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中學語文學科性質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也適應了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要求。兩者應充分結合起來,實現(xiàn)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德育與智育的統(tǒng)一。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德育 滲透
中學教育的目標是由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當代的素質教育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學語文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中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更要肩負提高學生美育、德育、體育等的重任。中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體現(xiàn)。它指出:“語文教育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美的和諧發(fā)展?!雹儆纱丝梢?,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德育教育,使中學語文教學改革與德育工作同步協(xié)調發(fā)展,實現(xiàn)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
從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來看,他們的可塑性極強,信息化的發(fā)展對他們品德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其中包括消極方面的影響,受很多不良價值傾向的影響,他們的行為存在偏差。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德育教育沒有完全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師更加注重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道德和品質的教育重視不足。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沒有完全滲透進去,還存在缺失的現(xiàn)象,例如,很多教師不能在課堂訓練中進行德育教育,不能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言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能在閱讀教學中很好地滲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德育因素,兩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以下幾個方面的途徑可供借鑒。
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感情。愛國主義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學語文教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通過樹立典型的人物形象,營造優(yōu)美的語言氛圍,宣傳感人的事跡等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奮斗目標,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優(yōu)美語言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F(xiàn)在中學生生活的物質條件優(yōu)越,居住條件很好,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生活空間,這樣容易使學生形成自卑、孤僻、壓抑的心理。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運用教材,引導學生勇敢、樂觀地面對挫折,培養(yǎng)學生勤儉節(jié)約和艱苦奮斗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現(xiàn)在的中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培養(yǎng)他們形成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特別重要。中學語文教材中表現(xiàn)這種傳統(tǒng)美德的內容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加以引導。根據(jù)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積極引導學生重視親情和友情,朱自清的《背影》讓學生體會到濃濃親情的感人力量,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感受親情和友情,并懂得感恩。教師在對愛情作品的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二、增強教師的德育滲透意識
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可塑性極強,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中學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學識和品德,樹立為人師表的形象,以身作則,起到表率的作用,不斷提高對情感主題、課文道德的品評水平,讓學生明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更好地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中學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增強德育滲透意識。在語文教學中,要形成教師、學生、學校三位一體的局面,師生之間要加強互動,教師要以身作則,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表率作用,加強與學生的思想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建立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積極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努力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教師應以親切、和藹、積極向上的形象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運用自己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建立師生間融洽、和諧、信賴的關系,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校在外部環(huán)境上也應為德育教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應該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參加活動過程中,不斷提高個人品德修養(yǎng),感悟人文精神,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德育教育的滲透不能僅局限于課堂上,要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在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應適當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語文主題活動和語文活動課,通過音像、圖片等教學手段,高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他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根據(jù)教材,組織學生參加相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獲得高尚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達到預期的德育教育目的。除此之外,還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及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育,比如作文競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知識競賽、講故事比賽等。每單元后面的綜合性學習里有不同的主題,這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一個好途徑,因為這些綜合性學習既要求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德育滲透要想滲透到位、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教師注意方法,適當引導,讓學生樹立高尚、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四、在作文指導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一大難點,是德育教育滲透的重要基地。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xiàn)。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聯(lián)系實際進行德育教育,盡量選取與德育相關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在訓練的時候接受德育熏陶,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只有這樣,寫出的文章才有“骨力”,才有“靈魂”,才能感染和教育學生。以德育教育為主體的作文寫作強調作文選材要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能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作文立意要真誠,通過作文訓練向學生傳授做人的道理,讓學生在作文中真正認識自己;作文評語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關鍵,教師在閱讀學生作文時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道德情操中體現(xiàn)的閃光點,運用激勵性的作文評語喚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及時指出學生偏激的思想和消極的情緒,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充分重視思想內容的指導,文章中的思想內容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露,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不能只重視形式而忽略內容,這就要求加大對學生健康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yǎng)力度,這樣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內容才會積極、健康向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作文,在互相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充分發(fā)揮教材中固有的德育教育內容的作用,美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思想,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五、在課堂教學中加大透德育教育的力度
在語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課文內容與德育教育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課文內容中滲透德育素材,充分把握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加以適當?shù)囊龑?,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教學效果。如現(xiàn)代詩《母親》表達了對祖國、對母親的愛,教師加以適當?shù)囊龑箤W生受到感染,與作者的感情融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父母長輩的愛。教師盡量找出教材中與德育教育內容相關的內容,利用其獨特之處,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語文教材中還有一部分內容與德育教育沒有密切聯(lián)系,針對這部分內容,教師應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德育素材,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適時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受到德育熏陶,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語文教材中對德育滲透不利的內容要加以避免,有些課文不注重德育教育,在寫作方法、謀篇布局的運用等方面比較突出,但作者傳達的中心思想有可能較消極悲觀,對學生的學習會產生不良影響。這種情況下,教師應重點強調對學生思想教育有積極意義的方面,加強學生的德育訓練,盡量避免講解對學生思想教育不利的內容,可以從作文技巧、寫作手法上講解不適合挖掘其中思想教育內容的課文,不一定每篇都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德育的視角解讀中學語文教學的途徑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培養(yǎng)個人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確人生觀的重要手段。因此,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因材施教,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用現(xiàn)有的語文教材結合實際,使教育表現(xiàn)出自己的特色,讓學生的思想在學習中升華,使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注釋:
①秦訓剛,晏渝生主編.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參考文獻:
[1]焦玉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J].考試周刊,2011(17).
[2]任海芬.德育教育滲透初探[J].吉林教育,2010(01).
[3]王曉英,孫麗英.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新課程(教研版),2008(05).
[4]曾術華.探究當今學校德育教育理念發(fā)展的幾個新動向.人力資源管理,2010,(06).
[5]鄭濤.淺談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南方論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