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隱修制度及修道院的出現(xiàn)被認為是在原始基督教社團隱修生活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神學異端,早期受到正統(tǒng)教會的排斥和譴責。在一片爭議聲中,因之而起的修道院卻發(fā)展成為基督教文化的中心,并成為中世紀時期社會活動的圓心。愛爾蘭島上的凱爾特人的修道院因其獨特的民族傳統(tǒng)而獨具一色,有別于埃及修道院。
關鍵詞: 隱修 修道院 凱爾特 埃及
修道院是中世紀時期人們生活生產的中心,是用以慶祝宗教節(jié)日、齋期及收獲等重大活動的集會場所。湯普遜在《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中提出:“當莊稼和果實收集之后,寺院和修道院常常是集會和演戲的場所”,甚至還提到如果沒有寺院和修道院,則“鄉(xiāng)村生活,在人們尤其是在勞動人們看來,將是一種凄涼的生活;就是,單純而無希望的苦役、沒有節(jié)日慶祝活動的齋期、沒有娛樂或假日的工作這一回可悲的事”①。歷史記載,源起埃及的隱修制度發(fā)展到中世紀時期,已經成為當時歐洲的經濟、政治及文化的重要活動中心。早在西歐大陸出現(xiàn)隱修士以前,英吉利海峽另一邊的愛爾蘭島上的凱爾特部族已經形成了一套修道院制度,比之于埃及的修道院,愛爾蘭修道院最大的特點在于其部族特色不可復制。
一、修道院的源起
隱修屬于一種“信仰”,最初并非出現(xiàn)在西歐。遠在基督出現(xiàn)這種避世行為前,在東方古國印度的佛教就已經存在這種現(xiàn)象;古埃及的傳統(tǒng)信仰里也已經出現(xiàn)了類似的修行運動,湯普遜在書中提出:“在古代埃及有著信奉安蒙的尼姑,在孟斐斯虔誠崇拜塞拉皮斯,她們的信條在羅馬帝國時期曾傳布到希臘和意大利,雖然還找不出埃及境外的塞累匹斯教派隱居所的遺跡”②;甚至古猶太人的歷史記載中,也已經存有禁欲主義思想,其中的德拉倍太教派就是典型的代表。另外,湯普遜也提到,“使徒時期的基督教灌輸無我、禁欲和自苦精神”③,但是這也是在佛教西傳以后的事,說明基督教的苦修多少受到了佛教苦行僧修行方式的影響。
1.倡導者安東尼(Anthony)
基督教的隱修運動起源于埃及,倡導者安東尼④并非基督徒,自幼生活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因為當時基督福音的傳播較為廣闊,安東尼自然也受到了熏陶。及至其父母雙亡之后,繼承大筆財產的他除了分給姐姐一部分外,剩下的都遵照基督的教導⑤,分給窮人。隨后安東尼便遁世沙漠,先后在沙漠、曠野、墓穴、廢棄古堡等地方生活隱居,完全與世隔絕,了悟神跡。安東尼在隱修期間,無懼于魔鬼的色誘、迷幻及暴力,最終在主的幫助下戰(zhàn)勝了詭計多端的魔鬼。安東尼如同其他基督圣徒一樣,具有“預知”能力:隨著安東尼的神跡傳開,追隨他的人越來越多,一次,有兩個人來找安東尼,因為路途遙遠且天氣炎熱,兩個人中一死一暈,正在禱告中的安東尼得到指示,匆忙派人去救援,明說那兩位準備追隨他的人已經是一死一待援,結果去的人真的只救回一人。這說明隱修后的安東尼得到主的眷顧,靈性高深,如同上帝附體,可以救人和預知未來之事。至于沙漠苦修運動的興起,大概也是因之而起,湯普遜在《中世紀經社會史》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高僧圣安東尼于251年曾帶領若干受狄西阿迫害的難民,逃亡沙漠中去?!雹蘅梢姡<叭税矕|尼所開創(chuàng)的極端簡陋與隔絕的修道方式及由此而形成了一群“沙漠教父”,這一批人倡導要到曠野中修道。至此,在埃及便有了一群獨自在沙漠修行的人,在當時深得人們崇敬。
從安東尼修士選擇隱修的前因后果,可以概括出早期基督隱修的兩大特性:一是通過肉體折磨來闡釋現(xiàn)實社會的不堪和苦難,二是從這種反抗行為中獲得心靈的凈化、安慰和救贖。如果說失望的盡頭是絕望,絕望的盡頭是希望的話,那么隱修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挽救那些絕望的人,賦予他們新的生活情緒。同時,這種修士的行為也被看做是基督徒追隨上帝的一種虔誠的方式。
2.隱修風氣的發(fā)展
安東尼之后,“隱修”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從地理、文化背景及政治因素方面考量,人們對埃及成為“隱修”之圣地沒有過多疑問。經過前人的研究和討論,學界對于“隱修”有了約定俗成的定義,可以理解為一個個體或一群世俗之人因為內心的信仰或主觀上對神秘主義的好奇和向往,又或是為了逃避現(xiàn)實的一種隱于山中的避世修行行為,其特點在于禁欲性和孤寂性。這種具有宗教性質的隱修行為并非是單純的信仰主義行為,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與社會各階層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尤其是在中世紀時期,因隱修運動而興起的修道院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
3.隱修修會的出現(xiàn)
隱修之風成長之際,隨之誕生的是隱修修會(Hermit Orders)。這個組織是指“以苦身修行為宗旨,隱居獨處為特征的古代基督教修會”,⑦出現(xiàn)的時間大約在三世紀后期。從隱修會出現(xiàn)的時間、背景,可以知道它是古代基督教會中一部分教徒為了逃避羅馬帝國的迫害和世俗生活而選擇的生存方式。在埃及修士安東尼之后,隱修修會的組織和管理規(guī)則逐步形成,如當時規(guī)定修士的修行規(guī)則主要有靜默、齋戒、勞作和苦修等。其后,四世紀初“在西班牙愛爾維蘭舉行會議(300—303)制訂數(shù)條規(guī)則,令獨修者共同遵守,始形成隱修修會的初步模式”。⑧
4.修道院的形成
相對于隱修修會而言,修道院是“以苦身修行為宗旨,過集體隱修生活為特征的古代和中世紀前期的基督教修會”⑨,兩者區(qū)別在于個體或是集體性質,毫無疑問后者是在隱修修會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由于隱修修會的模式逐步擴大,因此吸引了一大批追隨者,起初的“獨修”發(fā)展為“同修”。從埃及人帕科米烏(Pachomius)修士開始,獨修者被號召和組織起來到同一個地方進行修行,這個共同的地方就是Tabenna大修院。隨后的一個世紀里,僅尼羅河流域就已經出現(xiàn)上萬修士。至于隱修院的真正建立則是在六世紀初由意大利人本尼狄克所倡導,擬訂了詳細的修會規(guī)章,成為以后隱修院修會的典范。如東正教隱修制度(Monasticism in the Eastern Orthodox)便是建立在埃及隱修院制度基礎之上,分獨修、同修、折中隱修三種模式。所謂的折中隱修,即教徒通常是兩人以上六人以下組成一個小團體進行宗教沉思,處于獨修和同修的規(guī)模之間,在埃及尤為盛行。
二、修道院的發(fā)展
修士修道的目的主要是約守貧窮,崇尚奉獻,重新聆聽主的教誨。早期修道院有其獨特的生存方式。
起初,這種性質的基督組織與教會是相對立的,被稱為異教信仰,因為這種出世修行的行為類似于古印度的佛教徒的出家修行。但是必須承認的是,修道院的產生與基督教的進一步傳播和發(fā)展關系密切。自基督誕生到三四世紀,基督教一直處于被迫害的環(huán)境中,既要遭受來自傳統(tǒng)信仰的挑戰(zhàn)和斥責,又要面對政府的打壓和迫害。為了生存,為了宣揚主的福音,為了向世人展示神的偉大,部分基督徒選擇遁世離俗。其中,安東尼修士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影響下,其后的帕科米烏斯建立了第一個集體隱修的修道院,史稱“互助會”。
羅馬帝國時期,修道院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勞動是奴隸的事,所以,在社會中因鄙視奴隸而鄙視勞動,社會中無所事事者甚多,許多無家可歸的人把修道院作為避難之所,主教們則利用修道院的形式管理社會,組織進入修道院的修士們從事社會勞動”⑩,從這一時期開始,修道院所強調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深入人心??梢?,自勞動被當做修道院的一項重要活動以后,凸顯的是其宗教社會性,因為這種基督組織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救濟之所、避難之所。
中世紀時期,修道院逐漸上升為社會經濟、政治及文化的中心。公元六世紀,本尼狄克從巴西勒那里得到啟示,在羅馬卡西諾山組建了本篤修道院,也稱本尼狄克修道院。同一世紀,愛爾蘭也出現(xiàn)了本族的修道院,并且受到埃及隱修院的影響,堅持過集體禱告的生活,重視恪守院規(guī)和盡心勞作。修道院的經濟在愛爾蘭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當某一個地方興建起一座修道院,隨之而興的便是人氣,有人是為了信仰而來,有人是為了信仰的人而來。后者就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得益者。
修道院在中世紀中后期以后的發(fā)展相當迅速,相關研究也很豐富,筆者在此不作贅述,一言以蔽之。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埃及修道院
在《修道主義的興起·從沙漠教父到中世紀早期》一書中,作者Marilyn dunn認為埃及修道主義的興起源于三四世紀時的一場經濟危機,這種脫離于世俗世界的宗教沉思方式被認為是要求人們回歸基督教殉道價值的一種呼吁。{11}安東尼作為有記載的最早的沙漠隱修士,被認為是“英雄式的沙漠苦修者”、“早期修道運動的典范”,{12}如此評價安東尼的并非別人,正是后來亞歷山大城的主教阿塔納修(Athanasius),他著有《安東尼生平》一書,書中詳細介紹安東尼是如何在福音書的啟發(fā)下,走上隱修之路的。可以說,隱修自安東尼起受到世人的關注,并在其各種“神跡”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人跟隨其到沙漠或人跡罕至的地方進行宗教思考和侍奉生活,希望通過禁欲苦修來塑造一個嶄新的自我,實現(xiàn)自我潔凈、自我認識和自我救贖,恢復“與神合一”的靈魂。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埃及作為中西文化的交界點,加上其原有的神學傳統(tǒng),在某種程度上同化了基督思想中的某些部分,使埃及的宗教沉思烙下較為特別的印記。
一是因世俗而偏離的靈魂會因為苦修而回歸上帝。早在安東尼隱修前,在埃及的某些地方就存在了奧利金主義和柏拉圖思想,這些神學或哲學思想的傳播,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后來的安東尼,“在他還未教導他們(筆者注:理性造物)怎樣回到創(chuàng)造主上帝之前,圣靈為他們立了一條法則,指導他們怎樣在即的身體和靈魂上悔改”{13},換而言之,苦修是圣靈給基督徒指明的一條凈化靈魂、回歸上帝的法則。Marilyn dunn認為:“安東尼將奧利金主義與圣經默示結合起來,這反映了Khora,也就是尼羅河沿岸城鎮(zhèn)和村莊周圍的耕作地帶,不近收到基督教的熏陶,還受到三世紀亞歷山大城知識界盛行的神學和哲學思想的浸淫?!北M管埃及人并非完全接受柏拉圖和奧利金的思想,受當時埃及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他們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遁世隱修的心理,把隱修看做“改變自我,構造新我”的唯一途徑。因此,在埃及,苦修主義與主流社會是相互對立的,早期的隱修生活因此而具有了“獨居”特色,因為在人群聚居的主流社會里,人們容易迷失自我、迷失方向,那么,拯救靈魂的唯一辦法就是選擇獨自靜默,以沉思的方式找回迷失于世俗社會的靈魂,回歸上帝的懷抱。
二是修道生活并非單純屬于某個基督教團體。作為中西文化的交界點,埃及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色。三世紀后期,以耶穌救恩論武裝的摩尼教{14}成功進入埃及,作為猶太—基督教派一員的摩尼,主張靈魂是具有上升至上帝的可能性的,方法就是進行苦修。從摩尼教的戒律看來,其修道方式與基督教類似,如“三封”即“口封﹑手封和胸封”,“口封”是指在飲食和言語方面的戒制,即不吃酒肉,不說謊言;“手封是”對行為的戒制,即在暗中不做壞事;“胸封”是對思想及欲望的戒制,別稱為“陰部封”,即要戒制淫欲。這無疑是吸收了猶太—基督的部分思想,遂被稱為異教。此外,在基督教隱修主義出現(xiàn)之前,東方禁欲型宗教也相繼傳入埃及,“禁欲”本身就是一種“苦行”,這樣就印證了“其實埃及的苦修主義最初包含多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范圍極其廣泛”{15}一說。
三是修道生活在埃及的興起,歸根究底在于其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所致。自羅馬帝國直接控制了埃及以后,雖沒有過多變更托勒密王朝的管理制度,但實質上“溫和統(tǒng)治”的背后是變相的苛捐雜稅,導致埃及人民起義此起彼伏。至公元三世紀,羅馬在面對亞歷山大城的反抗時,采用“眾建其地而少其力”之法對付埃及人民。戴克里先皇帝更是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把埃及一分為三進行管理,期望借此打擊埃及人的叛亂。身心疲憊的埃及人在這種困苦面前,唯有寄希望于神靈,早日解脫。解脫之所的最佳選擇必然是荒無人煙之地,抑或兵不及至的沙漠地區(qū)。因此,如果說政治壓迫是導致埃及人走向修道的最終原因的話,那么經濟壓迫就是促使埃及人走向沙漠苦修的根本原因。當然,羅馬帝國對于基督教徒的迫害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當一個人在承受肉體被蹂躪、精神被誣蔑的打擊時,反抗無效之下只能選擇逃離,從教會史學家尤西比烏斯的筆下可以得知這一史實,他詳細記載了羅馬帝國在亞歷山大城的血腥行為,多數(shù)基督教徒遭受棒打、刺臉、傷眼、入獄等殘害,甚至是直接判處死刑。對于當時的基督徒來說,巴西勒說出了他們內心的期待:“離開世俗尋找孤寂的修道生活是對基督教最完美的信仰,是唯一能夠獲得救贖的道路?!眥16}
四、凱爾特式的修道院
學界至今仍無法確定基督信仰是何時進入凱爾特人的世界的,盡管存在著多種聲音,也只能算是約定俗成的,并非是經過文獻印證或者考古論證。作為一個特殊的游牧民族,凱爾特人與基督信仰之間的關系成為基督學者研究的熱點。
那么,首先要探討的問題是:早期不列顛的基督信仰是怎么出現(xiàn)的?據(jù)傳,早期不列顛的基督教會由耶穌的母舅約瑟在格拉斯頓伯里建立,但這個觀點并不為學者所認可。詳細可參閱護教家德爾圖良(Tertullian)的著作《答猶太人》或者奧利金(Origen)、尤西比烏(Eusebius)的有關敘述。美國史學家泰德·奧爾森曾在書中提到,不列顛的第一位殉道者是阿爾班(Alban),他并非第一個基督徒,但是他熱情、友好,曾在家中接待一個逃難的基督教祭司(一說他被統(tǒng)治高盧和不列顛的以折磨基督徒著名的暴君凱撒君士坦提烏斯·克勒盧斯(Constantius Chlorus)所逼迫),因此與基督教結下不解之緣。阿爾班的善良給他帶來了災難,他因此而犯下窩藏罪被審判,隨后被判處死刑。與之一起殉道的還有凱爾倫、亞倫和裘利斯。
其次,要明確凱爾特人修道院的基本特點。從凱爾特人的民族個性、文化背景出發(fā),對于理解其與基督教信仰之間的相互融合方式并不難。從組織制度上看來,凱爾特人的隱修側重于苦行和神秘經驗。隱修院以部落為基礎,逐漸發(fā)展成為愛爾蘭和蘇格蘭教會的管理、教育中心。修道院內部還有部分教徒專門從事學術研究,并對外傳教。此類人物代表主要有尼尼安、帕特里克芬尼安,等等。
再次,普洛斯波的《編年史》認為:帕拉迪作為愛爾蘭基督徒的第一位主教。帕拉迪之后的帕特里克作為使徒,傳播基督福音。帕特里克原為奴隸,由于生活的困苦和基督教義的安慰,他轉而成為基督圣徒。他認為人類的每一次困苦的經歷都是上帝對漠視自己的人的懲罰,但對于人類而言,這種懲罰也是恩典,它可以驅除人內心的邪惡和懶惰。帕特里克認為:“在上帝凡事都能!”{17}異教信仰并非反基督信仰,而是前基督信仰,把異教的神靈看作基督的遠親——鬼,只有上帝是良善的神。關于帕特里克,還有一事必須作說明。愛爾蘭人在復活節(jié)前一晚慶祝異教節(jié)日,帕特里克為否定這種異教習俗而燃起一堆篝火,羅依歸爾王派人抓來帕特里克。帕特里克在上帝的幫助下,使得羅依歸爾王因為害怕死亡而選擇相信上帝的存在和萬能。也許是因為曾經為奴的經歷給帕特里克留下深刻的記憶,他寫了《達考羅提克書》一書,主要是針對販奴制問題。終其一生,帕特里克把修道生活看做基督徒生活的0oDzgDe1xOjloE5KIcOSFQ==最高形式,對于基督信仰的傳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愛爾蘭,不管是尊貴人、為奴的,還是寡婦和已經結婚的人都皈依基督,立誓禁戒情欲。
最后,因為愛爾蘭信基督的規(guī)模成型,隨后便出現(xiàn)了修道院。有關修道院的規(guī)模,《活著的殉道者》作出以下闡述:“圣所劃分為四個范圍,婦女和初習者在第一范圍,只有教牧人員才可以進入第二范圍。第一范圍稱為圣,第二范圍稱為更圣,第三范圍稱為最圣,注意還有第四范圍尚未命名?!眥18}修道院的中心是圓形的,四周有圍墻和防御性的壕溝,修士的遺骨和其他遺物成為神圣的中心。在基督教信仰傳入愛爾蘭并廣泛扎根于愛爾蘭時,修道院成為島上的第一批城市,原因可能在于信基督的人數(shù)激增,帶動手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使之具備城市發(fā)展的各要素。不過人們涌向修道院的目的不一:“有些人是來這里吃大餐,有些人是為了自己的痛得醫(yī)治,有些人為要看熱鬧,有些人則帶著許多禮物和奉獻。”{19}關于修道會規(guī),早期并沒有形成文字,直到八世紀末的凱力德(Celi De,意為上帝的代理者)的修道院改革者,才使得前期約定俗成的修道會規(guī)成文。如康蓋爾所制定的會規(guī)開篇為:“要愛基督,遠避私財,常常親近我們屬天的大君王,向眾人大顯溫柔?!币?guī)定修士們每天早晚要唱圣詩并伏地一百次、禱告不宜過長、好事不可多做及禁欲等。更為嚴厲的修道院文獻是以贖罪條例的形式出現(xiàn)的,根源在于“怎么對待犯罪的信徒?……已經受洗的信徒的罪都被洗凈了,他所有的罪都赦免了,但是受洗之后所犯的罪,尤其是那些嚴重的罪行如叛教、殺人、奸情等卻只有受懲罰才能完全對付掉”。{20}那么,問題就出在“該如何對待那些在受罰之后又犯罪的人”。凱爾特修士們認為“懲罰不是進入天堂的門票,而是一種治療手段”,在《科倫伯那贖罪條例》里就提及“對癥下藥”的問題。在贖罪條例里面,懲罰措施有“勞動”一形式,這個類似于今天法律上的“勞改”。所以,贖罪條例其實是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幫助有罪信徒痊愈,使之圣潔。再者,本章內容提及愛爾蘭基督徒的謄寫工作,對于保存希臘羅馬文化經典作出重要的貢獻,這一批人被稱為“圣徒學者”,與之相關的教育工作也成為修道院的重要生活,當時最重要的修道生活就是為自己尋找一個“靈友”,即現(xiàn)在所謂的“諍友”,布里吉德曾對一位失去靈友的修士說:“沒有靈友的人就好比無頭的身體,在找到一個靈友之前你不應該吃什么東西。”{21}可見,在基督徒的世界里,靈友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他可以幫助有罪的友人贖罪。身為別人的靈友,就具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了,“如果你身為別人的靈友,你就不可出賣他的靈魂;不要瞎子領瞎子,不要任由他因無知而倒斃曠野”{22}。愛爾蘭修女也是當?shù)氐囊淮筇厣谛扌蟹矫娌⒉惠斢谛奘?,其主張更為大膽、?chuàng)新,創(chuàng)立男女同院修道的歷史——奇代爾修道院。
以上關于愛爾蘭修道院的地區(qū)特色介紹,區(qū)別于埃及修道院,但兩者之間有其淵源性,也有各自的發(fā)展特點。
五、結語
修道院的存在歷史和影響力是不可忽視的,不管是在埃及,還是在愛爾蘭,它的出現(xiàn)都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其發(fā)展過程都和地區(qū)傳統(tǒng)、民族特色不無關系。因此,若要將兩者進行比較,則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量。
1.宗教傳統(tǒng)的差異性
古埃及是個多神崇拜的國家,境內各地的地方神崇拜一直延續(xù)著,哪怕是在羅馬帝國統(tǒng)治時期,埃及人依然在信仰上堅持著古老的傳統(tǒng)。就連在同一地區(qū),每個個體都有選擇能庇護自己的神。后來,基督教思想進入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埃及人原有的信仰,基督信仰在埃及如同“第二信仰”,除了受到來自羅馬皇帝的阻礙外,本土埃及人并沒有抵觸這種思想。相反,由于羅馬帝國的苛刻統(tǒng)治和壓榨,部分埃及人開始轉向基督這一邊,以需求內心的平靜,守住那一方凈土。可以說,埃及的多神主義傳統(tǒng),為基督的傳播減少了許多壓力和阻力。
相比于埃及,基督信仰在愛爾蘭的扎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早期愛爾蘭的凱爾特居民信奉德魯伊德教,祭司階層“德魯伊德”(Druid)在凱爾特社會里享有特殊地位?!暗卖斠恋隆币幻从凇癲ru”,意即“槲樹”,被尊為圣樹。這種宗教祭祀儀式十分隱秘,或許因為這一點,使之類似于基督教的苦修思想。不過,從歷史的記載來看,凱爾特人所信奉的這種傳統(tǒng)宗教并不利于基督思想的傳播,甚至是排斥基督信仰的存在。
由于埃及和愛爾蘭原有的宗教信仰差異,因此基督在兩個地區(qū)的傳播方式及思想發(fā)展有所不同,但并不減少基督在這兩個地區(qū)的重大影響力。
2.民族個性的差異性
埃及人正直、爽朗、寬容、好客。他們極少使用武力,哪怕是在面對其他國家的蹂躪時,反應也絕不會像凱爾特人那般強烈。不管是在亞歷山大時期,還是在后來的而羅馬帝國統(tǒng)治時期,埃及始終是被和平征服的。基督在進入埃及后,除了羅馬帝國的控制外,并沒有遭受任何真正意義上的反抗?;皆诎<氨就恋脑?、傳播便少了很多阻力,加上羅馬帝國中后期對埃及人的殘酷剝削,不少埃及人逐漸拋棄原有的信仰,轉向主這一邊,尋求慰藉,尋求救贖。
相比于埃及人,凱爾特人崇尚武力,宣揚和平思想的基督教進入愛爾蘭后,除了受到來自德魯伊教的阻力外,好戰(zhàn)的凱爾特人十分排斥這種“異教思想”。只要發(fā)現(xiàn)誰有傾向基督的情況,便是殺身之禍。上文所提及的不列顛的第一位殉道者是阿爾班(Alban),由于曾在家中接待一個逃難的基督教祭司而犯下窩藏罪被審判??梢姡M管沒有羅馬帝國所造成的壓力,由于民族個性的差異,凱爾特人的基督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總之,埃及人與基督信仰的研究浩如煙海,但由于資料的匱乏,要研究凱爾特人與基督信仰之間的關系,尚需時日。從目前基督信仰的傳播來看,它最終還是征服了好戰(zhàn)的凱爾特人,成為愛爾蘭地區(qū)新興的宗教信仰,并給當?shù)貛砹私洕?、文化上的大發(fā)展。
注釋:
①[美]湯普遜,著.耿淡如,譯.中世紀經濟社會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259.下略為《經濟社會史》.
②③經濟社會史:173.
④Anthony,251?-356年.埃及的基督教圣徒,曠野教父的著名領袖.
⑤馬太福音十九章二十一節(jié).“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p>
⑥經濟社會史:174.
⑦卓新平,主編.基督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9.下略為《辭典》.
⑧⑨辭典:10.
63f245195caccd909a4f209a727f954743d5a93ea349e7fc7bf551b904c5a621⑩王亞平.修道院的變遷[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13.
{11}{12}Marilyn dunn,著.石敏敏,譯.修道主義的興起·從沙漠教父到中世紀早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2.下略為《修道主義的興起》.
{13}修道主義的興起:5.
{14}摩尼教,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是波斯人摩尼(Mani)在公元3世紀中葉所創(chuàng)立。其主要教義是“二宗三際論”,并形成一套獨特的戒律和寺院制度。——筆者注。
{15}修道主義的興起:13.
{16}王亞平.基督教的神秘主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90.下略為《神秘主義》.
{17}[美]泰德·奧爾森,著.朱彬翻,譯.活著de殉道者[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5.
{18}同上:88.
{19}同上:89.
{20}同上:91.
{21}同上:98.
{22}同上:100.
參考文獻:
[1][美]湯普遜,著,耿淡如,譯.中世紀經濟社會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王亞平.修道院的變遷[M].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
[3]王亞平.基督教的神秘主義[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4]卓新平,主編.基督教小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5][美]泰德·奧爾森,著.朱彬翻,譯.活著de殉道者[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6]Marilyn dunn著.石敏敏,譯.修道主義的興起·從沙漠教父到中世紀早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