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這篇散文情感醇厚,但并不晦澀難懂,文筆清新,內(nèi)容又充滿童趣,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是一篇非常適合閱讀、鑒賞、寫作訓練的好文本。對于這篇課文的處理,我把重點放在“以讀促寫,以寫帶讀,讀寫結(jié)合”上。而且受到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啟發(fā),我確定了“胃知鄉(xiāng)愁”這個教學主題。這部紀錄片注重展現(xiàn)溫情的細節(jié),讓人看的是“才下舌尖,又上心頭”,口水與淚水齊流。這恰好和《春酒》的主旨非常契合:以家鄉(xiāng)味表現(xiàn)思鄉(xiāng)情。
我在完成本課文本的學習之后,加入了課外延伸的資料閱讀與寫作訓練,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胃知鄉(xiāng)愁”這個主題,使得本課的學習既充分利用了教材,又沒有被教材所局限,打破了藩籬,升華了主題,效果不錯。
如前所述,我的教學步驟分為以下幾步:
首先,賞讀,師生共賞美文。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后,進入具體的賞析與品味。只有鑒賞分析,品鑒評判,才能讓閱讀與寫作進行轉(zhuǎn)化與促進;其次,寫作訓練。以讀促寫,以寫帶讀,讀寫結(jié)合;最后,匯總文章,分享交流,各取所長。
“賞讀”,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方式。我讓學生在課文旁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點評以供課上交流。比如這篇詩化的散文,應細細品味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品味春酒中所蘊涵的“家鄉(xiāng)味”。
在與學生研讀的過程中,我找到了一些能加深學生對作者寫作情感理解的課外資料放在課件中展示,作為“主題教學”的一塊重要內(nèi)容。
比如“像樹木花草似的,誰能沒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xiāng),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煙愁》后記);我們從大陸移植來此(“移植”一詞,用得何等精妙),匆匆將三十年。生活上盡管早已能適應,而心靈上又何嘗能一日忘懷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鄉(xiāng)的好,雞魚鴨肉是家鄉(xiāng)的鮮。當然,風景是家鄉(xiāng)的美,月是故鄉(xiāng)明。故鄉(xiāng),我們哪一天回去?家鄉(xiāng)味,我們哪一天能再嘗呢?(《家鄉(xiāng)味》)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礦泉水,飲啜起來,在感覺上,在心靈上,比起大陸故鄉(xiāng)的山泉來,能一樣清冽甘美嗎?(《水是故鄉(xiāng)甜》)用這些琦君的文章給《春酒》作情感的“注釋”實在是天衣無縫,再恰當不過了,學生對“家鄉(xiāng)味”的理解也更為深刻。
這時,借著這三段優(yōu)美的文字,我順勢向?qū)W生介紹琦君其人其文:“這個現(xiàn)當代臺灣女作家、散文大家可了不得,她也是著名電視劇《橘子紅了》的原作者。最近臺灣對三十年來圖書出版情況作了一次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jié)果,作品最暢銷的男女作家是林清玄和琦君。琦君名列臺灣十大女作家之首。老師我可喜歡她了,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圖書館借她的《琦君散文》來讀一讀?!惫?,很多學生因為對《春酒》這篇文章的喜愛,課后不久就借了《琦君散文》來讀,課內(nèi)的閱讀帶動了課外的閱讀,實在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寫作訓練是最后一部分。我引用了魯迅的一段文字當做寫作前的指導材料?!冻ㄏκ啊ば∫分杏羞@樣一段話:“我有一時,曾經(jīng)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p>
出示完這段話后,我先談了自己對這段話的理解:“作家陳丹燕說過,在國外吃過了很多的三明治,漢堡,但總是想念家鄉(xiāng)的豆?jié){、油條,想念一碗家鄉(xiāng)的餛飩,薄薄的皮,鮮美的餡兒,清清的湯上飄著碧綠的蔥花。很多人總覺得小時候吃過的東西是最美味的,長大后再去嘗,哪怕制作再精美,卻再也找不回曾經(jīng)的味道。也許是媽媽的味道,也許是家鄉(xiāng)的味道,也許是時光的味道,回憶的味道。既然胃知鄉(xiāng)愁,那么我們就以筆寫心吧。趁著琦君春酒的醇香還未散去,讓我們也動一動手中的筆,寫下你心里的味道?!?/p>
為了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我還在課件上出示了幾幅圖片,都是我們家鄉(xiāng)的美味特色小吃:過年吃的麥焦和松花餅,元宵節(jié)的甜糟羹和咸糟羹,清明節(jié)的青團等。
學生一看見這些圖片,思路馬上就活躍了,紛紛說起了自己對這些食物的印象。我讓學生把這篇作文帶回去寫,因為可以先回家親手做一做。大家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文章交上來批閱后,我選擇了幾篇較優(yōu)秀的寫“糟羹”的文章在班上交流,讓學生對“家鄉(xiāng)味,思鄉(xiāng)情”有更深的感悟。
學生們從不同的視角去寫,角度多樣。比如學生方鵬咋文章中寫到了糟羹的食材:三門小吃有許多,例如雞子圓、豬油炒冷飯、麥焦、糟羹等。特別是糟羹,每次想到,都讓我垂涎三尺。糟羹分咸、甜兩種,所用的食材都十分豐富。咸羹常用到花菜(有的地方也用青菜或芥菜)、豬肉丁、牡蠣、蟶子、豆腐,用小米粉調(diào)成,不稀不稠。連同麥焦一起吃,別有一番風味。咬一口麥焦,喝一口糟羹,真是過癮哪!甜羹的材料主要有蜜棗、水果?。ㄌO果丁、梨丁等)、花生米、桔餅丁、葡萄干,使用番薯粉調(diào)和。甜羹口味綿軟,容易消化,吃起來不費勁。糟羹獨特的味道里,已烙上了家鄉(xiāng)的烙印……
林雪麗同學的文章則從糟羹的質(zhì)感去說:媽媽做的糟羹不僅好吃還好看:咸羹碧綠的,看著特別有食欲。甜羹放了一夜之后,會變成半凝固的狀態(tài),如半透明的果凍。涼涼的,滑滑的。我想,不管我以后身在何處,只要我想起家鄉(xiāng)的味道,也會仿佛置身于故鄉(xiāng)吧!
王一琳同學就重點描述了吃糟羹的樂趣,這是留存在我記憶中溫暖的畫面:元宵節(jié)前一天的下午,家家戶戶都已經(jīng)把糟羹做好了。我和小伙伴們堅決不吃晚飯,這是為了晚上做準備。好不容易熬到天黑,我們這隊人就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左手拿著茶缸,右手拿著勺子,敲得“乒乒乓乓”響,挨家挨戶地討糟羹吃。每個大人都很樂意把自家的糟羹分給我們吃??吹酱笕藗儫崆榈赝覀兊牟韪桌锏乖愀?,我們便忙不迭地喊道:“夠了夠了,我們還有好多家沒吃呢!”據(jù)說吃的戶數(shù)越多,越吉利,我估計是有點吃“百家飯”的寓意吧。等我們把整個村莊走了個遍,肚子早已鼓鼓的。這時我們也不閑著,討論著誰家的糟羹最鮮美,誰家的甜羹最好吃……
除此之外,還有同學介紹了糟羹這種食物的歷史淵源跟明朝戚繼光抗擊倭寇有關(guān)。
看完同學的文章,大家互相交流點評,取長補短,也感悟到故鄉(xiāng)對于我們已經(jīng)不單是一個具體的地域的概念,而是承載了我們過往的歲月中或快樂,或難忘,或溫暖的情感的載體。有一天,大家都會背上行囊踏上遠方的求學之路,到那時,就會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食物才是最可口的。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家鄉(xiāng),也不要忘記家鄉(xiāng)的味道。
這時,再看琦君的《春酒》,大家對文中作者的思鄉(xiāng)情的理解就更具體深刻了。
有人說過: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就像蘋果汁一樣。對于這篇文章,榨蘋果汁的過程就是讀寫結(jié)合,讓學生從作者的文字和自己的文字里找到生活的真實與美。這篇課文是我“設(shè)定主題教學”的有效嘗試。這種方式很適合進行“以讀促寫,以寫帶讀,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活動,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老師和學生們情感交流、心靈交匯、智慧對話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