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論文選取了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這個問題進行論述,探討了對外漢語中文化因素的性質,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關于做好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具體方法的建議。
關鍵詞: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文化背景;語言教學
作者簡介:夏麗珍,女(1985-),江西吉安,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
[中圖分類號]:H19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7-0099-01
由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國際地位的逐步提升,學習我們的漢語已經成了外國友人們從事所有活動的重要條件。我們發(fā)現,不少人雖然耗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學習,卻依然不能夠達到順暢自如地交流的效果,甚至常常還會出現彼此交流雙方都不知所云的狀況。在他們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除了語言結構上語音,詞匯和語法上的問題外,對中國這樣一個特殊的東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缺失,已經成為阻礙他們交流的突出因素,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不容忽視。
一、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的性質特點
“文化”為何物?簡單點來說文化實質上就是生活,其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從社會的生產關系說產生出來的物質生活方式。因而發(fā)現,文化包括的范圍非常廣,大到人生價值觀,小到生活起居各種飲食習慣,道德觀念,語言思維習慣等。
因為“文化”所覆蓋的范圍十分廣,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明顯不能詳實地介紹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所以有必要區(qū)別“文化”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兩個問題?!皩ν鉂h語教學中的文化”明顯為“文化”范疇中的一小部分,其包括的內容是外國人掌握和運用漢語與中國人溝通交流的時候需要熟悉的那種文化。關鍵點在對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價值觀念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同的行為方式的比較教學上,應該揭示外國人母語文化和漢文化在這個范內反映出來的文化差異,因而“對外漢語中的文化因素”就是要讓學習者明白是怎樣的思想觀念、心理特征、怎樣的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讓中國人有了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表達習性,這正是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所要傳授給學生的“文化”。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的重要性
曾經有人提出,“對外漢語教學”既然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學現狀,建議改為“對外漢語文化教學”。該說法好像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關系割裂開來了,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化因素在現今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語言是人類重要的交流工具,從它產生起,社會就給語言打上了印記,有社會作用,都帶有了文化色彩,薩丕爾說過:“語言是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的?!币虼?,語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對外漢語的教學同樣也離不開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
三、怎樣做好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工作
1、將文化背景知識教學貫穿運用于語言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之中
語言教學包括語言要素和文化要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物質文化教學比較簡單,精神文化教學則困難,因為精神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難理解,所以了解和掌握不同形式的文化,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法。同樣,針對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習者,也應有不同的教學側重點。
在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中,物質文化應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應隨時教授。在語言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之中補充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留學生才能更準確地理解漢語。
在中高級階段學習中,進一步介紹如思維模式、鑒賞審美等精神文化精神內容的教學,比初級階段的教學難度大很多,不但要講授詞匯和成語的基本意義,還要講解相關的引申意義。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講授精神文化內容時,需要注意適度和適量的原則,講清問題、點到為止。
總之,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是在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中國文化背景知識介紹,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應以物質文化教學為主,精神文化教學為輔。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運用做比較的方法,預防“負遷移” 影響
社會文化因素會干擾留學生學習漢語。他們經常會將本國的民族文化內容生搬到漢語中,理解和表達的準確性大大受到影響。要講清楚兩種文化背景的差異部分。尤其是涉及詞匯時不僅講授基本意義部分外還要講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在這種文化背景知識的對比教學中,如果它是“ 背景意義的詞”,除了講清字面意義,還要有效地防止理解和運用上的混淆,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恰當得體地使用漢語。
3、在教學中注意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
在文化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等,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知識。教學中,教師不妨選擇與學生本族語言在詞匯、結構、文化背景能形成鮮明對比的文學作品。最直接途徑學生收看電視節(jié)目了解當前社會動態(tài)和社會問題。此外,我們還可以組織一些旅游觀光、繪畫、書法展覽、作文比賽、傳統(tǒng)飲食文化節(jié)等活動讓外國學生能更直觀地,切身地去體會中國的文化,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讓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多姿多彩。
4、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對教師提出的要求
在對外教學中,漢語教師要發(fā)揮其所長。他們不僅中國文化知識傳授者,而且中國文化最直接的體現者。無形中我們的教師必須對中國文化有一個全面準確地把握,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知識修養(yǎng)。中外文化上的差異教師需要重視,并深入研究這種差異,不僅能幫助學生學會語言、了解中國社會文化因素,真正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和真正學好漢語。
面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我們要運用文化的概念貫穿在語言教學中,從而提升語言教學。學習者在語言的學習中不僅要學習這種語言文化,更重要的是這種文化有助于他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熟練地進行交流、準確無誤的表情達意。只有理解了蘊含在漢語之中的文化背景,他們才能真正地學會漢語,運用漢語進行交際。因此,做好文化的教學工作是對外漢語教學真正取得成功的關鍵步驟。
參考文獻:
[1]、凌娟《關于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幾點思考》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6月
[2]、謝稚《探索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有效途徑》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3月
[3]、趙鵬《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導入淺談》天津大學碩士論文 2007年1月
[4]、王雅楠《如何突破對外漢語教學的瓶頸》社會科學家 2005年5月
[5]、王蘋 《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貴州大學學報 1996年6月
[6]、陳瑋《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現代語文2006年2月
[7]、劉潔《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問題》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