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孤貧,以軍功而達顯貴,官至八州都督,封長沙郡公。陶侃亡故后,衰敗相繼,家境急劇淪落。其祖父陶茂做了太守,陶淵明說他為官“直云二臺”,以耿直方正聞名,必定在官場上混不圓轉(zhuǎn)。其父陶逸做過安城太守,陶淵明贊其為官不喜,去官不怒,似可以看出陶逸更是不得志。不喜不怒與其說是天然心性,不如說是自我安慰、自我支撐的一種姿態(tài)。加之陶逸早逝,到陶淵明一代,敗落困窘可知。而征西大將軍、官至長史的外祖父孟嘉,溫雅平和,飄逸瀟灑,對陶淵明影響較大。
東晉講究門庭家世,吹噓自己氏族傳統(tǒng)的高貴是制造輿論抬高身價的妙法,甚至可以因此而博取功名,夸宗耀祖成為當時的風尚。陶淵明也未能免俗,在《命子》中,他將家譜續(xù)唐堯、虞舜,把西周司徒陶叔、漢右司馬陶舍、丞相陶青都納入本門。雖然這只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慰,但對于促人上進、不甘沉淪無疑是有利的。“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在中國可謂根深蒂固,歷代文人的理想都要通過仕途來實現(xiàn),陶淵明也不例外。南朝劉宋時著名文學家沈約在《宋書·隱逸傳》中說,陶潛年輕時,有高遠的志趣。二十九歲時,他帶著滿腔熱血,“為州祭酒”,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猛志逸四海”、“撫劍獨行游”,不僅要振興門庭,還要“大濟蒼生”。
然而,陶淵明面對的現(xiàn)實是殘酷的。他生活的那段時期正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大分裂大混亂的時期,整個中國社會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戰(zhàn)爭頻繁,禍亂不已。東晉統(tǒng)治者不能勵精圖治,只是沉湎于江南水鄉(xiāng)的安樂之中。大批重權(quán)在握的將領(lǐng)多以維護個人實力為能事,致使少數(shù)愛國志士的北伐復(fù)土運動半途而廢。公元399年,爆發(fā)了歷時13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區(qū)的孫恩盧循大起義,江州潯陽成了義軍和官軍必爭之地。戰(zhàn)火給陶淵明的家鄉(xiāng)帶來巨大災(zāi)難,人們連生存都存在問題,何談?wù)蛊洳胖??東晉時期,在選官制度上沿用曹魏時的“九品中正制”,名義上是將人才按才能、德行分為九級,按級授官,實際上只看士人出身門第,以維護士族門閥的特權(quán)地位。腐朽落后的官僚制度堵塞了一切才華之士的進取機會,使他們的政治抱負毫無實現(xiàn)的可能。
陶淵明個性剛直、坦率、不合群、不適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上,他就像個小學徒,到處磕磕碰碰,他實在受不了這個委屈和折磨,也沒有這種耐心。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產(chǎn)生了巨大的矛盾,他一心處兩端,游移于進退仕隱之間,陷入兩難境地,“大濟蒼生”的理想也以失敗告終。既然進不能“兼濟天下”,那么就退而“獨善其身”。405年,做了八十多天彭澤縣令的陶淵明,還是聽從心靈的召喚,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田園。
陶淵明舍棄了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官位,舍棄了穩(wěn)定、可靠、優(yōu)厚的生活待遇,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膽量。有舍才有得,陶淵明乍回田園后,他得到什么樣的樂趣呢?有家庭稚子繞膝的愉悅,有鄰居對酒閑聊的融洽,有田園耕作辛勞后休息的閑適,有縱酒豪飲后的迷醉,也有空閑時嘯傲東皋的舒暢,琴書自陶時的歡娛,下臥北窗、涼風暫至時的滿足,南山東籬采菊時的悠然。歸隱后的陶淵明過著閑云野鶴般優(yōu)哉游哉的生活。他想到,人寄身于天地之間尚能有多長時間,為什么不隨心順意任其自然地生或死呢?急急忙忙地追求什么呢?富貴不是我的愿望,長生不老的仙境又是不可期盼的,不如盡情地享受田園之樂,順應(yīng)生命自然的變化,樂天知命?!八廊ズ嗡?,托體同山阿”,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誰說這不是一種令人神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陶淵明在“憤世”和“玩世”之間尋找到了第三條道路:避世。通過陶淵明的生花妙筆,這種避世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洋溢著種種在官場上永遠也尋找不到的獨有的快樂,且這種快樂不需要孜孜以求便能得到,因為它就存在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人生的價值就在于體驗、享受這種平凡的自食其力的安寧和幸福的生活,這是一種淡泊無為、超越功利的人生態(tài)度,在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中,獲得安寧與幸福,這樣的人生坦然、自信、瀟灑。
陶淵明的歸隱,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正的歸隱,并非權(quán)宜之計,同歷史上那些以退隱為手段、沽名釣譽、走終南捷徑的人不可同日而語。陶淵明只求保全質(zhì)樸自然的本我、自我,他不想再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而要做一株盛開在空谷中的幽蘭。陶淵明離開了漆黑一片的官場,在心中點燃了一盞明燈,一盞照徹了后世無數(shù)文人墨客心扉的明燈。陶淵明找到了他要走的路,找到了自己心靈上的棲息地,從此可以“愿無違”了,可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了,于是在“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之際,悠悠然地詠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千古名言。
但是,畢竟桃花源是夢境,是虛無縹緲的,現(xiàn)實的生活是實實在在的,一點都浪漫不起來。為了躬耕這一選擇,陶淵明付出了他所能付出的最高的代價:“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他十分勤勞與辛苦,可是實際生活狀況如何呢?“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鳥遷”。“躬耕未曾替,寒餒常糟糠”??梢哉f陶淵明生活在最底層,幾乎是掙扎在死亡線上?!梆噥眚?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讀到這些詩句,我們都會感到心酸,我們民族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的陶淵明竟然因為貧困幾乎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陶淵明是在如此艱難的人生境遇下寫出讓后人無比景仰的詩篇的,在他身上,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窮且不墜青云之志”和“詩窮而后工”這兩句話的含義。
梁啟超先生在《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一文中寫道:“他實在窮得可憐,所以也曾轉(zhuǎn)念頭想做官混飯吃,但這種勾當,和他那‘不屑不潔’的脾氣,到底不能相容。他精神上很經(jīng)過一番交戰(zhàn),結(jié)果覺得做官混飯吃的苦痛,比挨餓的苦痛還要厲害,他才決然棄彼取此。”陶淵明的退隱生活雖有苦痛,但精神上是快樂的,這種樂是苦中之樂,是含淚的微笑。能從貧窮、困苦的生活中找到快樂和詩意,這是陶淵明的過人之處,也是他的迷人之處,是千百年以來陶淵明為后人無限崇敬的根本原因。
細讀陶淵明,我們能感受到一個偉大而崇高的靈魂。他從生活的種種黑暗、痛苦、矛盾中掙扎與解脫出來并提煉出其中的詩意,給后世留下難以磨滅和超越的動人詩篇,并給后世失意的文人樹立了一座通往自食其力、自得其樂、自我超越道路的路標。
這就是陶淵明,在舍得中進退沉浮的陶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