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應確立以學生為中心這一理念早已為我們所熟知。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要想使學生能動的、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學習活動,離不開教師的積極引導,而課堂提問是教師最常用的引導手段。我認為提問如能做到激發(fā)興趣、因勢利導、引導求異、鼓勵想象,就能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激發(fā)興趣
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運用直觀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很好。因為兒童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性與具體性相結合,對事物的認識從感知開始。如在運用直觀教學手段的同時,精心設計提問,則能開啟學生的思維。
1. 問題選在點子上,問在關鍵處
教師鉆研教材時就應把握中心,找準課文關鍵處設計問題,這樣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深刻領會課文內容。如教學《放小鳥》一課,導入新課時,我先出示小鳥的圖片,板書“關”,接著出示小作者放小鳥的圖片,板書“放”,然后提問:“小作者為什么先把小鳥關起來養(yǎng),后來又把它放了呢?想知道答案嗎?”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被調動起來,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tài),開始自己讀書、討論、找答案。
2. 注重提問的多元性
提問如果程式化,就會使教學顯得單調枯燥、平淡乏味,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學得被動,學得累。因此,應注重靈活多樣、多角度、多思路設計問題。如《做什么事最快樂》這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只小青蛙想弄清做什么事最快樂,便去問啄木鳥、水牛、蜜蜂、媽媽,第2、3、4自然段結構相同。第5自然段運用假設法進行提問:“假如你是小青蛙,以后會怎么做?”第6自然段聯(lián)系實際進行提問:“談談自己可以為別人做哪些能做的事?”靈活多樣的問題,既使課堂氣氛非?;钴S,學生自始至終學習興趣不減,又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多元性、創(chuàng)造性。
二、因勢利導
古人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本褪钦f不到苦思苦想而想不通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而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提問要選準時機,啟于憤悱之際,問在矛盾之時。只有問得恰當,方能因勢利導,喚起學生積極思維。例如教學《春筍》一課,理解“冒”的含義:
師:春筍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這個“冒”還可以換成什么詞?
生:可以換成“鉆”。
生:可以換成“長”。
師:小朋友,先把“冒”換成“鉆”讀一讀,再把“冒”換成“長”讀一讀,看看究竟用哪個詞好。
(自由讀,指名讀)
生:用“鉆”好。
生:用“長”好。
(學生的回答并不符合我的意圖,我當時懵了,怎么辦?索性放手,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討論,我相機引導)
師:意見不一致,現在請你們說說自己的理由。
生:用“鉆”好,因為“冒”出來就是“鉆”出來。
生:用“鉆”好,因為竹筍是尖的。
師:對!這里的“冒”可以換成“鉆”,你們真聰明!現在,聽老師讀一讀:
“它們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p>
“它們沖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鉆出來?!?/p>
“冒”和“鉆”用哪一個更能表現春筍的可愛呢?
生:用“冒”好,好像一個調皮的小娃娃把頭冒出來。
師:真愛動腦筋,說得真棒!再讀一讀書上的句子,看看春筍是不是很可愛?
至此,水到渠成,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全理解了“冒”的含義:向外透,往上升,用在這里,準確地表現了春筍破土而出的動態(tài)。
三、引導求異
在語文教學中啟發(fā)學生求異既是學生主體意識的體現,又是學生創(chuàng)新的開始。如果在教學中能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就能打破思維定式的束縛,拓展新的思維空間。
記得在教學“干”時,我讓學生開動腦筋,想出好辦法記住字形。學生想出了“十字加一橫”“二字加一堅”“于字去掉鉤”等幾種辦法來記。我又問:“還有不同的方法嗎?”有個學生說:“‘士’字倒過來,垂露豎變成懸針豎就行了?!弊詈筮@個學生的回答與眾不同,體現了逆向思維,令人稱贊。不只是識字教學,語文教學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都應該“處心積慮”設計提問,引導學生求異思維。
四、鼓勵想象
語文是一門想象空間非常大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各種契機,適時提問,鼓勵學生想象,把想象力的培養(yǎng)作為創(chuàng)新的途徑體現在語文教學過程中。
1. 充分利用教材、圖片、實物等豐富學生的感性世界,積累想象素材
如學習《小小的船》一課時,向學生展示一幅夜空的圖片:深藍的天空,閃爍的繁星,彎彎的月牙,可愛的小姑娘。提問:“如果此刻你飛上夜空,會看到些什么?”讓他們從有限的畫面中領略無限的星空世界,使想象力得到發(fā)展。
2. 利用教材自身的創(chuàng)造思維因素,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如《狐貍和烏鴉》這則寓言故事學完,可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創(chuàng)新教育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必然。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已成為我們現在及今后一段時間要著力研究的問題。我想,多鉆研教學藝術,尤其是提問的藝術,尊重學生本來具有的創(chuàng)造潛能,并加以適當引導,以培養(yǎng)學生善于創(chuàng)新的個性,是我們現在可行的做法。
(南京樹人國際學校宿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