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楊沫的《青春之歌》是在高二的時候,那時候正在接受預備黨員培訓,每天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是心潮澎湃,勵志自己要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奮斗一番。于是這部小說在我忙碌而煩悶的高中生活中激勵著我前進。那時候因為年紀還小,所以傾注于更多的是感情,隨著作品主人公的人生起伏而悲悲喜喜。第二次讀它,是在大一,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閱歷的擴展,對這部書有了更多的理性的理解。
首先是對作者的理解,楊沫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在寫自己的生活遭遇,是一本自傳式的小說。楊沫在十六歲時被母親強迫嫁給一個國民黨軍官。楊沫對包辦婚姻,她毅然反抗,就跑回西山的學校。至此楊沫母親斷絕了對她的一切供給。 在河北香河教書時,楊沫結(jié)識了北京大學的一位學生玄。1932年她與玄相愛同居,住在北京沙灘一帶一個小公寓里,靠玄家里寄來的少許錢維持生活。楊沫不甘于瑣碎的家庭生活,由此精神經(jīng)常陷入空虛和苦悶。1933年,一個偶然的機遇,成了楊沫苦悶生活的轉(zhuǎn)折。春節(jié)除夕夜,楊沫來到小妹白楊的公寓。那里聚集著十幾位東北流亡青年。這些人都是大學生,共產(chǎn)黨外圍組織 “劇聯(lián)”成員,也有共產(chǎn)黨員。她被他們的奮斗昂揚的精神感染了。而在她的家庭里,共產(chǎn)主義的崇拜者和胡適的崇拜者鬧起了矛盾。楊沫為了擺脫束縛,四處奔波尋找工作。那幾年,楊沫多是住在小公寓里,為的是便于到北京大學旁聽,堅持學習。此時的楊沫,被共產(chǎn)主義學說吸引,她甚至到獄中去看望被捕的共產(chǎn)黨員,為他們做些事,她的《青春之歌》就是在這個時候?qū)懗龅摹?/p>
《青春之歌》中的青年們?nèi)缤粋€個動人的音符,在中國大地上譜出一曲動人、激昂的青春樂曲,在20世紀上半世紀青春躁動的中國,他們將自己與國家命運聯(lián)系起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中國的未來而奮斗,他們肆意揮灑著自己的青春。他們用汗與血去追尋光明。
主人公林道靜是一個逐漸覺醒成長的人物,這一藝術(shù)形象是在苦的革命活動和曲折的鍛煉改造過程中逐漸完成的。剛開始,她是一個逃出封建家庭,尋找個人出路的失業(yè)青年。她生長在官僚地主家庭,佃農(nóng)生母慘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異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所以從小就養(yǎng)成了孤僻執(zhí)拗、倔強的反抗性格。為了反抗不幸的命運,她毅然離開了罪惡的家庭,走向社會尋找“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剛剛逃出了那個要扼殺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籠,想不到又走進了一個更黑暗、更腐朽、張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會”。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她既不甘屈服,又無力抗爭,想以自殺作為反抗。這種不幸的遭遇,反映了當時廣大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特別是女性知識分子,在黑暗的舊社會生活沒有出路和個人反抗的軟弱無力。
《青春之歌》塑造了一個從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的藝術(shù)典型,堅持從實際生活出發(fā),真實的描寫她小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感情及其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作品在描寫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現(xiàn)實的同時,細致地描繪了她在黑暗現(xiàn)實中特有的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她同余永澤從愛戀到同居的過程,是小說的重要情節(jié),比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熱和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正是一般脫離革命實際的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通病,它決定了她鍛煉改造過程的艱巨和曲折。 林道靜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黨,投入時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艱苦曲折的成長過程,始終是放在革命斗爭的活動中來展現(xiàn)的,處處突出黨的啟迪和教育作用。小說通過她兩次巧遇盧嘉川而被引導加入愛國學生運動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時代召喚青年的歷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覺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澤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決心與之決裂;但真的要分手時,卻又感到若有所失。在黨的引導和時代的推動下,她還是邁出了第一步。小說一方面描寫林道靜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深入農(nóng)村開展工作,堅持獄中斗爭和領(lǐng)導北大學生運動走向新的高潮,表現(xiàn)她獻身革命的勇氣、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過一些典型情節(jié)和細節(jié),有層次地描寫了她在鍛煉成長過程中的曲折和反復,使人物身上因負擔的沉重和自覺改造的堅決和盤托出,新舊思想的消長過程清晰可辨,反復揭示出: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要改掉階級的劣根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非經(jīng)長期的斗爭鍛煉和痛苦磨煉不可,就是入了黨也不能停止這個磨煉的過程。正因為小說寫出了人物成長過程中的復雜性,才使林道靜這個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識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真實可信,具有較深的典型意義。人們從林道靜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黨的教育和革命理論的指引作用,又看到她本人的主觀努力和自覺改造;正是二者的結(jié)合,才使她成長為真正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
把自己置身于那個時代,就會為他們的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而歡欣,但是,用我們這個年代的眼光去理解,不免要落入空喊口號的俗套。今天,老師放了這個故事,同學們在觀看的時候總會不時地傳來一陣陣笑聲,不知道是我已把自己融入了故事中,還是我沒有這個時代的“樂觀”精神。我總覺得那一陣陣笑聲是多么刺耳,可是這也不能說我自己有多么義憤填膺,只是感覺同齡的我們少了很多東西??墒巧倭耸裁茨??突然想起很多同學說的:這是一個沒有理想的時代,我們的理想都在大學里被扼殺了!扼殺!好恐怖的字眼,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笑他們的“為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而奮斗”的夢想,可是回頭看看自己,誰又在笑我們呢!我們說自己實在不想喊口號,于是我們什么都不想了,我們甚至還承認了自己,沒有理想的時代!
理想是我們奮斗的目標,可是,我們很多人卻說沒有夢想了,看了這個故事,我感慨萬千,我們不能沒有夢,有夢才有飛翔的動力,有幸生活在當代,我們沒有辦法親身體會到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的青年們是如何抱著堅定的信念投入到可以獻出生命的事業(yè)里去的,可是我們知道至少他們都懷著共同的夢想,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們義無反顧。今天的我們,我們的共同夢想是什么,在這個可以說是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年代里,我們該怎么堅守自己的信念,怎樣認識自己,怎樣做好自己,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是需要我們謹慎思索的。所以,讀完《青春之歌》,我最深的體會是:人,要認識你自己!人,應(yīng)該認識你自己!人,必須認識你自己!人,能夠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己,做好當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