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私人刑事調查作為古老的自我保護與私力救濟的重要手段,其實現(xiàn)法制化在現(xiàn)代社會具備著濃厚的美學基礎。首先,它體現(xiàn)了刑事訴訟活動對“真”的追求;其次,它展示了刑事訴訟活動對“善”的向往;最后,它還彰顯了刑事訴訟活動對“美”的追求。
[關鍵詞]私人刑事調查;法制化;美學;追求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2)03-0081-04
私人刑事調查系普通私個體(如私家偵探、被害人、被追訴人等)為查明刑事案件真實情況和犯罪嫌疑人進行的各類追查、搜集、取證等客觀性考察活動之總稱。作為自我保護與私力救濟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從古至今它一直存在。而法制化,則多指憑借法律制度的確認、規(guī)范、調整和保護(納入法制軌道)令國家與社會基本關系、主要活動能夠按合理高效的現(xiàn)代原則運行并不斷朝著法治國家邁進[1]。對現(xiàn)代國家來說,毋庸置疑法制化乃是其運作的第一關鍵要義。
所謂美學基礎,即某些事物、行為或活動在美學層面的理論依據(jù)。盡管美學理論主要是文學實踐的總結與指導[2]4,但隨著法美學和后現(xiàn)代主義“法律與文學運動”①的日漸興起,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普遍關注到法律中的美學問題②?!霸娙撕托≌f家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視角或術語供我們試用”[3],較之過分苛求法制化理性特征而有意無意忽視法潛意識(如人文關懷或人性理念等)和超理性(如藝術化的浪漫或唯美狀態(tài)等)因素的近現(xiàn)代法學研究,這種美學分析進路更能從本源角度來探索法律,確保法學研究范式的科學性。
立足于美學視域,刑事訴訟活動當屬一類法律審美對象,在其理念、文化與價值的漫長演進歷程中擁有著獨特的美學追求或者向往。那么,倘若對私人刑事調查法制化能夠體現(xiàn)出刑事訴訟活動的美學追求,也就意味私人刑事調查法制化在美學范疇獲得了巨大支持,具備美學理論基礎。
一、私人刑事調查法制化體現(xiàn)了刑事訴訟活動對“真”的追求
所謂“真”,盡管字面本身包含著本原、真理及真實等多種含義[4],但放置于美學語境下,“真”便更多指“假”之對立面,即真實,與客觀事實和科學規(guī)律相符。依此類推,刑事訴訟活動的“真”即強調整個刑事訴訟活動都應當遵循客觀科學規(guī)律,理解社會現(xiàn)實并同其密切保持一致性。筆者認為,推行私人刑事調查法制化毫無疑問便體現(xiàn)了刑事訴訟活動對“真”的追求。囿于人自身認識能力的局限性,站在最宏觀哲學范疇,人類永遠無法獲知絕對客觀真實而僅能無限最大化向其逼近,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無法準確了解、把握客觀世界。就一般層面的遵循客觀科學規(guī)律、理解社會現(xiàn)實并與其緊密保持一致性來說,通過各種主客觀努力(如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不斷提高客觀設備的技術水準等等)、認識符合當前實踐需要的相對真實或相對真理則是完全可行的。不過,這種遵循客觀科學規(guī)律、認識相對真實或相對真理的過程亦非一帆風順,受林林總總主客觀因素桎梏,如何盡量求真并減少失真度便成了實踐活動亟待解決的問題。“實際上能夠左右我們所感知的事實的并不僅僅是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還包括人的情感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響?!保?]
刑事訴訟活動追求“真”亦同此理。眾所周知,刑事訴訟主要目的乃懲治、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權、維護刑事訴訟程序的公正性與人道性[6],但此等目的的實現(xiàn)需建立在牢牢遵照刑事訴訟客觀科學規(guī)律,理解相關現(xiàn)實并同它緊密保持高度一致基礎上。那這種規(guī)律的遵照、認識相對真實又該如何竭力求真并減少失真度呢?在法制化框架內大力開展私人刑事調查活動很明顯是一可行之路。一方面,借助國家法律對普通私個體自發(fā)進行刑事案件調查取證予以充分支持肯定,能夠積極鼓勵私家偵探、律師、被害人、被追訴人等私人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用“私人智慧”多渠道查明刑事案件真相和犯罪嫌疑人。在這樣一種廣泛發(fā)動群眾,普通私個體和國家公權力主體(偵查機關)共同與犯罪行為作斗爭的環(huán)境下,我們獲得的相對真實往往較單一性質偵查活動獲取的相對真實更加全面可靠,也更接近于絕對客觀真實。另一方面,通過立法、司法、守法及其他配套措施的法制化框架約束,能令私人刑事調查活動的正常運作程序、實施模式得到明確。倘若普通私個體如私家偵探等濫用刑事調查權在相應調查取證活動中偽造或毀滅有關證據(jù),則其非但不具備法律效力反要承擔不利于己的相關責任①。如此一來,在竭力求真的同時便能一定程度克服刑事調查活動本身的某些負面失真因素,從反方向保證刑事訴訟求“真”的實現(xiàn)。
二、私人刑事調查法制化展示了刑事訴訟活動對“善”的向往
顧名思義,“善”即一種事物道德價值層次合目的性[7],它同非目的性、無正價值的“惡”對立。所謂“義利邪正善惡真妄諸端”,某類“善”大量存在便意味著對應“惡”的迅速消退,反之亦然。但這種合目的性并非簡單泛指客觀世界必須絕對滿足人們的一切需要,而更多體現(xiàn)著人類同大千世界的二元互動價值關系。因為若僅著眼人單方面無休止的索求,則勢必背離客觀社會自身正??茖W發(fā)展規(guī)律,不能滿足人類長遠需要,淪為另一種變相之“惡”。故“善”通常指代的合目的性多為客觀世界與人類普遍、正當?shù)暮侠硇枨笙喾?。正如德國哲人塞爾薩斯所言,“法律乃是善與衡平的藝術”[8],刑事訴訟活動無疑當屬法律的具體運用,那么刑事訴訟活動自然應竭力向往“善”消弭“惡”,確保刑事訴訟相關客觀世界與各方主體普遍、正當之合理需求完全吻合。
面對這樣一種刑事訴訟活動趨“善”消“惡”的態(tài)勢,私人刑事調查法制化更深入展現(xiàn)了其對“善”的憧憬。因為一方面普通私個體進行刑事調查取證本身便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普遍化正當需求。畢竟將一切秩序維持僅寄托在國家暴力機器身上是不現(xiàn)實的,除國家外,私個體力量也很關鍵。故對被害人和被追訴人來說,前者希望能參與調查取證輔佐偵查機關盡快查明刑事案件真相,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后者希冀除追訴機關外憑借自發(fā)調查搜集更多有利證據(jù),擺脫惡劣局面,令真相徹底大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普通社會草根大眾而言,他們大多數(shù)希望獲得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知情權,能夠了解刑事訴訟活動的具體運作,監(jiān)督相關國家公權力并積極同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斗爭①。倘若我們借口于法無據(jù),僅能由國家偵查機關行使偵查權,就難免令人們的普遍化合理正當要求遭到扼殺,進而使刑事訴訟活動追求“善”不成,反倒退化為宰殺、壓抑民眾正當需求的負面道德價值—“惡”。
另一方面,一味將私個體刑事調查行為看做人們普遍正當需求聽之任之而不加任何規(guī)范,則又會誘使各類相關調查活動毫無顧忌,進而背離社會正常規(guī)律。以最常見的私家偵探刑事調查為例,由于我國缺乏相關法律法規(guī)明確約束,其使用竊聽、竊照、跟蹤、定位等專業(yè)設備,實施監(jiān)視、圍堵、威脅等軟暴力或者暴力違法犯罪活動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9],嚴重侵害國家、社會和其他公民合法權益。由此,私人刑事調查法制化對實現(xiàn)刑事訴訟活動向往“善”的價值可見一斑。
三、私人刑事調查法制化彰顯了刑事訴訟活動對“美”的追求
眾所周知,就“美”本身來說,它和法學中的“正義”概念一樣,從古至今便存在諸多爭論。無論公元前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即和諧”[2]32,抑或法國百科全書派領袖狄德羅(D.Diderot)的“美在于關系(客觀事物)”[10]207-216,黑格爾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10]410,還是國內朱光潛先生提出的“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而在物與心的關系上面,是心借物象來表現(xiàn)情趣”等等觀點[11],都有著自己相對合理的一面,但瑕疵亦存,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即“美”乃“真”和“善”的最高層次。如果把真善美看做一金字塔結構的話,“真”在最底端,“善”居中間,“美”則樹立于最頂端。因為只有建立在非虛假的真實基礎上才會出現(xiàn)滿足人類普遍正當合理需求之良善,進而以“真”和“善”為基礎令人們頷首會心地產生愉悅美感。那么刑事訴訟活動的“美”即刑事訴訟整個過程在滿足、迎合人類普遍化正當合理需求時從本質到形式呈現(xiàn)出的一種真實形象與優(yōu)雅美感。
私人刑事調查實現(xiàn)法制化對彰顯刑事訴訟活動之“美”有著不言而喻的作用。其一,就刑事訴訟活動內在美來說,所謂其內在美,即刑事訴訟活動價值之美。自由與秩序、公正和效率乃訴訟價值體系內最重要的兩對價值[12],刑事訴訟活動內在之美自然也就體現(xiàn)于它們身上。自由暗示著民眾有合理選擇的自主性,秩序則意味著需維系現(xiàn)行社會運作模式的有序穩(wěn)定性。普通私個體如私家偵探等開展刑事調查取證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民眾自主權利選擇,但它難免傷及社會現(xiàn)有秩序。通過法制化框架的約束,便可以妥當尋覓到自由和秩序的平衡點,既促進普通民眾自由權利的行使,又防止社會秩序遭到過分損害;公正強調的是刑事訴訟結果與過程兩個層面應體現(xiàn)出合理性,效率則要求盡可能少耗費資源以解決更多刑事案件。普通私個體如私家偵探等開展刑事調查取證得不到國家法律事先充分規(guī)劃,同樣難免侵蝕刑事訴訟的公正和效率價值。一方面,在沒有法律約束下,基于人趨利避害本能和“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韓非子·六反》)的心態(tài),私人難免為謀取訴訟優(yōu)勢而干擾國家相關公權力機關活動,甚至偽造、毀滅證據(jù),這勢必嚴重侵害到刑事訴訟的公正價值。另一方面,當缺乏國家法制明確規(guī)劃時,普通私個體不計后果倉促土法上馬也容易喪失效率。畢竟私權利的孱弱性使其在盲目遍地開花情形下既易消耗大量成本又難以取得相應效果。故而,當私人刑事調查完成法制化后就能更彰顯刑事訴訟活動內在價值,令人們真切感受到其內在美所帶來的愉悅愜意。
其二,就刑事訴訟活動外在美來說,所謂其外在美,即刑事訴訟活動表現(xiàn)形式之美。倘若我們將整個刑事訴訟活動視作一項氣勢磅礴的宏大儀式,那它就是以去除藻飾的事件本真敘述與抗辯為支援,將糾紛各方置于明亮的鎂光燈下,探測當事人幽微的內心世界,把人們從劍拔弩張、危機四伏的困境中挽救出來,使歷史的缺席化作了生存的在場……借助此類感性張揚的方式,只要親身經歷過或憑借可視媒體接觸到了訴訟之“儀式演出”過程,無論學貫中西的精英群落,還是目不識丁的草根階層,無論血氣方剛、初出茅廬的黃口小兒,還是白發(fā)蒼蒼、飽經風霜的耄耋老宿,都會被其莊嚴肅穆之外在美裹挾進去,其潛藏于心的對法律的崇拜與敬畏也必會如火山爆發(fā)噴薄而出,從而最終形成視覺和聽覺的饕餮狂歡[13]。不過,這種刑事訴訟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之美目前也存有瑕疵。那就是對中國等大多數(shù)大陸法系國家而言,公力運作有余,而私人參與不足①。如此一來便很容易失去法律規(guī)則公、私結構二元對稱性,缺乏均衡狀態(tài)下的黃金分割、均勻之美。私人刑事調查實現(xiàn)法制化建構則可以一定程度填補此等形式美缺憾。因為通過國家法律的明確規(guī)劃設置,使得普通私個體能夠借國家名義公開正式地介入到相應刑事調查取證活動中去,這樣私人參與力量便得以加強。法律規(guī)則公、私結構也逐漸變得勻稱平衡,最終令刑事訴訟外在形式之美體現(xiàn)得愈發(fā)淋漓盡致。
總之,私人刑事調查作為一類古老的自我救濟手段,在信息社會究竟該何去何從,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立足于美學的角度,不難發(fā)現(xiàn)私人刑事調查法制化具有濃郁的美學基礎,它強烈體現(xiàn)著刑事訴訟活動對真善美之追求。我們若能將林林總總的私人刑事調查活動全面納入合法途徑,這無疑可進一步彰顯法律審美需要,促進刑事訴訟真善美之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