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們提倡語文課上要關(guān)注語言,著力語言,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讓詞語在漢語里“出生入死”?,F(xiàn)實中,詞語教學面臨面“想說愛你不容易”和“濤聲依舊”的尷尬局面。面對當前詞語教學的誤區(qū),筆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提供三種可行有效的方法。
關(guān)鍵詞:詞語;能力;寬度;亮度;溫度
20世紀80年代就有人提出讓學生在課文中走個來回,即“首先要透過語言文字,讀懂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然后以此為起點,再回過來研究文本是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思想內(nèi)容”。光“從內(nèi)容上尋求”不是完整的語文課,必須“著眼于語言文字方面”。葉圣陶先生說過:“一字一語都不要輕易放過,務(wù)必發(fā)現(xiàn)它的特性,唯有這樣的閱讀,才能夠挖掘文章的蘊蓄,沒有一點含糊,也唯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養(yǎng)成用字造句的好習慣,下筆不致有失誤?!笨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講求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研詞磨句是多么重要。但是縱觀當下的語文課堂,詞語教學出現(xiàn)了以下幾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想說愛你不容易”
通過對學校語文教師的調(diào)查,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平時在解詞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只是簡單地以提問形式教學,如某某詞是什么意思?或有誰可以理解這個詞?這種單一化、機械化的詞語教學模式,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最大成因在于教師在預設(shè)時,沒有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點難,沒有確立哪些詞語是需要重點做訓練。再加上教師本身對詞語的解釋處在朦朦朧朧的水平,而對有些詞語的理解又是處在“知其然”但說不出“所以然”的狀態(tài),在閱讀教學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詞語教學卻成了很多教師的“軟肋”,造成很多教師知道詞語教學的重要性,但有“想說愛你卻不容易”的無奈。
誤區(qū)二:“濤聲依舊”
在《課程標準》階段目標中,低中高每一階段都有明確的有關(guān)“詞語教學”的目標:“結(jié)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保ㄒ欢昙墸澳苈?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guān)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保ㄈ哪昙墸澳芙柚~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薄奥?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guān)詞句的內(nèi)涵,體會其表達效果?!保ㄎ辶昙墸┛梢?,詞語教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大部分教師知道詞語教學的重要,明白要重視,但在平時的教學中,詞語教學“濤聲依舊”,僅僅為了“掃清閱讀障礙”,或把課文中學生陌生的、或重要的詞語列出來,進行解釋,解釋的內(nèi)容依舊是圍繞音、形、義三方面。
面對以上的問題,作為一線的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如何讓詞語在漢語里“出生入死”,對語言該怎么樣品才能提高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呢?筆者從以下幾點來講講自己的體會。
一、字斟句酌,拓寬詞語的寬度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非常重視讓孩子們通過概括、想象等方法拓寬詞語的寬度。
1. 聚焦一詞
面對一個文本,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詞都抓,這樣勢必會降低課堂的效率。我們常說長文短教,同時,教師也可以把長長的一段話縮小到一個詞,這就是概括能力的訓練。從心理學角度看,概括是指人們感知事物獲得相關(guān)信息,通過分析、抽象、綜合,將其本質(zhì)、非本質(zhì)屬性歸結(jié)為概念的邏輯思維過程。從教學實踐角度看,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過程就是概括過程。沒有概括,學生就難以形成概念以及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自然對知識的運用就不能開闔自如??梢?,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文本中的許多語段都有一個中心詞,這個中心詞也是對這段話的最好詮釋,教師要善于讓學生去聚焦一詞去探究文本。如《草船借箭》是一篇經(jīng)典的老課文,大部分教師教學這篇課文都會聚焦一個詞——“神機妙算”。然而筆者教這篇課文時,抓住了一個經(jīng)典的神態(tài)動作——“笑”,探究諸葛亮在什么情況下笑?在這么危險情況下,諸葛亮為什么笑得出來?此時他仿佛在笑誰?你覺得這是一種怎么樣的笑?通過聚焦一個“笑”字,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探究,從而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2. 想象品味
就是抓住教材中幾經(jīng)作者反復錘煉的關(guān)鍵詞語,挖掘其深刻含義,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馳騁想象,拓展延伸,在把握這些詞語準確概念的同時,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有時也可以把文本中值得回味、值得咀嚼的詞放大到學生可以觸及、可以感觀的領(lǐng)域,這樣的教學才會深入學生的精神生活中去,才會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如著名特級教師王菘舟執(zhí)教的《一夜的工作》中,王老師抓住“宮殿式”這個詞語進行放大,啟發(fā)學生“想到了什么?”讓學生們猜測宮殿以前的主人是誰、里面可能有什么,為學生進行比較積累感性材料?!爱斶@宮殿成為總理辦公的地方時,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覺?”啟發(fā)學生通過想象宮殿以往的金碧輝煌和現(xiàn)今的陳設(shè)簡單對比,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總理的簡樸。
只有如此反復地將文本中語言讓學生在文本中充分咀嚼、回味、消化,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才會不斷提高。
二、咬文嚼字,感受詞語的亮度
在文本當中,有很多詞句用得準確生動,包含著思想感情,是作者經(jīng)過反復推敲之后寫下來的。在教學中,如果沒有抓住這些詞句進行咬文嚼字,那么,學生對于作者是怎樣表達這些思想內(nèi)容的就會缺乏比較具體的、全面的了解。而培養(yǎng)和提高這方面的分析能力,這應(yīng)是教學的重點所在。在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時,運用比較法,能使學生對詞語、句子的理解更深一層。這樣,才能真正落實詞句教學的目標。長期堅持訓練,能培養(yǎng)學生品詞品句的能力,能使我們的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指出:“閱讀方法不僅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規(guī)則,最要緊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p>
比較概括起來說,“比較”有兩層意思:一是“比”,即要將兩種事物或材料放在一起;二是“較”,它有“相競”“比照”之意。通過比較,求同存異,鑒別選擇。平時我們常用換詞比較、換句比較和增刪比較等。如特級教師竇桂梅執(zhí)教的《游園不值》中就使用換詞比較。竇老師讓學生把這句詩同陸游的詩“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進行比較,通過“遮”和“關(guān)”的比較品味,學生品出了紅杏旺盛的生命力,品出了紅杏不僅美麗,還有魅力,也品出“關(guān)”和“出”的關(guān)系。然后竇老師還讓學生進行“一”和“三”“十”“百”的比較,通過討論、比較,學生品出了紅杏的神秘,品出無限的想象,也品出了“一”而“滿”的境界。
相信長此以往的比較揣摩,咬文嚼字,學生必將語感敏銳,用詞精確,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研詞磨句,觸摸詞語的溫度
課文中,常常有一些詞句,很有推敲、品味的價值。有些語言文字也是有溫度的,只有細細地、慢慢地品,只有靜心、潛心地品,才能觸摸詞語的溫度,感受語言的力量,語文的魅力。如筆者上《再見了,親人》第一段時,抓住了“雪中送炭”這個詞進行教學:
師:請同學們注意這個詞:雪中送炭,看字面,你知道它原來指什么?
生:下雪天送來了炭。
師:下雪天你感覺?
生:很冷,都發(fā)抖了。
師:此時,有人給你送來了取暖用的炭,你感覺?
生:很及時,很溫暖。
師:是的,所以這個詞比喻?
生:比喻別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幫助。
師:那這個詞在這個文中的意思是?
生:戰(zhàn)士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拼了三天三夜。
師:此時戰(zhàn)士們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吃的東西。
師:對,哪怕一點兒食物對戰(zhàn)士們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你讀懂了“雪中”的意思,那“送炭”呢?
生:是您帶著全村的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
師:她們是輕而易舉地送來的嗎?哪里看出來?
生:冒著炮火,穿過硝煙,看得出當時的情況很危險。
師:說明她們是?
生:冒著生命危險送打糕給戰(zhàn)士們吃的。
師:是的,透過“雪中送炭”這個詞你感受到什么?
生:大娘與志愿軍有很深的友誼。
師:課文中說是比——
生: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
師:這么深的情誼,該怎么讀呢?
(學生練習朗讀,展示)
師:在平時,你有過“雪中送炭”的經(jīng)歷嗎?
生:有一次考試,我的橡皮擦一時找不到了,我非常著急,這時同桌借了我橡皮,真是“雪中送炭”呀!
圍繞“雪中送炭”這個詞,讓學生先理解它的字面意思,比喻意義,然后聯(lián)系文本句子來理解這個詞的內(nèi)涵,透過這個詞感受到大娘與志愿軍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深厚友誼,在此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朗讀體會,把品讀、體悟到的用朗讀來表達,最后再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談對這個詞的理解。如此細細地品,靜心、潛心地品,能讓學生切身觸摸到詞語的溫度。
當然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講求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研詞磨句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可以根據(jù)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nèi)容,選擇最佳的方法,來促使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鄭州:河南
教育出版社,1989.
[2]江洪春.小學閱讀教學設(shè)計方略[M].濟
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樂清市虹橋鎮(zhèn)第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