匯形態(tài)的選擇機制也是一種順應的過程。
(二)語法變異
大量語料顯示,人稱代詞不僅在形態(tài)上發(fā)生了變異,而且在語法規(guī)則上也發(fā)生了變化。傳統(tǒng)語言學認為人稱代詞的功能就是替代所指稱的人或物,因此必須在人稱、性和數(shù)上一致。但是語法一致性這條原則隨著語言的演變似乎被打破了。
從傳統(tǒng)語法的角度看,英語中的“they”既可以指代生命體,也可以指代無生命體的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人、物或事件。但是,在當代英語(特別是美式英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用來回指單數(shù)形式的先行語的現(xiàn)象。例如:
(5)If a student wants to learn more about gender inequality, they should take Women’s Studies.
譯文:如果一名學生想要了解更多的關(guān)于性別不平等問題,他們應該參加女性研究。
在這個句子中的代詞回指語“they”是復數(shù),但其指稱對象“a student”卻是單數(shù)。雖然許多語法學家對此現(xiàn)象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但類似情況還是屢見不鮮。又如:
(6)Credit Suisse’s deal involves warehouses from six arrangers.Each manager will look after their respective portion of the loan portfolio, but the tranches of debt sold to investors are based on the combined portfolios.
譯文:Credit Suisse的交易涉及六個安排者的倉庫。每個經(jīng)理將分別照管他們的貸款投資組合的一部分,但是銷售給投資者的債務的收入部分是以聯(lián)合投資組合為基礎(chǔ)的。
從歷時的角度而言,英語的第三人稱復數(shù)形式“they”來自于古斯堪的納維亞語,是陽性復數(shù)。“they”用于指稱前文提及或者暗示的單數(shù)名詞或者代詞,這種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4世紀。很多著名作家曾使用這種用法,比如薩克雷(Thackeray)的《名利場》中有“A person can’t help their birth”的句子。蕭伯納(George Bernard)、林白夫人(Anne M.Lindbergh)等也使用過這種結(jié)構(gòu)的句子?,F(xiàn)在這種用法更趨于廣泛使用。在幾本權(quán)威的英語詞典中都有關(guān)于復數(shù)代詞“they”可以用于指稱泛指概念的描述:
1.《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表示不確定性別的人]他;她。
2.《美國傳統(tǒng)詞典》(第4版):用來指稱之前提及或者暗示過的人或物,特別是替代全稱單數(shù)“he”。
3.《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在口語中用以代替“he”或“she”;泛指人們。
4.《柯林斯高級英語學習詞典》(第5版):用“they”代替“he or she”來指稱性別不明的人。有些人認為這種用法不合語法。
5.《朗文當代英語詞典》:用來指性別不明確的某人,以避免使用“he or she”。
6.《麥克米蘭英語詞典》:用于替代“he or she”,特別是當回指的先行詞是“everyone”“someone”或者“anyone”時。
可見,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英語中已經(jīng)被普遍接受。另外,盡管遭到傳統(tǒng)語法的強烈反對,但一些女權(quán)主義者仍不遺余力地呼吁使用“they”作為書面語中表示默認的中性指稱語,還有些人在呼吁使用復數(shù)概念來代替陰性人稱代詞。比如按照女權(quán)主義者的觀點可以采用下面的這種表達形式:
(7)Many people accept the negative stereotype that a feminist’s beliefs are based on their hatred of men.
譯文:許多人接受這種消極的定勢,即女權(quán)主義者的信仰建立在她對男人憎恨的基礎(chǔ)上。
傳統(tǒng)語法認為應該更正為:
Many people accept the negative stereotype that feminists base their beliefs on hatred of men.
另外,還有一種違反語法一致性的情況。例如:
(8)The White House declared that they would enact the law as soon as possible.
譯文:白宮宣布他們將盡快頒布法律。
這種對語法規(guī)則的違反是由于代詞回指語“they”所指稱的對象并非先行成分“白宮”的字面意義,而是“在白宮這個機構(gòu)中的人”,這種指稱的轉(zhuǎn)喻關(guān)系將另文探討。
(三)語用變異
由于人稱代詞具有性、數(shù)的區(qū)分,它和其所指代的成分不僅具有語義上的對應關(guān)系,而且也承載了一定的語用功能。
1.交替使用人稱代詞回指語
在傳統(tǒng)語法中,英語中采用陽性的單數(shù)形式“he”來表示默認的泛指意義,其指稱對象可以既包括男性又包括女性(Quirk,1989)。但是女權(quán)主義者認為這體現(xiàn)了男權(quán)色彩,對這種語言歧視現(xiàn)象提出了嚴厲的批判,甚至提倡在語篇中采用交替使用“he”和“she”來表示泛指概念。下面的語段來自于一家在線寫作輔導中心(http://www.unc.edu/depts/wcweb/handouts/gender.html)的工作指南:
(9)a.Respond as a reader, explaining what and how you were/are thinking as you read her texts so that she can discover where a reader might struggle with her writing.
b.Ask him to outline the draft to reveal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per.
c.Ask her to describe her purpose and audience and show how she has taken them into account in her writing.
d.Explain a recurring pattern and let him locate repeated instances of it.
譯文:
a.回應讀者,解釋當你讀到她的文本時你在想什么,以便她能夠發(fā)現(xiàn)讀者在什么地方和她的論述發(fā)生沖突。
b.要求他提出大綱以便顯示論文的結(jié)構(gòu)。
c.要求她描述她的目的和她的聽眾,說明她在她的寫作中是如何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的。
d.解釋重提模式,讓他找到模式中重復的例子。
這個極端的例子中,為了避免片面地使用人稱的陰性或陽性,采取了交替使用“he”和“she”的方法來保持性別的失衡。
2.避免使用人稱代詞回指語
還有一種指稱的語用變異現(xiàn)象,就是為了避免語言歧義而徹底清除人稱代詞。例如:
(10)Allan Johnson is a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eorist.This writer and professor gave a speech at UNC in the fall of 2007.
譯文:艾蘭·約翰遜是當代女性主義理論家。這位作家兼教授在2007年秋季在UNC舉行了一次演講。
這個句子中,Allan Johnson的同指語沒有采用常規(guī)的代詞回指形式“he”,而是使用了名詞形式“This writer and professor”作為回指語。究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可以補充新信息,二是避免使用陽性的指稱形式來指稱這位“當代女性主義理論學家”。
3.兩性人稱代詞回指語并用
在新聞英語的語料中,出現(xiàn)了大量使用“he or she”“she or he”“he/she”或“she/he”等兩性并用的代詞形式來表示泛指概念。對BNC語料的統(tǒng)計顯示如下表:
英語人稱代詞詞匯變異頻率對比
例詞口語小說新聞學術(shù)文娛
數(shù)量頻率數(shù)量頻率數(shù)量頻率數(shù)量頻率數(shù)量頻率
he or she575.7%402.5%605.7%55536.2%100922.6%
she or he20.2%00%00%181.2%340.8%
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完全形式“he or she”和“she or he”主要用于政府公文、法律文件中;而使用“he/she”“him/her”“him/her”等變體形式只偶見于新聞報道、學術(shù)論文中。無論是完全形式還是縮寫形式,都是以陽性先于陰性的形式為主。這體現(xiàn)了語言中的性別歧視。另外,這種現(xiàn)象也可能和語言的韻律形式有關(guān),因為“he”的音節(jié)要比“she”短,拼寫形式也更簡單。另一方面,“she or he”的出現(xiàn)也反映出一部分女權(quán)主義者意識的覺醒。這種語言變體的使用主要是為了順應社會變化,體現(xiàn)男女平等的社會意識,也有的是出于學術(shù)上或者法律上的嚴謹。比如當談論的是和生理或者社會權(quán)益等問題有關(guān)的話題時,“she/he”或者“she or he”出現(xiàn)的頻率往往比較大。例如:
(11)A student attending a well directed breast clinic may personally see this number of patients in less than a month and be taught to make an accurate clinical assessment.She or he would have to spend a year in general practice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cquire similar skills.
譯文:學生參加管理出色的乳腺癌臨床學習可以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nèi)親自見到這個數(shù)的病人,并學習作出準確的臨床評估。她/他通常要花費一年的時間來實習以便有機會學會類似的技術(shù)。
就目前所搜集到的語料來看,“he or she”和“he/she”的形式并非偶然的、孤立的、曇花一現(xiàn)的現(xiàn)象,它實際上已經(jīng)逐漸進入了主流語言之中。目前,語料庫中“she or he”或者“she/he”這類樣本量還很小,還僅僅是初露端倪,但還是可以從中透視出社會變遷的痕跡。
這種語言的變異表明,隨著女權(quán)主義運動的發(fā)展和影響的擴大,女性主體意識覺醒,語言中體現(xiàn)的性別歧視受到批判,因而采用可以兼指陰性和陽性的復數(shù)形式“they”來取代陽性代詞“he”,或者采用“she or he”等形式以抵制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
在當代英語中還出現(xiàn)了語言“跨性別”(trans-gender)現(xiàn)象,即由于變性者的法律地位而引發(fā)的指稱語的社會變異現(xiàn)象。例如,在一則關(guān)于世界首例變性“爸爸”生育的新聞報道中有這樣一段話:
(12)If he/she wants to be a man, that is fine with me.If he/she wants to be a woman that is fine with me.But this is crazy how much publicity this story is getting.He/she is only doing something that women have been doing for eons, but getting much publicity for it.This individual is either very mixed up emotionally so that he/she can not make a decision on which sex she wants to represent and thus is more to be pitied than made to be a hero.
譯文:如果他/她想當個男人,對我無所謂。如果他/她想當個女人,對我也無所謂。但是荒唐的是這個故事變得如此興師動眾。他/她不過是做了一件女人們做的異裝癖的事,但是變得如此引人注目。這個家伙在情感上太混亂了以至于他/她無法決定她想當哪個性別。所以與其說是一個英雄不如說是令人可憐。
上面的例句比較典型。在這個語篇單位中,一系列的指稱代詞都使用了“he/she”,只有末句突兀地使用了一個陰性的代詞“she”,用來突顯“她”的真實性別,也表明了作者對“他”的否定態(tài)度??梢姡谏鐣Z境中,人稱代詞的指稱功能已經(jīng)超越了簡單的對名詞的替代作用和語篇的銜接功能,它還具有了社會功能和情感功能。
四、結(jié)語
從社會語境來看,人稱代詞作為語篇回指語時,不僅具有替代和銜接功能,可以作為認知狀態(tài)的可及性標示語,而且還承載了社會功能。這種社會語言變異現(xiàn)象折射出變遷的社會權(quán)利意識,反映了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言語群體的社會意識,浸染了鮮明的時代色彩和社會文化色彩。人稱代詞指稱的社會變異現(xiàn)象從一個微觀的層面驗證了語言的“異質(zhì)有序”性,也啟示語言研究需要克服傳統(tǒng)研究中機械的、靜態(tài)的、局限于形式化的研究路徑,以動態(tài)的、全境的視角,以綜觀的方法論,從共時和歷時的緯度來研究社會語境中的語言現(xiàn)象。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09YJC740021]和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10E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受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HEUCF121204]資助。)
注 釋:
①anaphora一詞源于希臘語anaphorá,意為“提起”或“喚回”
(carrying back or referring back)。在漢語中,anaphora除被譯為“回指”之外,還被譯為“上指”“前指”“復指”“指代”“照應”“參照”等。
②BNC語料庫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語語料庫之一,詞匯量達10億左右,
時間跨度覆蓋了20世紀后半葉至今。語料來源包括新聞、學術(shù)期刊、小說、書信、法律文書、政府和學校文件等,其中新聞語料主要源于國家和地方報刊雜志。
③Sinclair抽樣提取索引的做法是該詞語在語料庫的頻數(shù)除以要求
的索引行數(shù),獲得索引行抽樣的間隔。如某一詞語的原始頻數(shù)為5000,如需要提取25行索引,那么,5000/25=200,即分別抽取第1行,第201行,第401行等。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2]Lyons,John.Semantics.Vol(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 功能·稱謂·性別篇[M].上海:上海
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Quirk,R.英語語法大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宋宏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