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 “中國禮儀之爭”,是指17—18世紀時基督教傳教士就中國傳教方略所進行的一系列爭論和文化碰撞,中西雙方當時未能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從而導致了文化交流中斷。因此,我們應當以史為鑒,在今后交往中求同存異,共同努力營造雙贏局面!
關鍵詞:淺析禮儀之爭;歷史發(fā)展不可逆;求同存異
作者簡介:梁京濤(1987.8- ),甘肅省蘭州市蘭州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外語教學法,跨文化交際。
翟澤(1987.6- ),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研究方向:日語口譯,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7-0174-01
一、“禮儀之爭”始末
所謂“禮儀之爭”,是指17—18世紀時基督教傳教士就中國傳教方略所進行的爭論,內容有:1.中文如何翻譯基督教信仰的神(Deus或God),教會是否可以引用中國古典書籍的術語“上帝”或“天”來代替?2.尊孔祭祖是否具有宗教意義。3.中國的基督教皈依者是否要立刻實施歐洲基督教徒所實踐的全部禮儀,還是逐步得到引導?這些問題看起來像是教義與神學問題,其實背景與原因頗為復雜,爭論持續(xù)一個多世紀。
中西禮儀之爭的問題是從耶穌會傳教士進入中國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引起的。 “中國傳教活動的真正奠基人、中國傳教史上最重要人物”利瑪竇以他的淵博知識和對儒家經(jīng)典的了解,以及充分的耐心與適應性,得到中國士大夫的信任與贊賞,從而取得了根本成功。然而,一些后來的傳教者對待耶穌會不是很善意的”。教皇克力門十一世也下諭:禁止使用“天”與“上帝”,只準用“天主”;禁止教堂懸掛“敬天”匾;禁止教徒參加祭祖尊孔等。教皇使節(jié)幾次出使中國,處理禮儀之爭,均以失敗告終。
禮儀之爭在中國直接導致了清政府禁教政策的實施。在康熙帝時,“禮儀之爭”的爭論已引起他的重視,不過康熙帝一直采取懷柔政策。當羅馬教廷發(fā)布禁令:禁止中國教徒參加祭祖祭禮儀式的時候,康熙帝忍無可忍;1723年,雍正帝也向傳教士申明了禁教政策。乾隆時期,采取了更加嚴厲的禁教政策,并禁止外國人在廣州以外的一切口岸進行貿易,將外國傳教士禁錮于北京,終老不準回國。明末以來一度開放的中西交往隨之結束,中西文化自然融合交匯自此中斷。
直到1939年,羅馬教廷傳信部才發(fā)出命令:承認敬孔不具有宗教意義,是中國傳統(tǒng)尊敬師長的外在體現(xiàn)。羅馬教廷終于承認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尊重?!暗@文件的發(fā)布時間終究太遲了。
二、歷史發(fā)展潮流不可逆轉
傳教士傳播到中國的“科學技術”不能滿足中國邁向近代化的需要。
清朝的出現(xiàn)使中國皇朝制度達到鼎盛,它上承明朝中晚期強勁發(fā)展的封建社會專制主義急劇加強的中央集權,經(jīng)濟領域嶄新的資本主義萌芽,下接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全面巔峰之后的社會轉型,在內憂外患的社會環(huán)境中,邁開了近代化的步伐??v觀當時的世界,歷史賦予了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中國同樣的使命:由封建落后生產(chǎn)方式轉入近代化先進生產(chǎn)方式——由落后邁向先進。但是這一使命的關鍵在于近代科學技術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近代思想在本國的形成與發(fā)展。明清之際,中國發(fā)展步伐雖然放慢,逐漸落后于西方;在中國,皇帝需要火炮、需要歷法,而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開明人士也強烈地希望從傳教士所帶來的“西學”中汲取營養(yǎng),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因此,追求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新思想成為歷史賦予中國廣大知識分子的重任。但是當時的傳教士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新思想呢?為了說明這一問題,就不得不把耶穌會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相應的定位。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后,早期殖民主義興起,一些國家在積累了豐厚的原始資本后,轉而投資工商業(yè),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近代化步伐加速發(fā)展;而對于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這些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而言,通過殖民掠奪,確實使源源財富流入國內,但他們卻用于追求奢靡生活,而沒有進行工商業(yè)投資。地理大發(fā)現(xiàn)對這些國家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發(fā)展并未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
經(jīng)濟基礎的改變隨即引起了上層建筑的變革——宗教改革,它嚴重沖擊了西歐的封建制度,但是在封建勢力依然強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宗教改革不但沒能對封建制度造成多大沖擊,反而舊教會勢力還發(fā)動了一場“反宗教改革”運動。從根本上來說,這是舊教會勢力的反彈,而耶穌會就是舊教會勢力的核心組織。耶穌會不僅仇視自文藝復興以來的一切新思想新潮流?!坝柧氂兴亍钡慕淌總冊谌澜绶秶鷥葮O力宣揚封建教義,支撐著中世紀的神權與教權,反對文藝復興以來的新思潮,充當封建保守教會勢力的精神憲兵。這一切就決定了傳教士傳入中國的不可能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新思想,當時中國廣大知識分子并不是真正地對教會感興趣,而是需要像文藝復興那樣的新思潮和先進科技。
因此,從以上層面分析,傳教士所帶來的所謂的“西學”與當時中國的思潮形成了明顯的“供需矛盾”。
三、結論
禮儀之爭已過去二、三百年,可以說這是一次中西文化的劇烈碰撞,結果羅馬教廷采取否認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態(tài)度,而中國政府最后以禁教與之對抗,中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縱觀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成為世界兩大主題;在各地沖突不斷,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此起彼伏的今日,以不同背景和不同側重點的中西文化又再次相遇了,而且,這兩種文化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相遇的范圍,世界的未來將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范圍內被界定。教皇再也不會在交融之間放置一個斷裂帶,時間不會倒退,但是,現(xiàn)實的種種也許比教皇的諭令更具現(xiàn)實破壞性。
讀史可以明鑒。在文化碰撞愈演愈烈的今天,曾經(jīng)的“禮儀之爭”正在以不同的背景與程度從不同領域登臺上演,但它們又會以怎樣的方式收場呢?這取決當世的我們乃至后人的處理方式。筆者認為,無論世事如何改變,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實現(xiàn)共贏,是不應改變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利益之爭》,人民出版社,2003
[2]、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論》,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3]、李申,《儒學和儒教》,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