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和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而互動式教學是實現(xiàn)這一理念的重要舉措之一。所謂“互動式”教學,就是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著的教與學統(tǒng)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師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式。
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努力避免“一言堂”“滿堂灌”,積極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下面是我對互動式教學的粗淺的研討和切身的感悟。
一、“互動”需要才
人們常說,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要有雜學家的廣博知識,要有哲學家的思辨頭腦,要有主持人的犀利口才,要有小品演員的表演天賦……總之,語文教師不僅要是萬事通,還要是多面手。但在應試教育大背景下,許多語文教師只在意教書考試的技巧,不重視自身學養(yǎng)的提高,不讀書,不動筆,即便有心采用互動式教學,也常常捉襟見肘,出現(xiàn)卡殼現(xiàn)象。正本清源,厚積薄發(fā),不斷增強聽說讀寫諸般功力,是互動式教學的前提條件。同時,我們也希望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的培訓不限于反復倡導課改理念,更多一些朗讀、表演、辯論、主持活動等諸方面技能訓練,讓師生互動更自然、更有效。
二、“互動”需要情
情,表現(xiàn)在鄙棄功利、追崇樹人的真誠愿望上;情,表現(xiàn)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理念上;情,表現(xiàn)在公正評價、教學相長的謙和態(tài)度上。唯有真情互動,才是心靈的對話,才有智慧的碰撞和提升,也唯有真情互動,對學生的影響才會更為深刻,更加恒久。需要強調(diào)的是,一個有“情”的老師,不會把“互動”僅看作是傳授知識的方式,還應是實時矯正學生思想性格的手段。曾經(jīng)有個患有輕微自閉癥的孩子,她用周記述說自己的經(jīng)歷和痛苦,誠懇地期盼老師的幫助,而老師也熱心謹慎地寫了長篇批語,漸漸地,這個孩子不再避人了,在一次以“感恩”為主題的班會上,她甚至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輕輕擁抱了一下老師。在隨后的家長會上,這個老師希望家長與他一道“共同關注”這個孩子,就把周記給孩子爸爸看了。結(jié)果,在爸爸的冷嘲熱諷下,這個孩子重新關閉了她的心靈。這是個令人心痛的例子,但不可否認,“情”在師生互動中居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而缺乏真情的互動,只能流于形式,不會起到預想的效果。
三、“互動”需要預
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不但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還要預設好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及學生的種種答案,甚至還要準備一些應對“意外”的措施。有的教師動輒小組討論、課堂辯論、小品表演等,結(jié)果除了“轟動”,一無所獲,這是沒有預設好教學目標,同時也是對“互動”的誤解:“互動”主要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心靈的“意動”“情動”,而不是身體的躁動、哄動。有個老師身材矮胖,在上《背影》時,模仿父親爬講臺,引得學生哭笑不得,這是沒有預設好教學重點。有的老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總愛即興演講故事笑話什么的,結(jié)果整堂課結(jié)構松散,教學任務完成不了,這是沒有預設好教學環(huán)節(jié)。有的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某個學生的佳作,而其他同學一條聲地說是抄襲,老師窘迫失措!這是因為沒有預設好處置“意外”的措施。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是貫徹教學始終的,一言一語,一顰一笑,皆為互動。如果非要搞個“大動靜”,那一定要緊扣教學目標,“動”在教學重點上。
四、“互動”需要真
“互動”是動態(tài)的,隨機的,真實的,自然的,學生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完成了認知和移情。也只有真實的互動,才會起到“春風化雨”“斧斫無痕”的教育效果。但我們也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課堂現(xiàn)象:學生不知其味,老師高亢激昂:“大家說某某同學朗讀得好不好?分析得準確不準確?表演得精彩不精彩?”然后就是雷鳴般的掌聲。這種生硬虛假的互動,只會讓學者作假,聽者反胃?!赌阋欢〞犚姷摹肥且黄獌?yōu)美的散文,我把“品味文化”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整堂課大致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1.品讀原文,說說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2.品讀古詩,說說唐宋文人看到什么,聽到什么?3.品讀自己,說說自己最喜愛的風景,喜愛它什么?4.品讀文化,說說畫面景物給你怎樣的遐想?在古琴聲中,在青石巷里,學生娓娓述說著未曾留意過的風景和感受,心靈仿佛經(jīng)歷了一次文化的洗禮。真實的互動,如清流漱石,自然流暢,而與鼓噪無關。
五、“互動”需要法
師生互動的方法很多,各有各招。我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有:1.詳盡批語。無論是作文、周記,還是作業(yè)、試卷,我都會有針對性地作出詳細的批語。這種書面交流直接、真誠、及時,為師生互動奠定了情感基礎。2.做好預習。利用導學案,做好課前準備,課堂上的互動就顯得從容不迫。3.創(chuàng)設情境。情境教學有助于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有助于產(chǎn)生高質(zhì)量的互動。有時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從課前就開始的,比如上語文活動課《我也追星》,學生早早準備了相關的圖片、視頻和文字材料,班上還貼了幾張明星海報。4.借助媒體。合理利用多種媒體,可以使互動更直觀,更具感染力。但亂用、濫用,反而適得其反。讀書不等于看電影,就如同攝影無法取代繪畫一樣,語文教學的互動還應圍繞著三維目標來設計。5.加連點滲。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側(cè)身一旁或立于班后,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貫連、點撥、滲透、質(zhì)疑,從而,使互動更具效益。6.把握重點。一堂課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緊扣教學重點,或由外而內(nèi)剝筍般引導,或由內(nèi)而外發(fā)散延伸,或由此及彼串珠相連。如此,互動才更充分、有效而不至于散亂無收。7.激勵機制。恰當?shù)脑u價,真誠的鼓勵,以及科學的打分規(guī)則,一定的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獎勵,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互動的積極性。8.因材施教。教師的提問,要照顧到不同層次、不同個性的學生。盡可能地讓大多數(shù)人參與到互動中來??傊?,方法不一,有效就行。
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一句名言:“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看過了,就理解了;我做過了,就記住了”。課堂互動教學正是追求一種樸實無華、精致靈動的“做”,在“做”中,增進理解,在“做”中,加深記憶,在“做”中,產(chǎn)生智慧。讓“做”成為自覺意識,讓“做”成為教學常態(tài)。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