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實現(xiàn)“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這一核心理念,達到“突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標,筆者切身體會到史學資料在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史學資料的含義、分類及特點
我們通常說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類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新構建歷史過程的痕跡。人類對歷史的認識和研究離不開史料,史料一般分為文字(文獻)史料、口述史料、圖片、影像史料和實物史料四個類別。文字(文獻)史料包括正史、檔案、時事新聞、當事人信件、后人記錄等;口述史料指事件親歷者的陳述;圖片、影像史料包括新聞圖片、家庭照片、紀錄片等;實物史料指考古實物、當事人留下的物品等。雖然史料是對以往史實的記載,而且有由于主體認識能力的局限,不能完整地將客體產(chǎn)生的所有信息保留下來的缺陷,但是史料仍是學習與研究歷史的依據(jù)和基礎,我們要依靠史料所提供的信息去認識客觀歷史。
二、史料在歷史課堂上的運用
與傳統(tǒng)的歷史教材相比較,新教材在正文、小字部分、歷史縱橫、學思之窗等各個板塊中,都增加了豐富而新穎的歷史資料,有文字史料、歷史遺跡、文物照片、地圖、文學藝術作品等。如此豐富的史料不僅體現(xiàn)了新教材不同于傳統(tǒng)教材的鮮明特色,而且也給我們身處一線的教師課堂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我們要在充分把握課程標準和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廣泛地收集歷史材料,做出適當?shù)募舨煤腿∩帷?/p>
首先,史料的運用需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目標。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獲取歷史信息 掌握基本的史實,不應僅限于學習教材中對史實的解讀,還應通過運用各種史料,通過師生共同的解讀,來完成對基本史實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膚淺到深刻的認識。所以,教師在選擇和運用史料時要符合這一理念和目標,例如在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時引用下列材料:
第一條第1款 憲法所規(guī)定的立法權,全屬合眾國的國會……第10款 未經(jīng)國會同意,各州不得在和平時期保持軍隊和軍艦;未經(jīng)國會同意,各州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國締結任何協(xié)定或契約。第四條第3款 任何一州,未經(jīng)國會同意,不得對進出口貨物征收任何進口稅或關稅。 第六條 本憲法及依本憲法所制定之合眾國法律; 以及合眾國已經(jīng)締結及將要締結的一切條約,皆為全國之最高法律 ;任何一州憲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內(nèi)容與之抵觸時,均不得有違這一規(guī)定。通過對材料的閱讀、理解和信息的提煉,可以得出結論:美國是聯(lián)邦制國家;聯(lián)邦政府擁有立法權、軍事權、外交權、征稅權;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通過學生的閱讀和提煉,既能夠拓寬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途徑、豐富學生的視野,又為學生進行對歷史事實的分析、比較、歸納等認知活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其次,史料的運用需符合合理使用,適當補充,寧缺毋濫的原則。 新版教科書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合理地使用這些史料,同時應該在原有史料的基礎上適當補充其他資料,以利于補充和延伸教科書的內(nèi)容,強化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認識。例如在學習文藝復興的背景時我舉出以下材料:造紙術經(jīng)阿拉伯人引入葡萄牙,在13世紀到達西方,廉價耐用的紙張很快取代了歐洲中世紀長期使用的書寫材料羊皮紙和小牛皮紙。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鉛、錫、銻的合金鑄成活字.從此,《圣經(jīng)》不再是天主教神職人員獨有的工具。通過這一材料,學生可以在掌握課本未講述的知識的同時又對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為日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最后,史料的收集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新課程改革不僅倡導教師教學方法的轉變,而且注重學生的經(jīng)驗和學習興趣,強調(diào)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xiàn)、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所以,在課前的資料搜集和整理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進行適當引導,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體驗到自身潛能被發(fā)揮的喜悅,更體驗到被老師肯定帶來的驕傲,從而盡情發(fā)揮創(chuàng)新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作為基礎教育課程的一種,其總體功能要從單純的注重知識的傳授向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轉變,新課程改革不僅體現(xiàn)了教學內(nèi)容的現(xiàn)代化,而且注重學生的經(jīng)驗與學習興趣,強調(diào)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xiàn)、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的建構性學習。在歷史課堂上注重史料的運用,能夠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fā)學習歷史興趣的同時,還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以上是筆者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不妥之處還望同行不吝賜教!
(懷遠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