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舒婷是中國當代朦朧詩歌的代表人物,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用優(yōu)美的詩歌語言書寫了新時代女性意識的覺醒,發(fā)出了女性追求真正幸福生活的呼聲。
關鍵詞:朦朧詩;現(xiàn)代女性意識;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7-0209-01
朦朧詩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強調(diào)詩人的自我意識,內(nèi)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創(chuàng)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代表作家如北島、顧城等,他們在作品中建立一個自己的、真誠而正直、正義和人性的世界。舒婷是最先得到詩界認可的“朦朧詩人”,她以女性詩歌獨立于詩壇,主要詩集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等。她的詩側(cè)重于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方式來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細膩的情感心理的描寫,清新直白的“傾訴”風格,使她在文革后的一段時期擁有大量的讀者,為新時期女性詩歌帶來光明的未來。
女性在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意識里是從屬與男人,是男人的附庸,女性是封建綱常禮教中最底層的群體,經(jīng)過幾千年來思想的奴化、禁錮,男性按自己的價值觀和審美標準打造出“賢妻良母孝婦”的女人典型范式,這種封建教條在女性心理成為一種牢不可破的精神枷鎖,女性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固定的人生價值模式:生活內(nèi)容是相夫教子;生活準則是夫唱婦隨;生活理想則是夫榮妻貴。
中國女性在西方女權主義運動和五四以來婦女解放思潮的影響和感召下逐漸覺醒,舒婷經(jīng)歷過歷史的浩劫,生活磨難后,勇敢地發(fā)出了追求女性獨立人生價值的呼喊。
《致橡樹》是舒婷愛情詩的代表作,作者在詩中大膽的反對傳統(tǒng)愛情觀,宣揚獨立人格與平等的觀念,是現(xiàn)代女性的愛情宣言,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愛情宣言的原因。
舒婷在詩中把女性比做有陰柔之美的木棉,把橡樹比做具有陽剛之氣的男性,開篇直入主題,首先堅決的反駁傳統(tǒng)的、流俗的愛情觀。“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凌霄花有著攀附性的愛情觀;“為綠蔭重復單純的歌曲”的癡情鳥,有的只一廂情愿的單相思,是取悅與諂媚的愛情觀。對凌霄花和癡情鳥的否定批判,是女性獨立意識的蘇醒,對傳統(tǒng)的“夫貴妻榮”、“夫唱婦隨”觀念的反撥。“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的泉源是奉獻式的愛情,詩人接下來用遞進的方式揚棄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象泉源”、“象險峰”、“象日光”、“象春雨”式的作為陪襯的生存狀態(tài),正如劉登翰所說:“它們都是以壓抑或犧牲一方為愛的前提,反映了長期封建社會在我們民族心理中的一種歷史積淀。”
這六種流俗的愛情觀都是以男人為中心,女人味從屬;男人為主體,女人為附庸;女人圍著男人轉(zhuǎn)。舒婷用了兩個“絕不”堅決、果斷的否定了這種不平等、不健康的愛情關系,舒婷理想中的愛情關系是平等:“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蹦闶且豢脴?,我也是一棵樹,并且是肩并肩站在一起。盡管我們之間存在著性別的差異,但你我相互依存,心心相通,我們共同分擔苦痛,我們共享歡樂,我們有各自獨立的人格,卻又互相忠貞不渝。木棉是舒婷在詩中書寫自己愛情觀的“代言人”。 “這里,實際上觸及到一個‘五四’時期即有周作人
等論及,但在長期社會生活和女性創(chuàng)作實踐中一直未能引起重視的命題:女性,是與男性同等而不一樣的人。作品透過愛情外觀,表現(xiàn)出更為普遍深刻的人的主題,即對人性尊嚴的呼喚,對理想兩性關系的探求。詩人借助“木棉”這個形象來表明自己的愛情觀?!澳久蕖辈皇恰芭试牧柘龌ā?,也不是“重復單調(diào)歌曲”的“癡情鳥”;它具有自己“紅碩的花朵”,但又絕不是軟弱依附的“凌霄花”;它不依賴橡樹的生存而生存,而是與橡樹相依相伴,同甘共苦,一起拼搏,一起奮斗,共同構筑偉大的愛情,創(chuàng)造輝煌完滿的人生。舒婷用這種形象來象征具有獨立人格的女性,無疑是對傳統(tǒng)女性形象的大膽反叛,它代表著新時代女性共同的呼聲和愿望,一個女性必須擁有自我、自尊、自立、自重的意識,你所期待的一切男人是不會給你的。
舒婷憑著女性詩人特有的敏感,她在自己的詩歌中創(chuàng)作中努力使女性站到燦爛的陽光下,呼吸自由的空氣,走出男權的蔭蔽,使女性和男性一樣領受全人類共有的權利。假如說《致橡樹》是在覺醒中的女性為了人格的獨立、生命的價值和尊嚴而唱的歌,那么《神女峰》則是對傳統(tǒng)中國女性作為從屬地位自我意識的徹底背叛。中國傳統(tǒng)以男權中心的文化為神女峰披上了圣潔的面紗,世世代代傳頌。時至今日之文明社會,當人們贊美神女峰、駐足流連神女峰的時候只看到神女身上那美麗圣潔的面紗,卻不能體會到她千年痛苦,高大的神女峰是一座巨大的貞節(jié)牌坊,是一具溫情的冷酷枷鎖。舒婷在《神女峰》中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疑問:“心真能變成石頭嗎?”這是詩人以女性意識的覺醒,是對男性關于女性的貞操觀念發(fā)出的疑問,舒婷對傳說中那個披著美麗圣潔面紗的神女和她所代表的價值觀產(chǎn)生了懷疑。舒婷認為:在中國延續(xù)了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中,“婦德”是禁錮婦女的枷鎖,守望女子如磐石般等待和堅守正是遵守“婦德”的化身,對女性是一種文化和心理上的制約與引導,因此舒婷發(fā)出了強烈的叛逆之聲:“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這樣的詩句毫無疑問是對古代婦女“美德”的一種徹底的消解。女性在男權社會的文化之下一直處于一種壓抑的感情,應該大膽的表達出來,而不是癡情的等待,女性應該去追求自己幸福的生活。
舒婷的詩雖然被冠以“朦朧詩”的名號,但實際上她的詩歌并不晦澀難懂,以《致橡樹》、《神女峰》為典型文本,舒婷女性意識的發(fā)展和覺醒以及對女性獨立人格和命運的關注是顯而易見?!皩κ挛镆挥|即發(fā)的敏感,純粹語言防不勝防的突襲,是我與詩最重要的親緣……寫什么?怎樣寫?都聽從內(nèi)心不可抗拒的召喚,永不背叛的唯有語言,星星點點分布在經(jīng)驗的土壤里,等待集結(jié),等待驚蟄?!笔骀靡运仟毦吣戏脚匀嶂杏袆偟恼媸纳畛恋脑娋洌磉_著一個女性對于真善美的熱愛,探尋著通往人們的“心靈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舒婷,《舒婷文集3·凹凸手記》,第210頁,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2]、喬以綱,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P118
[3]、劉登翰,會唱歌的鶯尾花—論舒婷[J].文學評論,19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