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語言學角度審視《周易》,是一個全新的嘗試。為了對“易”字的本義有一個更全面、更明晰、更準確的理解,主要從甲骨文和金文的“易”字字形、從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從《禮記》《老子》《列子》等古籍的相關記載、從《易緯?乾鑿度》“易有三義”的角度、從太極圖的陰陽特點等五個方面對“易”字語義進行全面的追溯與探微。最后得出結論:“易”字是“象形+會意”字,其最原始的意義為“運動與變化”,其他意義都是這個意義的延伸和發(fā)展。
關鍵詞:《周易》 語言學 易字語義
《周易》為什么以“易”這個字來命名?這個“易”字最重要的內涵是什么?我們今天應該怎樣才能正確理解這個極具神秘意義的“易”字呢?為了讓大家對“易”字的本義有一個更全面、更明晰、更準確的理解,本文主要從甲骨文和金文的“易”字字形、從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從《禮記》《老子》《列子》等古籍的相關記載、從《易緯·乾鑿度》“易有三義”的角度、從太極圖的陰陽特點等五個方面對“易”字的本義進行全面的追溯與辨析。
一、從甲骨文和金文的“易”字字形對“易”字語義進行追溯與探微
“易”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有“”“”等寫法(徐中舒,1981),金文則有“”“”等不同形狀,“易”字金文中的“”字形最具有典型意義(李孝定,1965)。金文中的“”字,是否是現(xiàn)在的“易”字呢?答案是肯定的。
“”字右邊那個“O”形的圓圈,象征太陽,所以后人寫“陽”字從“日”,古人可能已經隱約感覺到太陽中有黑子,所以就把太陽寫成“日”字,并產生了“陽中含陰”的觀點,后來因為受陽尊陰卑、扶陽抑陰思想的影響,人們就把金文的“”字立起來寫,陽置于上位,陰置于下位,這就是后世所寫的正楷“易”字的形象。
“”字中間那條“S”形的曲線,象征氣的運動狀態(tài),它具有早期的象征天象變化的圖畫文字雛形,顯示出天象陰晴的轉變過程。正是這條“S”曲線,突出而生動地強調了天象陰晴轉變的意義,也是陰陽變化觀和人類歷史發(fā)展曲折進程的生動描繪。
“”字左邊那個“”形的三畫,既像雨點的形狀,也有云氣的姿態(tài),所以后人寫“陰”字(繁體的“陰”字)從“云”?!啊弊肿筮吥恰啊毙蔚娜?,其實就是甲骨文中的“氣”字,因為甲骨文“氣”字就寫作“”形?!端貑枴ち?jié)臟象論》說:“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所以“三”代表天地人之氣?!稘h書·律歷志上》:“太極元氣,合三為一?!蓖醭洹墩摵狻の飫荨罚骸疤斓睾蠚猓f物生焉”,“體動氣乃出,物乃生矣”。張景岳《類經圖翼·氣數(shù)統(tǒng)論》:“夫一者,太極也,二者,陰陽也,三者,陰陽之交也。陰陽交而萬物生矣”。這句話就是老子:“一(太極)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意思。據(jù)此,可以認為“”字左邊那個“”形,正是“云氣”之“氣”,這個“氣”字的運動變化軌跡,就是“S”形曲線。
由以上分析可知:1.“易”字的最早基本形體為“”“”“”“”,其余形體皆為異體或變體;2.“易”字結構是由左右兩個形體構成的會意字;3.“易”字最原始的意義為“運動與變化”。
二、從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對“易”字語義進行追溯與探微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該字書不但總結了先秦、兩漢的文字學成果,而且給我們保存了中國漢字最古老的形、音、義,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訓詁不可缺少的工具書。特別是《說文解字》對字義的解釋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義,這對我們理解漢字最早的詞義有非常大的幫助。
在對“易”的本義進行追溯與辨析時,我們查閱了《說文解字》。該字書對“易”字是這樣解釋的:“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睎|漢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也持此說。陸佃《埤雅》:“蜴善變,有陽陰析易之義,《周易》之名蓋取乎此?!笨梢姡膀嵋住边@種解釋是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jù)的,因為在甲骨文當中就有“”字,這種“易”字的寫法的確很象一條蜥蜴。
說“日月為易”則是存在問題的。前文已經說過,
“”字是“日”和“氣”的組合,并且“月”字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主要寫成“”“”“”“”等形狀,所以“易”的下半部明顯并不是“月”字,這一點《說文解字》的解釋并不準確。還有“一曰從勿”之說,也有一定的依據(jù),因為“易”字的下半部就是個“勿”字,而且“勿”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主要寫作“”和“”等形狀,這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還算有點相似,但是從字義上解釋卻無法自圓其說,并且很難找出令人信服的證據(jù)。所以“日月為易”和“一曰從勿”這兩種說法都無法對“易”字進行有力地概括和解釋。也許正是因為這樣,許慎在編著《說文解字》時,并沒把“易”字放在“日”或“月”的一類部首中,而且還特別注明“一曰從勿”,可見他也認為“秘書”之說不足為訓。再說,《秘書》實際只是漢代人所寫的一部緯書,其中夾雜著許多迷信的預言,用它來解說古老的《周易》,當然不能認為是很充分的根據(jù)。
至此,我們更可清楚地知道:“易”字的下半部并不是“月”字,所以“日月為易”的定義是不能成立的,“一曰從勿”解釋也不能自圓其說。《說文解字》從字面和意義上都能解釋得通的只有陸佃《埤雅》說的:“蜴善變,有陽陰析易之義,《周易》之名蓋取乎此?!边@種解釋,其實取的還是“變化”之義。
三、從《尚書》《列子》《禮記》等古籍的相關記載對“易”字語義進行追溯與探微
對于“易”字的本義,前文已經作了初步的探討,但是《周易》為什么要取“易”字來命名?“易”字的內涵究竟是什么?如何正確地去理解它的含義?對于這些問題,各家有不同的解說。
一說“易”就是“變與不變”?!渡袝ご笳a》:“爾亦不知天命不易?!薄对娊洝ば≯汀罚骸熬訜o易于言。”《詩經·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薄秶Z·齊語》:“其事易?!薄秶Z·晉語八》:“子常易之?!边@些“易”字均可理解為“變化”義??梢?,“易”字最初是表示一人一事一物變化的動詞,具有語言學上的意義。只反映什么,不揭示為什么,所以還只是在感性認識層面。
“易”無象無形說,如《列子·天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薄独献印さ谑恼隆罚骸笆侵^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可見,“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耙住弊衷诠糯且粋€富有哲理性的圖畫文字和名詞。
還有一說“易”有象可言,如《系辭傳下》:“易者,象也?!薄抖Y記·祭義》以為:“昔者圣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孔穎達疏謂:“立此陰陽以作易”。所以,《莊子·天下》直截了當?shù)卣f:“易以道陰陽”。都認為“易”是有象可言的,即陰陽之象。這些理解,是越過具體感覺、知覺、表象、經驗之后的概念,是揭示事物本質的理性認識。至此,“易”字已成為揭示事物本質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了。
四、從《易緯·乾鑿度》“易有三義”的角度對“易”字語義進行追溯與探微
《易緯·乾鑿度》記載:“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币簿褪钦f,“易”字的本義和道理都深刻體現(xiàn)在“易簡、變易、不易”三層含義之中。下面具體說說“易”的三義。
“易”的第一義是“易”或者說“易簡”。就是說,這個世界原本是非常復雜,難以認識的,但是只要通過“易”的方式,就會變得非常簡單了。就如《易》之陰陽、卦之六爻,都是以簡馭繁而究萬事萬物之理;就如《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如中國畫歷來推崇神似,推崇似與不似之間,用極簡潔的線條和色塊表現(xiàn)世間萬物;再如中國書法把“易簡”推到了極致,用極簡潔的點與線,就可以完美地表達出作者的學識、修養(yǎng)和對于美的理解與感受……(劉康德,1994)
“易”的第二義是“變易”。就是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這是反映事物運動、發(fā)展、發(fā)生、變化與消滅的哲學范疇??追f達曾說:“蓋易之三義唯在于有,然有從無出,理則包無。”這種“有從無出”的思想反映了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內在必然性。因為陰陽都充滿著變化因素,任何事物,沒有一成不變的,不變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終究是要變的。所以王夫之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黃泰祺、張善文,1989),同時也只有“變”才能產生美。如七律詩格調之所以美,是因為多變——如講究平仄,講究押韻,講究字不重復等等。中國書畫之所以美,是因為其基本規(guī)律就是不斷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書畫家自身思想的變化而變化。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每個畫家有每個畫家的特點,具體到一個畫家身上,不同的創(chuàng)作時期也會有不同的特點。
“易”的第三義就是“不易”。講的就是“備包有無”的“易”道在自然和社會領域的滲透和表現(xiàn),陰陽、動靜、剛柔有其相應的恒常不變的特性,其實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讀易學易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這種不變的“自然規(guī)律”,并為我所用。如六爻的爻位——初二三四五上、天人地三才和內卦外卦之位,是始終固定不變的,這就是規(guī)律。再如語言學中的語言符號,本無固定法則,有其隨意性,但是當語言符號一經使用而約定俗成之后,則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很難隨意更改而有其不變性,這也是“不易”中的規(guī)律性。再如中國書畫千變萬化,只有一條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中國文化的根,中國書畫如果離開了中國文化的根,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張立文,1988)
五、從太極圖的陰陽特點對“易”字語義進行追溯與探微
《周易·系辭傳上》上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陳良運,1999),就是指一陰一陽,一動一靜之兩儀。道家所傳的《太極圖》實際就是一個“易”字——即金文“”字的圖案畫。古人根據(jù)他們對“易”的理解,以中間的“S”曲線為分界,右邊那個“O”形的圓圈,因為代表著“晴明”,所以繪成白色,左邊那個“”形的三畫,因為代表著“陰雨”,所以繪成黑色,再根據(jù)《周易》“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思想,繪出陰陽魚眼,并體現(xiàn)了天道春夏秋冬——少陽、太陽、少陰、太陰這四種變化。為了體現(xiàn)它的整體性,于是在周邊畫上一個圓圈,這樣就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太極圖”——。其實,這個圓圈,還體現(xiàn)了古人對宇宙的整體思維。宋代邵康節(jié)在《皇極經世書》中說:“易有真數(shù),三而已”,這里也透露了“太極圖”是由金文“易”字演化而來的信息。就連中間那條“S”形的曲線,也是隱含深刻哲理的。如一個人的體態(tài),從頸背至腰臀,構成的不就是一條“S”形曲線嗎?面陽而背陰,這不是“負陰而抱陽”的最好體現(xiàn)嗎?這種曲線的韻味,從而使人體顯示出更大的魅力。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健康人的大腦,經常顯現(xiàn)出兩個不斷左旋、右旋同步振蕩的“S”波頻率,鍛煉有素的氣功師,其大腦的“S”波振蕩率和太極陰陽魚的圖案則更加清晰可見。
綜上可知,金文中的“”是會意字,而“”則是象形字,所以在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易”字其實是一個“象形+會意”的結構,其最原始的意義為“運動與變化”,其他意義都是這個意義的延伸和發(fā)展。另外,“易”字還包含了“陰陽之象”,這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對宇宙的整體思維。
參考文獻:
[1]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M].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l965.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劉康德.陰性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張立文.中國哲學范疇發(fā)展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8.
[7]陳良運.周易與中國文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
(郭孔生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yè)學院 5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