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燈是距離生活最近的日用品。不同時期的燈具造型與材質體現(xiàn)出當時的藝術審美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程。以陶燈和銅燈對比淺述那段時期的藝術與科技。本篇通過對燈的淺析藝術與科學結合的重要性,在當下設計領域中仍然需要倍加關注。
關鍵詞:藝術與科學;燈具;演變
[中圖分類號]:TB8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7-0237-01
正文:勤勞智慧的先民使用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約180萬年前。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元謀人遺址中發(fā)現(xiàn)炭屑,說明那段時期就已經出現(xiàn)用火的歷史?;鸱N幫助他們渡過嚴寒吃上熟食,不受野獸的威脅,在夜晚的山洞里一束火光照亮了眼前的事物,從那一刻便開始了燈的歷史。
1、燈豆——科技探索與粗獷美
陶器發(fā)明和應用被視為新石器晚期的重要標志之一,并且從那段時期在生活上得到廣泛運用。
燈豆是最早出現(xiàn)的陶燈形式之一,‘豆’是生活中常用的盛水器皿,燈豆的油盤受‘豆’造型的影響演變而來,所以后人根據它的材質和形式稱呼為 “燈豆”或“陶豆”。在當時還有很多器物被借鑒如盆、盞等,由于這樣的形式簡便易制作所以廣泛地使用在下層社會中。
與銅燈相比在外表上沒有過多的裝飾,原始而簡潔裸露的材質展現(xiàn)出一種樸實與粗獷的美。 新石器晚期生產力發(fā)展,這時期的陶燈造型上更多考慮是方便實用。它帶有底座、手柄、托油的油盤;從整體上看左右對稱,上下底均是背對的淺盤,上面盛燈油下面是底座,這樣的造型更容易穩(wěn)固擺放。從對稱角度看,非常符合中國最古老的審美標準——對稱式。這種對稱造型或許是經意與不經意之間的創(chuàng)造構想,但是現(xiàn)在看來它已經是審美標準的緣由之一。
科學技術進步的大小首先取決于為人類服務的多少來衡量。從科學角度上看,先民們從使用磨制石器到對陶和釉的創(chuàng)造使用,說明科學技術已經為人類服務。陶是通過火對泥土進行燒制脫去土里的水分和氧氣,形成無機高聚物,使堅硬成器?!浴堑V物原料將巖石和泥巴按比例配合制成的混合物,是一種玻璃晶體的混合層,作為當時的新型材質包裹在陶器的外表層。
最初燈豆不施釉彩,在使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長時間放置的燈油部分滲進陶器中。根據釉的特性,將陶燈表面上刷一層很薄的釉彩,經低溫燒制后出現(xiàn)一層不浸水的玻璃晶體混合層,使陶和燈油起到隔離的作用,達到省油且美觀的效果。
同時,為提高照亮效率,將燈芯也做了調整。在油盤邊上或中心加有輔助物調整燈芯高度,使燈芯能起到充分燃燒省油的作用。
2、銅燈——鑄造隱晦到世俗美
“青銅是紅銅加錫的合金金屬。青銅除鑄造法外還有焊接法,失蠟法,冷鍛法,熱鍛法、失蠟法等制作技術。” 春秋戰(zhàn)國被稱作青銅時代,可見青銅器是這個時期的藝術特色,最早的青銅燈參照燈豆的形式出現(xiàn)在貴族的生活居室里。從商至春秋戰(zhàn)國,青銅器物無論在器物制作技術上還是精神領域里都有他獨到之處并賦予這個時期的標志性意義。銅燈裝飾上多見饕餮紋飾、龍、牛等帶有思想引導和象征作用。充滿了對勞苦大眾受精神的壓抑和束縛為上層社會服務的思想。如在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墓出土的一件戰(zhàn)國時期樹形銅燈。此燈高84.5厘米,從銅燈的整體上看分上中下三層,它反映了這段時期的藝術審美和禮教思想。這款大型連枝燈的中層有幾只正在攀爬的猴子和落在樹枝上的飛鳥。有十五個燈盤分散在樹上,最上層是一條游龍攀巖樹頂端,象征上天的神靈。最底層的是勞動的人民,從分層的形式上可以得出當時的思想觀念,它寓意最下層的百姓要為所有的中層和上層服務,龍是這代首領的化身,教化人服從天命,具有一種很深的教化作用。在鑄造上,燈由共有八處插接組成,每處都是利用榫鉚連接,可以拆卸安裝。說明在鑄造上考慮到方便拆裝搬運的需要,所以將燈的鑄造結構調整成榫鉚連接的各部件進行組裝成器,這些榫鉚必須達到相當?shù)木芏炔趴梢怨潭ㄔ谥鞲芍ι???梢岳斫猱敃r制造這些榫鉚精密的程度已達到了一定高度。
漢代是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的時代,與前面時期相比精神束縛逐漸讓位于世俗享樂。鑄造較為精細,象形裝飾眾多如仿人、植物、動物、野獸等。裝飾手法有金銀錯、蚌泡鑲嵌、髹漆彩繪等。按照器物的造型分為潛雕、深雕、鏤空雕和圓雕等形勢。從更審美角度看,裝飾制作上較精細,紋飾豐富多樣,更偏向于對自然事物的模仿和演變得來的裝飾元素,手法精細扎實并且沿用至今。服飾中多處可見卷草紋、魚紋、蟬紋等其他動物和植物紋飾。從裝飾題材上看,與青銅時代相比沒反映出精神的壓抑和束縛,更多的是利用外在的造型體現(xiàn)出嫌貴奢華的宮廷,享受著世俗享樂的眼前生活。
先秦時期的銅燈大多是根據燈豆的造型演變而來,所以在科學的使用上遜色于漢代。漢代銅燈在儲備油量,煙垢排放、攜帶、拆洗清潔、調試照明等功能上做出了周全的考慮。 如漢代的鎏金羊形銅燈、錯金銀牛形銅燈、長信宮燈都是最具典型科學性的合理的佳作。它們多是內部相同,利用一個部位或是另外加上一種裝飾部件等手法做吸煙道。如動物的犄角、脖頸、侍女的長袖等做裝飾煙道的部件。
通過對燈豆和青銅燈的了解,可以看到自石器時代起就開始了燈的歷史,社會不斷發(fā)展,受多方面影響的先民們對美出現(xiàn)了不同的評判標準,最初由服務宗教信仰,維護政權到美化生活為貴族享用。通過不同時期的科技和藝術結合構建出這段時期的文化標志。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的踴躍出新型材質和新型制作技術,利用新的制造技術與材質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形式,改善生活條件。只有將藝術與科技并肩發(fā)展巧妙地運用于才能夠創(chuàng)作有價值意義作品,滿足今天人們的衣食住行需求,今天我國的設計領域里它們仍然發(fā)揮著是尤為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薜永年.羅世平 .中國美術簡史(增訂本) [M] .中國青年出版社
[2]、羅紅俠.扶風黃堆老堡三座西周殘墓清理簡報[N].考古與文物.1994.03期
[3]、李澤厚.美的歷程[M]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3月
[4]、徐騰飛.科學與審美的統(tǒng)一—— 長信宮燈研究藝術理論論文[D].中國教育文摘. 2006
[5]、高豐.孫建軍.中國燈具簡史[M]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7年3月
[6]、殷小林.陶燈照亮西域之路[D].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