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數學總復習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引導作用,努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真正參與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去復習數學。
關鍵詞: 小學數學總復習 數學問題 集體討論 生活情境 研究材料
小學六年級的數學教學以總復習為主要內容,我們常常把它理解為簡單的“回顧”復習,單純地以知識重現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使得學生對總復習課程不感興趣。如何擺脫枯燥的總復習教學模式,既能夠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復習,又能夠從中“溫故而知新”,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新課改的理念貫穿整個畢業(yè)階段的教學,成為小學畢業(yè)班數學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
一、多一些問題,引導學生尋找答案
數學問題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尚未達到的目標狀態(tài),它有個顯著特點——可接受性。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愿意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問題,尋求答案,從而使學生學得更積極主動。例如:在復習“行程問題應用題”時,教師設計了一道拓展題:甲乙兩人在50米跑道上練習競走,已知甲每秒走3米,乙每秒走2米,10秒以后兩人相距多遠?學生看到題目后很快就有了答案,紛紛公布結果。于是教師就讓一名最踴躍的學生說結果。他說:“是0米,走到一塊兒了?!笨捎泻脦酌麑W生不同意這個結果,說:“是100米,他們更遠了。”還有學生說:“是40米,比以前近了。”也有學生說:“是60米,比以前遠了?!彼麄儬幹f自己的答案是對的,教師說:“你們的答案都對。”頓時大家表現出迷惑不解的神色。此時,要求同學們下課以后繼續(xù)探究,弄清這個“為什么”?!跋鹿?jié)課要你們向我說一說這其中的奧妙?!睂W生帶著“為什么”離開教室,仍在商討、爭論這個問題。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使學生不僅僅停留在課堂思維的狀態(tài),而是進入自主探究的學習狀態(tài)。精心引導學生,進入問題世界,激起認知沖突,進而自己尋求答案,有效地達到了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的目的。
二、多一些討論,引導學生自主交流
解決數學問題往往需要集體討論,僅靠個人的努力往往是不夠的,數學中許多問題需要集體合作研討、綜合集體的智慧才能解決。新課改理念重視學生間的合作與交流,倡導學生在同桌間、小組內交流合作,展示個體的思維方式與學習過程,在合作與交流中相互幫助,實現學習方法互補,增強合作意識,讓所有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所以,在教學中應針對一些重點或難點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給學生自主交流的機會。例如:在復習“多邊形面積計算”時,就引導學生開展了小組合作討論活動,通過四人一小組的合作、討論與交流,把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串成了一條線。又如:在復習“乘法分配律”時,把小組的力量發(fā)揮到了極致,老師完全讓學生通過小組內的互助學習,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這樣的課例很多,教師都為學生營造了親切、和諧、平等、互助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積極思維,集思廣益,開闊思路,達到互相啟發(fā),互相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得到了增強。
三、多一些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數學教學只有回歸于生活中,才能體現出數學的價值。學生只有結合生活學習數學,才能實現新課程標準中“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理念。讓學生參與到含有數學問題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在提高“用數學”能力的同時,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學習“找規(guī)律”時,讓學生分小組給班級的黑板報設計有規(guī)律的花邊,為“學習園地”設計有規(guī)律的花邊,并開展評比活動看看哪一組設計的花邊新穎、適用。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規(guī)律知識,在評比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在復習《認識鐘表》后,就引導學生為自己設計一份科學的作息時間表,并嚴格執(zhí)行,按時起床、吃飯、上學、做作業(yè)、休息等,引導學生學會珍惜時間、利用好時間。在復習《統(tǒng)計》有關的知識后,就引導學生調查本班同學每天上網的時間,制作一份統(tǒng)計圖表,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如何運用統(tǒng)計知識,并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四、多一些研究材料,引導學生拓展延伸
小學數學復習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還要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新的認識和提高。所以,教師應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復習的知識進行合理調整,使復習內容合理地得到拓展和延伸,從而使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不僅鞏固舊知識,還能從中學到新知識。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綜合性、應用性、靈活性和開放性的題目,促進學生智力和思維的發(fā)展,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復習“平面圖形”這個內容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有一張長45厘米、寬30厘米的長方形紙,這張紙的面積有多大?如果從中剪去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有多大?如果把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面積變化了嗎?如果在長方形里剪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面積有多大?剪一個最大的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如果在這張紙上剪一刀,怎樣才能得到兩個相同的梯形?這樣的問題不僅能夠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而且很好地對知識進行了拓展與延伸,打破了傳統(tǒng)復習課再單一訓練的舊模式。
總之,在六年級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引導,想盡辦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會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創(chuàng)造學生參與自學的平臺,多設計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積極去尋找答案,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復習。
參考文獻:
[1]李健.如何搞好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總復習[J].吉林教育,2009(3).
[2]朱偉.小學數學復習重在歸類方法的學習[J].教育教學論壇,2010(6).
[3]顧新余.小學數學學習方法歸類[J].小學教學參考,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