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蝴蝶君》是華裔劇作家黃哲倫用來解構東西方權力關系的戲劇。用語用學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分析《蝴蝶君》中人物的對話,能更好地彰顯人物性格,從而揭示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相互間的關系是構成對話的主要方式之一。
關鍵詞:蝴蝶君;合作原則;禮貌原則
作者簡介:胡萍,女(1986-),漢族,陜西省西安市人,河海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在讀。
[中圖分類號]:H0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7-0131-02
黃哲倫(David Hwang)是近三十年來美國華裔文壇和百老匯舞臺上炙手可熱的人物。1988年,他憑借《蝴蝶君》獲得美國話劇和音樂劇的最高獎-托尼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亞裔劇作家,并從此奠定了其在美國戲劇界的地位。本文將運用語用學相關理論如語用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等來分析《蝴蝶君》中人物的對話,從而揭示它們的會話含義,找出話語的語用效果,最終了解人物的性格。
1、語用學相關理論
何自然(2006)認為語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全新領域,它涉及兩方面內容:特定語境中的特定話語和語境對話語的影響。
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萊斯(1975)把合作原則劃分為:數(shù)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20世紀80年代,英國語言學家利奇在格萊斯合作原則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補充,從修辭學、語體學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著名的禮貌原則。它包括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和同情準則。
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是語用學兩個主要理論,是理解話語和說話人意圖的兩種不同方法。
2、戲劇中對話的語用分析
戲劇中人物的交流互動是戲劇語言的本質特征。英國劇評家Eric Bentley在其The life of the drama中對戲劇對話的特征概括為“dramatic dialogue constitutes a supreme idealization of life,for it signifies a life which has a clear and unitary meaning,a direction,an utterly purposive movement toward an end.” 由此我們可知,戲劇對話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具有豐富的潛臺詞(趙霖,吳思軍, 2002),要真正理解戲劇對話的這確切含義,就必須全面而準確的理解其字面意義以及語境意義。
《蝴蝶君》講述了法國駐華大使館官員迦里瑪愛上了中國京劇演員宋麗玲后發(fā)生的不尋常故事。直至最后,迦利瑪才發(fā)現(xiàn)自己和自己的愛人宋麗玲的真實身份不僅是個男人,而且還是個間諜。迦利瑪知道真相后不堪忍受這個事實,于是在牢獄里自殺。
接下來通過一些節(jié)選的對話來分析迦利瑪以及宋麗玲背后所隱藏的信息。
Song: And you believe me?
Gallimard: Absolutely. You were utterly convincing. It’s the first time----
Song: convincing? As a Japanese woman? The Japanese used hundreds of our people for medical experiments during the war,you know. But I gather such an irony is lost on you.
……
Song: Consider it this way: what would you say if a blonde homecoming queen feels in love with a short Japanese businessman? He treats her cruelly,then ……now,I believe you would consider this girl to be a deranged idiot,correct? But because it’s an oriental who kills herself for a westerner---ah! ---you find it beautiful.
……
Gallimard:So much for protecting her in my big western arms.
這段對話發(fā)生在迦利瑪與宋麗玲第一次見面。迦利瑪在劇院看《蝴蝶夫人》的演出時,蝴蝶夫人,即秋秋桑的扮演者宋麗玲一眼就注意到了迦利瑪眼中對于秋秋桑這個角色的癡迷,于是主動與迦利瑪搭訕。當迦利瑪對她的表演做出贊賞后,宋并沒有遵循合作原則,反而運用了反問句使話題脫離兩人迦利瑪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后邊所說的話題和整個對話的主題也沒有什么關系,嚴重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量準則。迦利瑪印象中的東方女人應該像《蝴蝶夫人》中的秋秋桑一樣:柔弱,順從,為了西方男人可以自殺。宋麗玲的話語表現(xiàn)使得迦利瑪對于宋麗玲產(chǎn)生了一種望而卻步的感覺,不利于以后宋麗玲接近他獲得情報。
Marc: Ah,yes. She cannot love you,it is taboo,but something deep inside her heart…she cannot help herself…she must surrender to you. It is her destiny.
當伽利瑪對宋的愛沒有足夠的信心,說自己是個外國人,宋不可能愛他時,而馬克卻鼓勵他:“她不能愛你,這是禁忌,但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控制不住自己——她必須向你投降。這是她的命?!盵4]40 馬克連用了三個 “she” 強調自己的觀點,本來一句話的表達是可以用一個主語說清楚的,但他連用三遍違反了量準則,從而助長了伽利瑪?shù)挠職夂托判摹?/p>
Gallimard: why do you run away? Can’t we show them how we embraced that evening?
Song: Please. I’m talking.
Gallimard: You have to do what I say! I’m conjuring you up in my mind!
Song: Rene,I’ve never done what you’ve said. Why should it be any different in your mind? Now split----the story moves on,and I must change.
Gallimard: I welcomed you into my home! I didn’t have to,you know! I could’ve left you penniless on the streets of Paris! But I took you in!
Song: Thank you.
Gallimard: So …please… don’t change.
這是迦利瑪和宋麗玲相隔4年后的第一次見面,宋麗玲身無分文的來到巴黎回到迦利瑪身邊,她被要求重新在其身邊竊取情報,此段對話中宋麗玲使用了小的策略,她試圖將兩人之間的從屬關系改變過來,于是在迦利瑪要求擁抱她的時候,宋拒絕了,對話中迦利瑪要求宋一定要按他說的做,宋卻說我從來沒有按你說的做過。這句話一語雙關,表面上看是宋對于迦利瑪所說話的回應,但是結合整個戲劇的情節(jié),可以得知宋真正的意思:從一開始遇見迦利瑪?shù)胶退谝黄?,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柔弱順從以及對他的崇拜都是虛假的,宋從來沒有按迦利瑪說的做過。此處宋的話語明顯違反了說話應避免歧義的方式準則,但是迦利瑪沒有真正理解宋的真實含義,他已經(jīng)完全被自己幻想出來的宋麗玲所吸引,在與宋的相處中,加利瑪樹立了自己的男性權威,這在他生活的巴黎是完全不可能做的事情,在中國時好不容易樹立的男性自尊回到巴黎后已經(jīng)完全不被人在意,他又重新回到了以前那個不受人歡迎不被尊敬的迦利瑪,此時宋麗玲的出現(xiàn)讓他覺得自己又可以尋回以前在中國時的感覺了,所以導致他忽視了宋話語的隱含意義。宋在這里已經(jīng)成了重建他男性自尊的象征,宋正是利用迦利瑪如此的心情在此處與他周旋,為以后近十幾年的相處中方便她竊取情報做準備。
從以上話語的語用分析,故事背后隱藏的真實含義被完全揭示。迦利瑪所代表的西方男人認為東方女人應該像蝴蝶夫人那樣美麗漂亮,溫順可人,無怨無悔地愛著西方男人,甘愿為他們獻出一切,包括生命和尊嚴。加利瑪認為自己已經(jīng)得到了這一切,可是最后卻反被宋麗玲所操控,背后隱藏的東西方權力關系完全被顛覆。
3、結論
運用語用學中的相關理論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有助于人們從一個比較全面的新角度合理充分的理解戲劇語言,揭示戲劇中人物暗含的思想性格,從而更好的理解戲劇沖突,把握戲劇人物的真實性格以及戲劇的主題思想。
參考文獻:
[1]、Brown,P. and Levinson,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Grice,H.P. “l(fā)ogic and conversation”. Cole,P. Morgan,J.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1975.
[3]、Hwang,D.H. M. Butterfly (M). New York: Penguin,1988.
[4]、Hwang,D.H. M. Butterfly (M).張生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5]、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7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