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似乎變得越來越復雜了:生動活潑的表演,精彩紛呈的課件演示,還有熱熱鬧鬧的小組討論……課堂上,經(jīng)常是聲、光、電一擁而上,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然而不少語文老師教得辛辛苦苦,效果卻不甚理想。其實,有效的語文教學并非每一節(jié)課都要使用多媒體課件,也并非每一節(jié)課都要小組討論,語文教學完全可以不拘一格,簡簡單單。
關鍵詞: 新課改 “簡化” 語文教學
隨著《新課標(2011版)》的問世,新課程改革不斷向縱深地帶挺進,豐富的個性化教學理念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一片生機,但語文課似乎變得越來越復雜了:生動活潑的表演,精彩紛呈的課件演示,熱熱鬧鬧的小組討論……課堂上,經(jīng)常是聲、光、電一擁而上,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可是學生收獲了什么?不少語文老師教得辛辛苦苦,效果卻不甚理想。太多的資料補充,太多的媒體演示,冷落了教科書;太多的非語文活動,削弱了語文學習的效果。
其實,有效的語文教學并非每一節(jié)課都要使用多媒體課件,也并非每一節(jié)課都要小組討論……語文教學完全可以不拘一格,簡簡單單。該如何“簡化”語文教學呢?筆者從“教學目標的簡明,教學內(nèi)容的簡約,教學手段的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精簡”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目標擬定要簡明,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部分語文教師預設的課堂教學目標存在“虛化”現(xiàn)象:目標高而多,在課堂上得不到具體落實;在課堂上往往用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擴展性訓練,忽視了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積累與運用的教學;更有甚者,教學目標比較模糊,隨意性大,課堂教學雜亂無章。
教學目標好比一堂課的“心臟”,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一堂課的方向。擬訂教學目標時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一堂課設定的目標太多,每個目標都想抓,“西瓜”不肯放,“芝麻”也舍不得丟,則最終肯定什么都抓不住,什么也抓不好。
每一堂課都應把握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依據(jù)課文的特點與單元訓練重點,擬訂簡而明的教學目標。教學中要以知識和能力的訓練為主線,同時滲透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并將其充分地落實于過程與方法之中,從而整體實現(xiàn)三維目標。
二、教學內(nèi)容要簡約,做到“擇要而教”
在研讀教材時,語文老師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一篇課文的精彩之處太多,值得挖掘的知識點太多??墒钦n堂時間有限,到底應該抓什么呢?
面對這樣的矛盾,我們非常有必要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取舍,以“抓住主干,大膽取舍,刪繁就簡,突出重點”為原則,做到“擇要而教”。只有學會有選擇地放棄,才能追求到深刻的簡單。正如辯證法中的觀點:沒有暫時的舍棄,就沒有長遠的取得;沒有局部的少,就沒有整體的多。
“擇要而教”是保證課堂實效性的前提。只有“擇要而教”,才能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認真讀書,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并且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老師才能擺脫無形的束縛,有充分的時間與學生真誠對話,學生也才會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共享知識的甜蜜,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
三、教學手段要簡化,還課堂以“寧靜”
如今的語文課堂,教學手段新奇,教學形式多樣:講故事、演講、比賽、表演、辯論會、看錄像……還有豐富多彩的獎勵措施,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等,諸多方式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為語文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但是透過這些熱鬧的表象,冷靜反思語文教學,是否熱鬧有余而寧靜不足呢?
閱讀教學最質樸的要求就是讓學生專心讀書,靜默讀書,自由而不受外界干擾地讀書,即在自然狀態(tài)下讀書,從閱讀中體會到快樂和受到啟發(fā),獲得基本的鑒賞能力,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提升精神境界。
語文課所缺少的正是那一份“靜”。而改變現(xiàn)狀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簡化教學手段。語文課煩瑣的教學手段可以少些,課堂需要寧靜。對于文本,只有靜靜地閱讀、細細地品味,才能走進文本,感知文本,智慧的火花才會綻放得更加舒展艷麗。這種成效,各種表面上的熱鬧“活動”是無法達到的。
四、教學環(huán)節(jié)要精簡,重點訓練“讀、說、寫”
有的課表面上熱熱鬧鬧,教學環(huán)節(jié)與形式“復雜多樣”,而學生卻連短短的一篇文章也沒讀熟。老師的條分縷析不僅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語文,反而會使他們覺得語文煩而難。既然是這樣,我們?yōu)槭裁催€要花那么多的時間做這樣的無用功呢?
1.精簡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讀”。
課堂是學生自己的,我們在課堂上精簡掉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要盡可能“少講,少講,再少講”,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靜下心來閱讀,在朗讀中靜靜地品味語言的精妙,靜靜地體會作者所要傳達的人文內(nèi)涵,讓他們在靜靜的環(huán)境下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朗讀就是理解,朗讀就是積累。我們不能在課堂上多兜圈子,而應當實實在在地讓孩子們把每一篇課文都讀得正確、流利,在自然的狀態(tài)下表達出應有的感情。凡是課本中的名篇,我們都要給孩子留出充足的時間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讓孩子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更好地為寫作服務。
2.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說”得充分。
不少教師上課時,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而趕時間,不能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表達,或是象征性地叫兩三個同學說說,或是當學生產(chǎn)生“卡殼”或“爭議”時,急于告訴學生預設的答案,導致質疑形式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局限于“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因此,我們必須精簡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表達。教師也要及時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孩子們樂于、善于口語表達。
3.捕捉時機“讀書隨寫”,確保練“寫”到位。
“讀書隨寫”是提升學生閱讀層次、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
“讀書隨寫”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既可以是閱讀以后寫下自己的疑問,又可以是閱讀以后寫下自己的理解;既可以寫對文章語言和思想的評價,甚至批判,又可以寫閱讀后的感想、體會;還可以是模仿性、拓展性的小練筆,尤其是小練筆,對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大有裨益。
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課文中的練筆點,讓學生認認真真地動筆寫寫。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可以從多方面進行“簡化”。“簡”不代表“草率、省事”,它既不是“教學內(nèi)容的簡單”,又不是“教學方法的簡單”,而是指“教學目標的簡明”、“教學內(nèi)容的簡約”、“教學方法的簡便”、“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精簡”等。在“簡化”的背后,是復雜的知識積累,是艱辛的研究過程,是痛苦的思想蛻變。只有經(jīng)過這樣的“簡化”,語文教學才有可能“浮華散盡”,返樸歸真,從而達到“簡約而不簡單,豐實而不繁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