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今昔物語集》、《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有關玄奘法師故事的比較研究,找出這三本書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選材視點的異同。
關鍵詞: 《今昔物語集》 玄奘故事 《大唐西域記》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一、引言
《今昔物語集》是日本最大的故事集,成書于平安末期(保安元年之后),編者不詳,共三十一卷(現(xiàn)存二十八卷),收錄了上千個故事。全書由天竺部(印度的故事)、震旦部(中國的故事)和本朝部(日本的故事)三部分構成,幾乎收錄了當時世上的所有傳說故事。登場人物以貴族為首,有僧侶、武士、百姓、商人、陰陽師、妓女、盜賊、乞丐,甚至鳥獸變的妖怪也有收錄。書中的故事有的是從日本國內(nèi)外的各種典籍中收集整理的,有的是從街談巷議、民間故事中截取出來的。本朝篇分為佛法和世俗兩部分,外國篇以中國的《法苑珠林》、《經(jīng)律異相》、《大唐西域記》和其他典籍為主典。
二、《今昔物語集》、《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玄奘法師故事的比較
本文把《今昔物語集》第六卷中,《玄奘三藏去天竺傳播佛法歸來》中的前四個故事與中國的《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相關的故事進行了比較研究。
1.在《今昔物語集》的《玄奘三藏去天竺傳播佛法歸來》中第一個故事講的是:日暮時分,玄奘法師遭遇五百多個鬼,便開始誦讀般若心經(jīng),聽聞此經(jīng),眾鬼向十方逃散。因此,玄奘法師避免了這場劫難,順利離開了。
在《大唐西域記》中也講述了一個幾乎相同的故事,具體如下:
伽藍北三四里。臨競伽河岸。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昔如來在此七
日說法時。有五百餘鬼rehhmTI+BLOo1HVb76a+mGbZTPnhrYsdj1/7++CtQWs=。來至佛所聞法解悟。捨鬼生天。
兩個故事中誦經(jīng)的人,一個是玄奘法師,一個是如來。結局方面前者是“眾鬼向十方逃散”,后者是“捨鬼生天”。雖有不同,但通過這兩個故事,贊美般若心經(jīng)的功德談的目的是相同的。
2.接下來的故事講的是:一天,玄奘法師走在深山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被丟棄的病人。在詢問了生病的緣由之后,幫他治療,從頭到腳舔舐了病人身上的膿液。原本是最丑陋、污穢的事情,卻因為法師舍身忘我的行為而變得神圣起來。
在《大唐西域記》中也記錄了一個幾乎相同的故事,具體如下:
給孤獨園東北有窣堵波。是如來灑。病苾芻處。昔如來之在世也。有病苾芻。含苦獨處。世尊見而問曰。汝何所苦。汝何獨居。曰。我性踈嬾。不耐看病。故今嬰疾。無人瞻視。如來是時愍而告曰。善男子。我今看汝。以手拊摩。病苦皆愈。扶出戶外。更易敷褥。親爲盥灑。改著新衣。佛語苾芻。當自勤勵。聞誨感恩。心悅身豫。
這兩篇故事不論是病人、治療方法,還是結局都不相同,但是向人們傳達佛教中舍身觀念的目的卻是一致的。在玄奘法師的身上,表現(xiàn)出的就是佛教中慈悲為懷、普度眾生這一點。
3.第三個故事是說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聽戒賢論師傳授佛經(jīng)的事?!督裎粑镎Z集》中并未敘述那爛陀寺的由來,但是在《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均有對這座寺廟由來的描述,具體如下:
城南門外道左有窣堵波。如來于此說法。及度羅怙羅。從此北行三十餘里至那爛陀(唐語施無厭)僧伽藍聞之耆舊曰。此伽藍南。菴沒羅林中。有池。其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因取爲稱。從其實義。是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爲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愍衆(zhòng)生。好樂周給美其德號。施無厭由。是伽藍因以爲稱。
那爛陀寺者,此云施無厭寺。耆舊相傳,此伽藍南菴沒羅園中有池,池有龍名那爛陀,傍建伽藍,故以爲號。又云是如來昔行菩薩道時,爲大國王建都此地,憐愍孤窮,常行惠捨,物念其恩,故號此處爲施無厭地也。
《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兩篇著作,前者是介紹西域的地理人文的游記,后者是記錄玄奘法師去西域途中發(fā)生的事和回國后翻譯經(jīng)書的事跡的人物傳記,所以對天竺有名的寺院進行了一些介紹。但是,《今昔物語集》中玄奘法師的故事,主要是通過一個個靈驗的故事教化人們信奉佛教,根據(jù)故事的情節(jié),對一些佛跡的介紹進行了刪減。
《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還記述了戒賢論師的身份和德行,如下:
論師。三摩旦吒國之王族。媻羅門之種也。少好學。有風操。遊諸印度。詢求明哲。至此國。那爛陀僧伽藍。遇護法菩薩。聞法信悟。請服染衣。諮以究竟之致。問以解脫之路。既窮至理。亦究微言名擅當時聲高異域。
戒賢至德深邃。
戒賢法師一切窮覽,德秀年耆,爲衆(zhòng)宗匠。
以上記述的這些德行,在《今昔物語集》中均未提及,卻提到了戒賢法師在夜里夢見三位天神,告訴他生病的原因及解決的方法。同樣的故事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也有記述,具體如下:
乃差二十人非老非少,閑解經(jīng)律,威儀齊整者,將法師參正法藏,即戒賢法師也,衆(zhòng)共尊重不斥其名,號爲正法藏。於是隨衆(zhòng)入謁。既見,方事師資,務盡其敬,依彼儀式,膝行肘步,鳴足頂禮,問訊讚歎訖。法藏令廣敷牀座,命法師及諸僧坐。坐訖,問法師從何處來?報曰:“從支那國來,欲依師學《瑜伽論》。聞已啼泣,喚弟子佛陀跋陀羅,(此言覺賢)即法藏之姪也,年七十餘,博通經(jīng)論,善於言談。法藏語曰:“汝可爲衆(zhòng)說我三年前病惱因緣?!庇X賢聞已,啼泣囗淚而說昔緣云:“和尚昔患風病,每發(fā),手足拘急如火燒刀刺之痛,乍發(fā)乍息,凡二十餘載。去三年前,苦痛尤甚,厭惡此身,欲不食取盡。於夜中夢三天人,一黃金色,二瑠璃色,三白銀色,形貌端正,儀服輕明,來問和尚曰:“汝欲棄此身耶?經(jīng)雲(yún),說身有苦,不說厭離於身。汝於過去曾作國王,多惱衆(zhòng)生,故招此報。今宜觀省宿愆,至誠懺悔,於苦安忍,勤宜經(jīng)論,自當消滅。直而厭身,苦終不盡。”和尚聞已,至誠禮拜。其金色人指碧色者語和尚曰:“‘汝識不?此是觀自在菩薩。’又指銀色曰:‘此是慈氏菩薩?!蜕屑炊Y拜慈氏,問曰:‘戒賢常願生於尊宮,不知得不?’報曰:‘汝廣傳正法,後當?shù)蒙?。’金色者自言:‘我是曼殊室利菩薩,我等見汝空欲捨身,不爲利益,故來勸汝。當依我語,顯揚正法《瑜伽論》等,徧及未聞,汝身即漸安穩(wěn),勿憂不差。有支那國僧樂通大法,欲就汝學,汝可待教之?!ú芈勔?,禮拜報曰:‘敬依尊教?!砸巡灰?,自爾已來,和尚所苦瘳除?!鄙\(zhòng)聞者莫不稱歎希有。
法師得親承斯記,悲喜不能自勝,更禮謝曰:“若如所說,玄奘當盡力聽習,願尊慈悲攝受教誨?!狈ú赜謫栐唬骸胺◣熑暝诼穾啄辏俊贝穑骸叭辍奔扰c昔夢符同,種種誨喻令法師歡喜,以申師弟之情。
這兩則故事要向人們傳達的是,因為戒賢前世做了壞事,這一世必遭報應的所謂惡因必遭惡果,以及這一世若是廣傳佛法,便可祛除病痛,往生兜率天的善因結善果的觀念,即佛教中宣揚的勸善戒惡觀。
4.第四個故事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所記述的相同,如下:
法師自阿踰陀國禮聖跡,順競伽河與八十餘人同船東下,欲向阿耶穆佉國。行百餘里,其河兩岸皆是阿輪伽林,非常深茂。於林中兩岸各有十餘船賊,鼓棹迎流,一時而出,船中驚擾,投河者數(shù)人,賊遂擁船向岸,令諸人解脫衣服,搜求珍寶。然彼羣賊素事突伽天神,每於秋中覓一人質狀端美,殺取血肉用以祠之,以祈嘉福。見法師儀容偉麗,體骨當之,相顧而喜曰:“我等祭神時欲將過,不能得人,今此沙門形貌淑美,殺用祠之,豈非吉也!”法師報:“以奘穢陋之身,得充祠祭,實非敢惜。但以遠來,意者禮菩薩像耆闍崛山,並請問經(jīng)法,此心未遂,檀越殺之,恐非吉也?!贝现T人皆共同請,亦有願以身代,賊皆不許。於是賊帥遣人取水,於華林中治地設壇,和泥塗掃,令兩人拔刀牽法師上壇,欲即揮刀。法師顏無有懼,賊皆驚異,既知不免,語賊:“願賜少時,莫相逼惱,使我安心歡喜取滅?!狈◣熌藢P挠G史多宮念慈氏菩薩,願得生彼恭敬供養(yǎng),受《瑜伽師地論》,聽聞妙法,成就通慧,還來下生,教化此人令修勝行,捨諸惡業(yè),及廣宣諸法,利安一切。於是禮十方佛,正念而坐,注心慈氏,無復異緣。於心想中,若似登蘇迷廬山,越一二三天,見覩史多宮念慈氏菩薩處妙寶臺,天衆(zhòng)圍繞。此時身心歡喜,亦不知在壇,不憶有賊。同伴諸人發(fā)聲號哭。須臾之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河流涌浪,賊舫漂覆。賊徒大駭,問同伴曰:“沙門從何處來?名字何等?”報曰:“從支那國來求法者此也。諸君若殺,得無量罪。且觀風波之狀,天神已瞋,宜急懺悔?!辟\懼,相率懺謝,稽首歸依。時亦不覺,賊以手觸,爾乃開目。謂賊曰:“時至耶?”賊曰:“不敢害師,願受懺悔?!狈◣熓芷涠Y謝,爲說殺盜邪祠諸不善業(yè),未來當受無間之苦。何爲電光朝露少時之身,作阿僧企耶長時苦種!賊等叩頭謝曰:“某等妄想顛倒,爲所不應爲,事所不應事。若不逢師福德感動冥祇,何以得聞教誨。請從今日已去即斷此業(yè),願師證明?!膘妒沁f相勸告,收諸劫具總投河流,所奪衣資各還本主,並受五戒,風波還停,賊羣歡喜,頂禮辭別。同伴驚歎轉異於常。遠近聞者莫不嗟怪,非求法殷重,何以至茲。
這則故事既贊美了玄奘法師舍棄肉身追求佛法的精神,又向人們傳遞了佛教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
三、結語
《今昔物語集》的編者,并沒有對因果的道理進行刻板的說教,而是采取教導民眾的方法,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中講道理。這一道理貫穿了包括天竺、震旦、本朝這一大部頭故事集的各個角落,是其所大力倡導的根本原理。“知曉因果”作為佛教中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一項,受到極大的重視。這一事實在前面講述的四個故事中已有體現(xiàn)?!督裎粑镎Z集》就是通過這樣一些生動的故事,傾盡全力地向民眾闡釋這個道理。
因此,這部故事集可自然地分為“善因善果”類故事和“惡因惡果”類的故事。修得善因既可以獲得祛病延年,生活富足等現(xiàn)世的利益,又可以祈求減少在地獄里受到的苦難,還可以實現(xiàn)往生極樂世界的愿望。另外,所謂惡因,就是沒有遵守殺生戒,偷盜戒等“五戒”,書中這類破戒的故事也很多,其結果不僅要在這一世接受現(xiàn)世的報應,遭受苦難,而且死后還會墮入地獄。這兩類故事猶如車之兩輪,讓民眾了悟無法逃避因果報應的同時,又讓大眾誠心尊崇佛法。這就成為倡導佛教的最有力的原動力。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法師受唐太宗之命,歷經(jīng)十九年(公元627年—公元645年)徒步走行五萬多里,根據(jù)西域取經(jīng)路上的見聞,記錄下的游記。法師回國之后,太宗皇帝向他道出了著書的意圖:“佛國遐遠,靈跡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既親覩,宜修一傳,以示未聞?!敝赃@樣說,是有它特殊的歷史背景的。當時,唐太宗皇帝為了消滅西突厥,想要詳細地了解西域的狀況。因此,玄奘法師作為一名佛教僧人,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一書中,有關佛教的故事只有少量記錄,主要記述的就是西域當時的風俗民情及政治、地理的現(xiàn)狀。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是玄奘法師死后,他的弟子為紀念法師而寫的傳記,書中記載了法師去天竺求取佛經(jīng)及回國后翻譯佛經(jīng)的事跡。在去天竺求取佛經(jīng)這部分,雖然也收錄了一些佛跡和靈驗的故事,但因為與《今昔物語集》的創(chuàng)作目的,即通過佛教故事來宣揚因果報應、勸善戒惡的思想不同,所以兩部書中記述法師故事的視點也不同。但是,兩部書中都同樣表現(xiàn)了,玄奘法師雖然知道取經(jīng)途中的艱難險阻,但依然沒有退縮,堅持弘揚佛法的精神。
參考文獻:
[1]中野孝次.『今昔物語集』.巖波書店,1983.
[2]池上洵一.『今昔物語集』.巖波書店,2001.
[3]今野達.『日本文學と仏教』[M].巖波書店,1995.
[4]西郷信綱.『日本古代文學史』[M].巖波書店,2005.
[5]玄奘,辯機.『大唐西域記』.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
[6]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華書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