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入貫徹新課程理念,緊扣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提高教學針對性,緊扣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彰顯學生主體性,緊扣專題活動環(huán)節(jié)提升課堂生動性,緊扣當堂反饋環(huán)節(jié)信息反饋及時性,通過教學模式優(yōu)化提升教學成效。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模式;優(yōu)化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改革與創(chuàng)新成為主旋律,初中語文教師更應當強化教學研究,抓住教學改革的核心與重點,才能夠促進教學活動深入進行,其中對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尤為重要。
一、緊扣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切實提高教學針對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初中生還沒有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學習全部依賴于課堂的45分鐘,對教學內容不夠熟悉,一些基礎性知識本來能夠在課前解決的,結果也放在了課堂之中,導致課堂教學時間使用效率不高。針對這樣的狀況,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以此為切入點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在每一課的教學之前,筆者都對學生提出明確的預習要求,確保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活動能夠解決基礎性內容。如作者、寫作背景、生字詞以及熟悉課文主要內容等,讓學生的預習活動具有明確的方向,還要求學生擬定具體的預習提綱,有計劃地開展預習活動。其次要求學生按照“讀、查、思、做”四步預習法進行科學預習,認真、反復閱讀課文,熟悉課文主要內容,通過查閱工具書以及網(wǎng)絡等方式了解教材相關信息,對照預習提綱進行深入的思考,并動手做一做課后習題,按照這樣的步驟進行預習活動,實現(xiàn)“解決基礎知識、熟悉教材內容”的目標。最后,筆者還要求學生將自己在預習活動中無法解決的內容整理出來,作為課堂上進行質疑的內容,能夠較好地提高課堂學習針對性。
二、緊扣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有效彰顯學生主體性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對學生直接講解知識點,在這種模式中,教師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主角,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配角,與新課程改革中“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原則要求不符。要想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進與優(yōu)化。筆者在教學中開展了以小組合作探究模式為主要形式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首先,筆者在教學中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每一個小組都安排一名具有較強組織能力的學生作為負責人,帶領小組成員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每一個小組里面都編排有優(yōu)秀生、中等生以及學困生,保證各個小組之間的學習能力均衡,也有利于學困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受益。其次,筆者在教學中借助于探究題綱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將教學要點設計為探究題形式,要求學生在小組里面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如教學《看云識天氣》時,筆者向學生出示了一組探究題:“①課文依次介紹了哪些云?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并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②任選一種云,在小組之內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③課文在語言表達方面有什么特色?④你學習了本文之后有什么樣的感受?”在向學生出示了這一組探究題之后,筆者要求學生在小組中思考與交流,尋找答案。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筆者還要求學生分小組匯報學習情況,小組學生可以進行補充與完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一步整合學生的智慧資源,提高學習質量。如果學生在觀點上出現(xiàn)了不一致的現(xiàn)象,筆者不是簡單地充當裁判員角色,而是引導學生進行辨析,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體現(xiàn)學生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成效。
三、緊扣專題活動環(huán)節(jié),注重提升課堂生動性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形式豐富教學活動,其中專題活動是重要的形式。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需要,開展匯報交流、演講辯論、展覽展示等多種形式的專題活動,為初中語文課堂增加生機與活力。例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文的時候,筆者專門下載了介紹濟南冬天景色的視頻短片,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學生被美麗的景色吸引住了。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講述自己在觀看濟南冬景之后的感受,學生暢所欲言,表達了對濟南冬景的喜愛之情,有效深化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這樣的專題活動,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讓教學更加生動,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成效。再比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筆者在課堂上組織了一次“我眼中的父親”情感交流活動,許多學生講述了自己父親的感人事例,有外出打工供自己上學的,有省吃儉用關心自己的,有的學生在講述父親的時候眼中噙滿了淚水,大家都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筆者趁勢引導,對學生進行“父愛如山”的教育,并開展了讀后感訓練,不僅深化了教學成效,開展了一次成功的習作訓練,而且還升華了學生的情感。
四、緊扣當堂反饋環(huán)節(jié),確保信息反饋及時性
教學反饋信息是教師對教學成效進行評價以及調整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jù)。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通過課后練習反饋的方式搜集教學反饋信息,但是這種反饋方式存在著信息不及時,以及準確性有待考證等方面的不足。較為可靠的方式是對學生進行當堂檢測,獲取學生在本節(jié)課學習中的第一手反饋信息,為教師的教學活動調整提供準確依據(jù)。筆者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每一節(jié)課都進行及時檢測反饋,教學中留有5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檢測,檢測內容為本節(jié)課教學重點,以簡練的幾道測試題形式了解學生的真實掌握情況。在學生完成測試練習之后,筆者在課后第一時間進行批改,搜集其中有價值的信息,一方面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另一方面也在下一節(jié)課教學中進行有效回顧與彌補,確保教學目標不折不扣地完成。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緊扣教學模式改革這一切入點,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成效,變“無效”課堂為“有效”課堂,變“有效”課堂為“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郭愛民.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
2008(8).
[2]周岡.創(chuàng)新初中語文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0(5).
[3]劉靜.淺談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學[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
2011(12).
(徐州市賈汪區(qū)紫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