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xiàng)目”和項(xiàng)目編號YJSCX2011-406HLJ
摘要:王弼《周易注》的版本,據(jù)《中國古籍善本總目》著錄,其宋刻本有三個本子,歷經(jīng)元、明、清,其版本不斷演變發(fā)展。筆者依據(jù)所見版本,對王弼的《周易注》進(jìn)行版本分析,探討其版本特點(diǎn)。
關(guān)鍵詞:王弼;周易注;版本
作者簡介:陳磊,哈爾濱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中國古典文獻(xiàn)學(xué)專業(yè),2009級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256【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7-0199-01
王弼注本《周易》原本只注上下經(jīng)六卷,晉韓康伯注《系辭》以下三卷,后世人多將此二注合稱《周易注》九卷。亦有王弼注《周易》十卷者,乃合王弼撰《周易略例》一卷。這種只有王弼注文的本子,版本上通稱為單注本。
現(xiàn)存最早的王弼單注本為宋刻本。據(jù)《中國古籍善本總目》記載,宋刻本的王弼注《周易》十卷,有三個版本。
《周易》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附《略例》,唐邢璹注。宋淳熙撫州公使庫刻遞修本,其中卷七至卷十配清影宋抄本?,F(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
按:今見上海涵芬樓景印宋刊本,《四部叢刊》初編本所錄《周易》亦據(jù)上海涵芬樓景印宋刊本。王弼所注《周易》上下經(jīng)為六卷,韓康伯注《系辭》上下二卷,《說卦》、《序卦》、《雜卦》為一卷,《周易略例》一卷,此十卷耳。此本“原書匡高營造尺六寸七分寬四寸八分”。每半頁十行,十六大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四字。四周皆雙邊,白口,雙魚尾,書口上有刻工記載所刻字?jǐn)?shù),版心有“周易”二字及卷數(shù),下有頁碼和刻工名。王注《周易》頂格題“周易上經(jīng)乾傳第一”,次行低八字,題王弼注,三行頂格題有卦名,下接經(jīng)文和王弼注,每卷末標(biāo)有經(jīng)和注的字?jǐn)?shù)?!断缔o》首行頂格題“周易系辭上第七”,次行低六格題“韓康伯注”,三行頂格為《系辭》經(jīng)文和韓注,其余二卷皆同?!堵岳肥仔蓄}“周易略例序”,次行低五格題“唐四門助教邢璹注”,三行刻序文。序后另行題“周易略例卷第十”,次行頂格題“明彖”,低七格題“王弼”,三行頂格為《略例》正文及注文。
《周易》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附《略例》唐邢璹注。宋刻本?,F(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
按:筆者不得見,據(jù)線裝書局《中國古籍善本總目》記載,其每半頁十二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雙邊。
《周易》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陸德明釋文。附《略例》,唐邢璹注。宋刻本?,F(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
按:此本在單注本的基礎(chǔ)上,全文增加了陸德明的《釋文》,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單注本。在明代曾被文嘉、董其昌、文震孟、文從簡、秦惠田所收藏,書中有上述諸君所作跋文。他們都是明代著名書畫家,遞藏此書,并做跋文,足以見得這本書的珍貴性。此本王弼所注《周易》上下經(jīng)六卷;韓康伯所注《周易系辭》上下二卷,《周易說卦序卦雜卦》一卷;王弼撰《周易略例》一卷,邢璹注,此三者合為十卷。每半頁十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版口上方?jīng)]有所刻字?jǐn)?shù),下方也沒有刻工姓名。【2】這一點(diǎn)有別于通常所見的宋版書,書中凡遇“玄”、“殷”、“匡”、“筐”、“恒”、“貞”、“征”、“懲”、“構(gòu)”、“媾”、“遘”、“慎”等字,皆闕筆,以避宋諱,而“敦”字不闕【2】,說明刻這本書時(shí)尚未到宋光宗時(shí)期,應(yīng)該是宋孝宗時(shí)期的刻本?!惰F琴銅劍藏書樓書目》中所著錄的就是此本《周易》,其中還有??庇洠敿?xì)描述了此書的自然樣貌,考訂版本,并與當(dāng)時(shí)的通行本進(jìn)行校訂。建國以后,瞿氏后人將“鐵琴銅劍”所藏之書,悉數(shù)捐贈與國家,其中就有此書,今藏于國家圖書館。在李致忠的《宋版書敘錄》中,對此本王弼注《周易》有詳細(xì)的論述,并且認(rèn)為:“此書之版本應(yīng)著錄為南宋初期刻本,是現(xiàn)存王注《周易》最早的刻本之一?!薄?】
自宋本以后,元、明、清皆有王弼注《周易》單注本流傳于世,據(jù)《中國古籍善本總目》收錄元、明、清共五個王弼所注的《周易》本子。其版本樣式自然不容與前朝同,但其內(nèi)容基本傳承自宋以來的本子。茲錄如下:
《周易》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音義》唐陸德明撰,《略例》唐邢璹注。元相臺岳氏荊溪家塾刻本,八行十七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有刻工?,F(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
《周易》三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附《略例》,明刻本。九行十九字,小字雙行,單魚尾,四周單邊?,F(xiàn)藏于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
《周易注》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撰,唐陸德明《釋文》,《略例》唐邢璹注,明味經(jīng)堂刻本。九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十八字,白口,四周雙邊。現(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和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周易注》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撰,唐陸德明《釋文》,《略例》唐邢璹注,清初影元抄本?,F(xiàn)藏于國家圖書館。
《周易》十卷,魏王弼、晉行康伯注,附《略例》唐邢璹注,清抄本?,F(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
我們知道清代刻書事業(yè)發(fā)展的蔚為壯觀,尤其是國家重視古代典籍,對圖書的整理編目以及重新翻刻做了大量工作。其中《相臺五經(jīng)》則不可不提。清代《御定仿宋相臺岳氏本五經(jīng)》九十六卷,乾隆四十八(1783年)年武英殿刻本。嘉慶二年(1797年)又按乾隆仿宋本重新翻刻了《五經(jīng)》,其書基本保持了原本風(fēng)格,光緒二年(1876年),江南書局摹雕武英殿本再次翻刻了《仿宋相臺五經(jīng)》。而《相臺五經(jīng)》歷來版本學(xué)家都認(rèn)為是宋代岳珂所刻,后經(jīng)張政烺先生的考訂,糾正為元岳氏荊溪家塾刻本。這說明《仿宋相臺五經(jīng)》中所收錄的王弼注《周易》十卷,與元代相臺岳氏荊溪家塾刻本實(shí)屬同宗。當(dāng)代學(xué)者可以比較容易看到單注本的王弼注《周易》,其中有《四部叢刊》影印宋本,《仿宋相臺五經(jīng)》本;《四部備要》本和《四庫全書》為清人重新編纂而成;今有樓宇烈《王弼集校釋》,198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其中收錄了《周易注》為現(xiàn)行比較普及的本子。
注釋:
【1】翁連溪校編.中國古籍善本總目【M】.線裝書局,2005.9~23
【2】【清】瞿鏞撰.鐵琴銅劍樓藏書目【M】.常孰瞿氏家塾本,卷1.1
【3】李致忠.宋版書敘錄【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