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渭南師范學院研究生專項項目(12YKZ016)
摘要:日本的端午節(jié)是在平安時代由中國傳入的?,F(xiàn)在的日本端午節(jié)與中國的端午節(jié)形式上有相似性。但在意義上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了。通過日本鯉魚旗所表達的意義,運用比較民俗學的方法,闡述了中日兩國在民俗上的一些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滲透。
Abstract: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Japan was alien to from China in the Heian period. Now Japan and China are similar in Dragon Boat Festival appearance, but it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sense. Elaborated a number of folk culture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mutual penetration in China and Japan by the Japanese carp expressing significance and the use of comparative folklore approach.
關鍵詞:鯉魚旗;男孩節(jié);端午節(jié)
Keywords: Koinobori; Boys Day; Dragonboat Festival
作者簡介:李妮娜,女(1980-),陜西西安人,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文學碩士。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中圖分類號]:G0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7-0185-01
每年的5月5日是日本的端午節(jié),這個習俗是平安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只是時間由農(nóng)歷的五月五日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每年陽歷五月五日。日本的端午節(jié),也是男孩節(jié)。這一天有男孩的家庭會在室外用竹竿掛起各色的鯉魚旗。鯉魚旗用尼龍布、紙或者塑料制成,空心,春風一吹便翻飛起舞,如同鮮活的鯉魚在水中嬉戲。有趣的是,鯉魚旗的數(shù)量要和家中男孩的數(shù)量相同,大小相應。每逢臘月,我國各地城鄉(xiāng)攤點上都會擺出各種色彩鮮艷的年畫。這些年畫題材廣泛,其中有一幅圖是年年都有的,那就是一個胖胖的男娃娃肩上扛著一枝帶葉蓮花,騎在一條大紅鯉魚上。蓮諧音連,魚諧音余,因此,這張年畫名叫“連年有余”。又因“騎”與“吉”同韻,所以也叫“吉慶有余”。
中國是文化古國,亞洲一些國家均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民俗方面也有諸多的表現(xiàn)。日本算是其中之一。鯉魚與男孩結緣以示喜慶的習俗,也漂洋過海在日本安家落戶,并成為日本節(jié)日習俗中的組成部分。很顯然,日本男孩節(jié)的鯉魚裝飾與日期的確定,與我國端午節(jié)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鯉魚畫也好,鯉魚旗也好,從其作為裝飾藝術的層面來看,似乎只是良好祝愿、吉慶喜氣的外化,看不出更多的意義。然而民間藝術的涵義又是深遠的,越是悠久古老的藝術形式,其發(fā)生發(fā)展的信仰根源與后世流變也越是厚重復雜。鯉魚和男孩所共同構成的中日兩國和不同形式的裝飾形式也具有這種特色。
1、重鯉是中國古代的食俗
鯉魚是淡水魚,黃河流域的河湖中多有生長。鯉魚肉質(zhì)鮮美,比之其他淡水魚生長期較長,因而也更顯貴重。中國古代在黃河流域立國的先民,很早便認定了鯉魚的高品位價值,把鯉魚作為名貴佳肴。尤其是帶顏色的紅鯉,又稱金鯉,更成為進獻貴族的珍品。《詩經(jīng)·陳風·衡門》:“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1]把黃河的魴魚和鯉魚作為齊姜宋女的比喻,已經(jīng)從側(cè)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鯉魚魴魚的重視。同時,在古代,魚類較陸上的走獸和天上的飛禽都較難得。此后,隨著南方長江流域的開發(fā),吳越的興起,魚的種類相應繁復,但重鯉的習俗卻一直得以保存。
2、鯉魚躍龍門的傳說
有關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可以說有很多,內(nèi)容上都大同小異。在辛市《三秦記》里較詳細地記述了這個傳說,“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一里余,黃河自中游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又林登云:‘龍門下,每歲季春,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后自燒其尾,乃化為龍矣?!盵2]在這個傳說當中,為什么是鯉魚躍龍門,而不是其他魚類呢?可能除了鯉魚的神異性之外,多是因為鯉魚生命力旺盛,能躍高的緣故吧。
古代日本是中國文化圈內(nèi)的國家,中國的典章制度、民俗習慣、儒家學說均被好學的日本民族廣泛吸收。因而重視鯉魚的習俗、鯉魚能躍龍門成龍的信仰,鯉魚代表男孩的民俗觀念被日本人民了解是必然的。同時,在以男性為中心、家族觀念很強的日本,接受鯉魚代表男孩,期望男孩將來成龍出人頭地的觀念是極其自然的。同時,日本又是一個食魚的大國,熟悉各種魚的生活習性,鯉魚勇于逆水而游,希望男孩養(yǎng)成勇猛無畏的性格。因而日本人民在接受了中國端午節(jié)這一避災防災節(jié)日的時候,也連帶接受了鯉魚代表男孩與鯉魚能幻化成龍的這一傳說。取男孩與鯉魚結緣的意義,把此日作為男孩節(jié),并在每個家庭的庭院中掛起了代表男孩的鯉魚旗。
鯉魚畫也好,鯉魚旗也好,中日不同的裝飾藝術取子孫繁盛,成子興家的意義于一身,濃縮了無數(shù)歷史階段的文化內(nèi)涵,把人類精神信仰與現(xiàn)實物質(zhì)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造出以物化的藝術形式表達深遠的信仰習俗,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民間文化現(xiàn)象。藝術來源于現(xiàn)實物質(zhì),經(jīng)過信仰的神秘化階段,發(fā)展為流傳至今廣為接受的藝術形式。中國的鯉魚畫是鯉魚所代表的種種意義在本土發(fā)展成的藝術形式,而日本的鯉魚旗則將這一傳說演變成為多子多福等意義,成為日本特色的裝飾藝術和民俗現(xiàn)象。究其源頭,那翩翩起舞的鯉魚旗代表著中國兩國源遠流長的交往歷史,也表達著日本人民的創(chuàng)造才能。這深厚的文化史定義令那空靈活躍的鯉魚旗和喜慶有余的鯉魚畫具有了永久的生命,它以各自的形式祝福自己的民族興旺繁榮。
參考文獻:
[1]、王秀梅譯注.詩經(jīng)[M ].北京:中華書局,2006:815
[2]、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8:383
[3]、聞一多.聞一多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24
[4]、聶濟冬.有關鯉魚的民俗及其成因[J].民俗研究.1997.(3):5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