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教學法是根據(jù)現(xiàn)代化教學理論思想,吸取國外的先進教學法的有利因素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學生自學是嘗試教學的一個重要步驟,所以采用嘗試教學法的前提是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激發(fā)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
研究表明,如果要讓學生自學,首先就要激發(fā)他們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讓他們有一種求知的欲望。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以達到某種目的的內部動力。兒童具有好奇心,可先出示嘗試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疑問:“老師還沒教,自己會做嗎?”然后產生想試一試的欲望,這時他才能滿懷興趣和精力地投入到學習中。在這個階段首先要讓學生明白學習的任務,難度不能過高,老師要適當鼓勵引導。
例如,我在講授“整數(shù)加法定律推廣到小數(shù)”這一問題時,首先出示兩道整數(shù)加法的準備題讓學生練習,再請同學說一說整數(shù)加法運算規(guī)律,然后改變準備題目中的數(shù)字,把準備題改為0.6+7,91+3,4+0.09。由于有整數(shù)加法運算定律的基礎,學生能實現(xiàn)知識遷移。在學生掌握小數(shù)加法定律的意義和相關計算方法后,我鼓勵學生說:“老師想讓大家把整數(shù)加法運算定律運用到小數(shù)加法中來,大家有沒有信心把它做好?”簡單幾句話就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學能力在實踐中得到提高。
二、培養(yǎng)學生耐挫的意志品質
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的困難和障礙,如果沒有頑強的毅力,就不能處理好各種復雜問題,自學就很難順利進行,所以意志力的培養(yǎng)也很重要。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首先要適時地設置一些障礙,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其次要適當引導,幫學生理順一些過于困難的思路。例如,雖然整數(shù)加法定律已經(jīng)多次練習實踐,學生已經(jīng)掌握,但小數(shù)加法、減法剛剛接觸,所以在做嘗試練習時可能會遇到困難。這時老師要適當引導,并鼓勵學生:“大家仔細觀察,看一看,哪兩個結合起來是整數(shù)?”這樣遇到困難的同學就會很容易地解決。長此以往,學生在自學時遇到困難自己就會試著去解決。
三、分層指導訓練,使學生人人愛學
由于一個班的學生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不盡相同,因此,教師應當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分層訓練和指導,盡可能地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優(yōu)等生吃得好,后進生吃得飽。
例如,在教學“帶余數(shù)除法應用題”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筐里有50個橘子,平均分給8個同學,每人幾個,還多幾個?最少加上幾個才可以平均分給9個同學?拿走幾個就可以平均分給7個同學?這道題有3個問題,可采用分層練習:學困生做第1題,中等生做第2題,優(yōu)等生做第3題。鼓勵同學進行討論,通過對問題的研究,使各層次學生互相啟發(fā),激活思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善于學習,并隨著進取意識的增強,不斷向上一個層次遞進。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是強烈的,學生主動發(fā)展的潛能是巨大的,學生有控制課堂的需求,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培養(yǎng)和提高。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以促進學生智能提高為核心,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看書、質疑、操作、觀察、思考、討論、練習、評價等,就能使學生逐步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