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作品,它通過對一個“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來揭露從社會到家庭的“吃人”現(xiàn)象。抨擊封建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表現(xiàn)出人的覺醒意識。在《狂人日記》中,魯迅先生運(yùn)用了象征主義的手法來對現(xiàn)實(shí)進(jìn)行反映,使人們在讀了該文后,對社會的現(xiàn)狀一覽無余,真正取得了引起“療救注意”的效果,這也正是本篇小說獲得成功的一大因素。本文試將《狂人日記》是如何運(yùn)用象征主義的手法這個問題來做一個淺析。
關(guān)鍵詞:魯迅小說;覺醒;狂人;象征主義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7-0025-02
象征主義手法既不是個別詞句的象征,也不是段落部分的象征,而是指整部作品都充滿著象征,整部作品的形象體系都具有象征性,它隱喻的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而在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中,便通篇都充斥著具有象征性的人、事和物,隱喻了一個瘋狂的世界。這篇文章將象征主義手法運(yùn)用得淋漓盡致。正如馬拉梅所說:“象征主義是表現(xiàn)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币虼?,具有象征主義特色的《狂人日記》也正是通過描寫“狂人”周圍的環(huán)境、“狂人”的行為和“狂人”的內(nèi)心世界來揭露從社會到家庭的“吃人”現(xiàn)象,以象征主義手法來反映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
一、象征主義手法在環(huán)境描寫中的運(yùn)用
我們先來看看《狂人日記》中狂人所處的環(huán)境:趙家狗看了狂人幾眼。而這里的趙家狗,正是象征著封建勢力的狗腿子,它的“看”,便是一種虎視眈眈的“看”,替主人——那些封建衛(wèi)道者們,盯著那些想要反抗吃人禮教的清醒者;人們對狂人圍觀、注視、議論,趙貴翁對狂人施以奇怪的臉色。像趙貴翁以及對狂人圍觀議論的這一類人,又是象征被封建禮教所蒙蔽而自覺維護(hù)封建傳統(tǒng)的人;小孩子們鐵青著臉。小孩子是被娘老子教壞了的人的象征,本是干干凈凈一張白紙的孩子,也因?yàn)槟锢献拥难詡魃斫?,看不清吃人是件多么恐怖的事。路上行人交頭接耳地議論,打罵自己孩子的女人指桑罵槐地看著狂人說想咬下才出氣,一伙青面獠牙人也在跟著哄笑……這些人,這些事,這一切環(huán)境都在告訴狂人,這是一個充滿殺機(jī)的生存空間,這里處處編織著吃人的社會羅網(wǎng)。
“狂人”周圍的環(huán)境,是壓抑的,是吶喊無門的,他身邊的環(huán)境,便象征著當(dāng)時(shí)整個封建社會的一種環(huán)境。因此,魯迅先生筆下的狂人無法吶喊,而當(dāng)他吶喊著“你們立刻改了,從真心改起!你們要曉得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他就不能融于社會,他就成了“狂人”,而吃人的人才是正常人,所以,吃人的人都想趕緊把他吃掉,包括給他看病的“醫(yī)生”,還有他的哥哥等人。在這里面,趙貴翁、小孩子、女人、路人、趙家的狗……他們的思想中處處充斥著吃人的想法,仿佛吃人既是他們愛做的事,也是必須去做的事。象征主義手法被淋漓盡致地運(yùn)用在了環(huán)境的描寫中,瞬間便烘托出了在這個封建社會中人也要吃人的恐怖氣氛。
二、象征主義手法在人物行為描寫中的運(yùn)用
二十年前,“我”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一腳,讓古久先生很不高興;踹,就表現(xiàn)了“我”對古久先生陳年流水簿的不滿,但正是這一踹,讓古久先生和趙貴翁等人對“我”產(chǎn)生了不滿。狂人的舉動象征了他對封建歷史和傳統(tǒng)的反叛精神,而趙貴翁等人的反應(yīng),則象征了受封建意識的毒害的人之多,毒害的程度之深,他們對封建意識都是自覺地維護(hù)。后來,“我”在狼子村的佃戶來向狂人大哥告荒時(shí)得知有人打死村里的一個大惡人后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這件事后,插了一句嘴,這個行為表明了“我”對吃人一事感到不滿,而佃戶和大哥卻都向外面的人一樣看了他幾眼。在這里,狂人的大哥和佃戶顯然對吃人的事感到習(xí)以為常,而“我”的插嘴,便儼然站到了大哥和佃戶的對立面。在這里,封建家族制度正是大哥的象征,而狂人卻象征著認(rèn)清封建禮教的殺人本質(zhì)后覺醒的一類人,所以,大哥和佃戶都用外面的人的眼光來看了狂人,這不正表明了他們對狂人行為的不理解以及不滿嗎?接下來,陳老五送進(jìn)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狂人覺得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于是把它兜肚連腸地吐出。陳老五送飯,他所送的飯里,也是有人肉的,他卻仍然將人肉飯菜端出來給狂人吃,他端飯,正是象征了他也是封建禮教的臣服者,心安理得的接受著這吃人的現(xiàn)實(shí)。而狂人的“吐”,則表明狂人寧愿餓死,也不愿和這些人同流合污,這正象征了狂人的反叛精神??袢朔_歷史書查看古來吃人的歷史,字里行間看不到年代,但他卻充滿篇的仁義道德里看到吃人二字??袢藦淖掷锬芸闯龅牧硗獾淖?,就是隱藏在仁義道德外衣下的“吃人”二字,而這兩個字,才是“仁義道德”的真正含義。再后來,狂人詢問20歲左右的一個年輕人,“吃人的事,對么?”年輕人只會顧左右而言他,在追問下只有說“我不同你講這些道理,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比狂人還年輕的人,也受到了封建禮教的荼毒,也和吃人的人站到了一邊,原因呢?那就是娘老子教的。象征主義手法運(yùn)用在這里,又象征了封建禮教的根深蒂固,即便是小孩子,也被他的娘老子所影響,迷失了清醒的頭腦。還有 “我”說破了大哥的心思,而大哥便從冷笑變到面露兇相,高喝瘋子有什么好看。你們看,大哥儼然已經(jīng)心虛,卻還堅(jiān)持著維護(hù)封建禮教,這不正是對封建禮教的一大諷刺嗎?這些一系列的人物行為,都具有象征意義,象征主義手法在人物的行動中運(yùn)用,使讀者對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再次有了更深刻的認(rèn)識。
三、象征主義手法在內(nèi)心世界描寫中的運(yùn)用
象征主義抒寫的是不可捉摸的內(nèi)心隱秘,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撲朔迷離,運(yùn)用大量的暗示和象征來隱喻表現(xiàn)人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再來看《狂人日記》中“狂人”的內(nèi)心世界:
在這篇文章中,一直在以第一人稱記事,因此通篇遍布“我”這個狂人的內(nèi)心世界,它是憤怒的,同時(shí)也是悲哀的、無奈的,但卻在絕望中仍然帶著一絲希望。象征主義手法運(yùn)用在人物心理描寫上,更是深刻揭露了社會現(xiàn)實(shí)??袢孙@然是個多疑的人,是患了“迫害癥”的人,全文都是在描寫他的多疑,他怕人害了自己,對周圍的一切都有疑心。其實(shí),狂人的“疑心”便是象征著覺醒的革命者對四千年來的封建禮教起了疑。我們來看對狂人的心理描寫:“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我明白了。這是他們娘老子教的!”這是一段明確的心理描寫,以實(shí)實(shí)在在的心理描寫來進(jìn)行暗示——我只是踹了古久的陳年流水簿一腳而已,卻讓周圍的人記了二十年,對我不滿,并且想要害我。那么,這就表明這陳年的流水簿子絕不僅僅是個本子而已,而是一條條的封建禮教的象征。但是,我踹簿子的時(shí)候,小孩子還沒出生呢,卻為什么也對我這樣呢?娘老子教的,這句話反映了狂人氣憤不已的心情,也就正象征了狂人見小孩子也被大人思想所荼毒,恨透了這毀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封建禮教。
除此之外,我們再看另一段狂人的內(nèi)心描寫:“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細(xì)?!边@是一種深切的懷疑,想不通為什么這些早已被“仁義道德”吃過的人,卻還是想要拿“仁義道德”去吃別人,而且不斷維護(hù)著這吃人的禮教?!捌鋵?shí)我豈不知道這老頭子是劊子手扮的!無非借了看脈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這功勞,也分一片肉吃?!痹谶@里,“我”揣測到了醫(yī)生的心理,分明他就是一個劊子手,想分一片肉吃,在這封建禮教的荼毒下,這個社會上的人竟 “團(tuán)結(jié)一致”的去害人,連醫(yī)治病痛的醫(yī)生也不例外!“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起頭;要勸轉(zhuǎn)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痹谶@兩段心理描寫中,“我”是在為自己感到悲哀,因?yàn)榫瓦B“我”的家人,也想吃“我”,“我”卻無法和他們脫離關(guān)系?!八哪昙o(jì),比我大哥小得遠(yuǎn),居然也是一伙;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還怕已經(jīng)教給他兒子了;所以連小孩子,也都惡狠狠地看我?!薄拔摇边€發(fā)現(xiàn),就連年輕人和小孩子,也被封建禮教所蒙蔽了心智,善良的心早已蒙上了灰塵,也認(rèn)為不吃人,那就是不對的事,他們的娘老子,真是害己又害人。后來,“我”還聯(lián)想到妹子也可能是被他們吃了,而且讓我和母親都吃了妹子的肉,那是何等悲哀。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最后這一句,是“我”的吶喊,是我內(nèi)心的渴望,但“我”也懷疑了,真的還有沒有被污染的心靈嗎?我真的希望——救救孩子!僅這一句話,便看到了狂人內(nèi)心的絕望,但卻依然抱著希望的心理特征。以上種種對狂人的心理描寫,都無不透著象征主義的色彩。
殺人以食本是世界上一些遠(yuǎn)古民族宗教信仰的重要內(nèi)容,但早在現(xiàn)代文明中逐漸消失或是演變,而人吃人,早已不能被文明社會所接受。但在這狂人所處的社會里,吃人卻成了很正常的事情,顯然與文明社會所背離。這不正是明顯地象征了這個社會定是一個不正常的社會嗎?本文的象征色彩濃烈,象征主義手法運(yùn)用得精妙,整部作品里都充滿了象征,整部作品的形象體系都具有了象征性,真切地隱喻了一個封建禮教下的黑暗社會。
參考文獻(xiàn):
[1]、魯迅,《魯迅小說》,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魯迅,《魯迅選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林賢治,《人間魯迅》,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史志謹(jǐn),《魯迅小說解讀》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4年8月版;
[5]、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9月版;
[6]、馮雪峰,《馮雪峰憶魯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