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針對《莊子·齊物論》一文中“莫若以明”這一關(guān)鍵詞進行分析研究,認為“齊物論”齊的工具就是道,因為道才能“齊物論”,而“莫若以明”即“莫若以道明”。該詞是全文最核心的一個詞匯。并且在這一研究過程中進而探索《莊子·齊物論》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關(guān)鍵詞:齊物論;莫若以明;道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7-0019-02
《齊物論》在《莊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秦毓鎏在其《讀莊窮年錄·例言》中把《齊物論》看作莊子學說的中樞,是理解《莊子》的關(guān)鍵:“內(nèi)篇解較多,而于《齊物論》一篇尤詳。以此篇為其學說中樞,實為全書綱要,尤不可忽。通乎此篇,則全書迎刃而解矣”[1]。
《齊物論》一直以來也是眾多學者研究莊子思想的主要對象。而《齊物論》中的“莫若以明”則也一直眾說不一。郭象的認為:“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無是無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無是無非也。欲明無是無非,則莫若還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則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則無非;非是則無是。[2]”成玄英的觀點基本上與郭象的解釋相同。而郭慶藩引其家世父之言說:“莫若以明者,還以彼是之所明互取以相證也。[3]” 陳鼓應(yīng)認為“莫若以明”即是“不如用明靜之心去觀照。[4]”本文試從莊子文本來觸及這一概念。筆者則認為,“莫若以明”其實是莫若以“道”明。
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了“天籟、地籟、人籟”的觀點,這三者的促成著,乃是氣,而氣的背后卻好像是三種不同的來源?!暗鼗[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5]天籟則是“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边@三者看似有大小次序之分,人籟是由于樂器本人的音,地籟是因為萬竅而成,天籟則是自然本身所呼出的氣,是道之氣,實則這三者都是道的產(chǎn)物。其實所謂地籟,人籟,不過是天籟的一部分。而三者的背后都是道之驅(qū)使。也就是說,要齊物,首先要系物,而道就是這三者的關(guān)系紐帶。三者統(tǒng)一,繼而相齊于道,莊子之道在自然,即萬物皆道。
接下來,文章講到了“喜怒哀樂,慮嘆變熱,姚佚啟態(tài)。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边@是關(guān)于人的情態(tài)情緒的。因為不知道這些情態(tài)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繼而再進行探究。于是得知“可行已信,而不見其行形,有情而無形?!碑a(chǎn)生情態(tài)情緒的是無形之物。即無形之物即成情者。下面的則分別寫到了,無形之物乃“真宰”成形,無形之物乃成心。而這里的無形之物,也就是后面的“莫若以明”中的“明”,即是以道明也。
從“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遍_始到“此之謂葆光”這里可以看做是文章的第二大部分。 “莫若以明”這個概念,可以得到更進一步的解釋?!胺蜓苑谴狄病Q哉哂醒?,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闭f明了,言論不是大自然發(fā)出的自然的聲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言論,所言的內(nèi)容也沒有固定的。這里的言是變量。又說,其以為異于剛破殼而出的小鳥的鳴叫聲,這其中有區(qū)別嗎?還是根本沒有區(qū)別呢?其實莊子的意思在后者,也就是不管言論有著怎樣的變化,終究是和破殼而出的小鳥的鳴叫聲一樣,是處于自己的自然,是出于道。
接著,莊子將“道”與“言”帶入了另外一個概念,“是非”。產(chǎn)生是非的原因是“道隱于小城,言隱于榮華。故有儒墨之是非”是非的表現(xiàn)是“以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莊子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則莫若以明?!甭?lián)系上文,可以知道“莫若以明”既是“莫若以道明”因為是非產(chǎn)生的原因,是道與言,言乃是自然之物,而道也是“真宰”,所以解決是非的關(guān)鍵在其起點。也就是用道來解決,衡量,判斷。
莊子在這段之后,緊接著說,物無彼此,物無是非,為什么呢?因為道之存在。最關(guān)鍵的一句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意思是所以圣人不走這條是非分辨的路子,而是用天道去關(guān)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順應(yīng)事物的自然發(fā)展。豈不是“莫若以道明”?后面幾句“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yīng)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的意思是,如果超脫了彼此,是非的對立關(guān)系,就叫掌握了大道的樞紐。用是非的觀點去分別事物,是的變化是無窮盡的,非的變化也是無窮盡的,所以說“莫若以明”意思再明白不過,即,不如用道去分辨而使之明白。莫若以明,出現(xiàn)了兩次,第一次只是提出,而第二次則是給予答案之后再次強調(diào)。從這里我們也就可以看出“莫若以明”的真正含義?!澳粢悦鳌钡淖饔貌恢故窃谶@里,在全文來看,主旨莫過于“莫若以明”。
文章后面的部分,也能體現(xiàn)“莫若以明”即“莫若以道明”。可以說,莫若以明是整篇文章中最為核心的一個詞匯?!耙灾赣髦钢侵福蝗粢苑侵赣髦钢侵敢?;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這句話在莊子文章中十分重要,而正是從道通為一,萬物渾然一體的道的觀點來看的,所以“天地一指也,萬物以馬也?!薄翱珊蹩?,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薄盁o物不然,無物不可。”故“道通為一”沒有什么事物不是,也沒有什么事物不可,從大道的觀點來看,都是渾然一體的。也就是“莫若以明”的觀點來看,萬物為一。莊子文章,對于“是非”、“生死”、“可與不可”、“彼此”、“成毀”、“有無”、“大小”等均是“莫若以明”用道使之明也。
除此,文章在“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這段的最后還單獨出現(xiàn)了“以明”一詞。
這段大概的意思是講,古代得道的人,認識已經(jīng)到達了極致,他們的視野追究到了宇宙萬物,認識到原始本無物,這中認識已經(jīng)達到了最高境界,所以無以復加了。稍差點的認為萬物是現(xiàn)實存在的,卻不會去界定其邊界。再差一些的人則認為事物有分別的界限,但是不計較是非。這三種都是得道者,只是其對道的認識有依次降低。而到了是非的出現(xiàn),則大道就有了虧損,這里就不算是得道者了。是非出現(xiàn),大道的虧損,是由于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接著又舉了,昭文,師曠,惠子三個人的例子,用一句話總結(jié)即“故滑疑之耀,圣人所圖之”。即,對于迷亂世人的炫耀,圣人總是要摒棄的。這段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最后一句,“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鄙踔劣腥藢ⅰ盀槭遣挥枚⒅T庸”作為“莫若以明”中“以明”的解釋。其實意思是一樣的,根據(jù)上下文,最后一句話的意思是:圣人不用個人的一孔之見、一技之長夸示于人,而是寄托在事物自然而然的本身,即是道之上。這就叫做用道使之明,即“以明”。
文章的第三大部分,即從“故昔者堯問于舜”開始,一直到最后。這里是幾段對話,分別討論了不同的問題,但是最終歸結(jié)的莫過于道。
先是堯問于舜。堯打算攻打宗、膾、胥三個小國,而問于舜。舜說,這三個小國猶如生存在蓬蒿艾草之中,你猶且不放心。過去聽說,十個太陽普照萬物,更何況是人的道德應(yīng)該超過太陽的光輝呢。意思是堯的道德應(yīng)該像太陽一樣普照,而施及小國,而不是去討伐他們。這里可以看出,道德是一種方式,手段。
接著是,述齒缺之問于王倪, 三問而三不知,王倪用一系列的比喻,例子之后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齒缺又第四次問:“子不知厲害,則至人固不知厲害乎?”王倪的回答是,至人 “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這里是說至人乃是運用道,因此才能謝絕這些世間的利害小事,而游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
再下來,是瞿鵲子與長梧子之間的對話,在對話的結(jié)尾處,長梧子說:“化聲以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币颤c出了道之作用,唯有用道才可以托身于無是無非,無窮無盡的天地了。這里我們再回頭看第二部分,“莫若以明”第一次出現(xiàn)的地方,即是講是非說,而這里又一次證明了,只有用道才可以擺脫是非。
最后是罔問景的一段對話,這里的莊周夢蝶,其實是物化,物化即物理之變化,包括生死往來,以及順物之化,包括生死為一。其實是與道為一。物化、順化即所在無不適志。故自以為知生之可樂、死之可苦,未聞物化之謂也。聯(lián)系莊子所有文章,莊子的物化,有四種含義:第一、順萬物之化,與萬物齊同;第二、順自然之化,以生死為一;第三、外化而不內(nèi)化,與物化者不花,淡泊不變。第四、與道為一。
莊子整篇齊物論均是道通為一。莊子“齊物論”思想是其對萬事萬物、社會人生以及是非之辨的看法。而莊子這些看法的總的特征是:“齊”。齊物論,有兩個顯性的意思:第一、齊物。就自然、人生、社會。齊物是第一義。齊物之依據(jù),是道。齊者,齊一、平等。齊物者,萬物平等、“萬物并作”、“萬物并育”也,各正性命也。亦即平等、自由。此即是道。第二、齊論,就思想文化言。齊論是第二義。而駕馭這齊論的也正是道。也就是說齊的工具就是道,因為道才能“齊物論”,而“莫若以明”即“莫若以道明”是全文最核心的一個詞匯。
參考文獻:
[1] 秦毓鎏:《讀莊窮年錄·例言》,國家圖書館藏, 1917年3月線裝鉛印本,第1頁。
[2] 郭象.莊子注[M](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
[3]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1961年,第224頁。
[4]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 年版,第53 頁。
[5] 孫通?!肚f子》,中華書局2007年版。本文所有關(guān)于《齊物論》的引文均來自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