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使用社會適應能力量表、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131名軍隊特勤人員進行調查,研究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影響因素和臨床中醫(yī)與心理干預對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的影響效果。研究結果表明,軍隊特勤人員的中醫(yī)體質、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等因素影響其社會適應性。在干預前75.3%的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處于較差水平以下,僅有24.7%的人員在一般水平以上。通過中醫(yī)與心理干預,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達到一般以上水平的提高到近60%,效果十分顯著。
[關鍵詞]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中醫(yī)與心理干預;中醫(yī)體質;人格;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2)02-0054-04
一、引言
社會適應是個體與社會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追求與社會環(huán)境達成和維持和諧平衡關系的過程,也是人們在現代社會中獲得社會生存的基本法則[1]。因此,社會適應性不僅有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其在激烈競爭環(huán)境中的生存和發(fā)展。軍隊特勤人員(包括空勤人員和海勤人員)是在特殊環(huán)境或特殊崗位進行作戰(zhàn)、作業(yè)、訓練等活動的特殊群體,其工作特點主要有:第一,職業(yè)的特殊性。如海勤、空勤等大多從事事關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職業(yè)。第二,環(huán)境的相對隱秘性。由于職業(yè)的特殊性,許多行動都需保密。第三,工作質量的高標準。職業(y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往往要求特勤人員達到“戰(zhàn)時用我,用我必勝;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工作效果。工作中的一點兒失誤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因此要求特勤人員要擁有一擊必勝的技術與本領。第四,工作任務的危險性與繁重性。特勤人員的作業(yè)環(huán)境特殊,并帶有較高的風險,平時的訓練和戰(zhàn)時的行動都會帶來較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高要求的工作標準、過重的工作壓力,使特勤人員生理與心理負荷遠遠超過普通人的水平,出現一系列特殊的職業(yè)疾病,如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的抑郁、自卑等生理和心理問題等。這一切都降低了軍隊特勤人員的社會適應性,具體表現在社交能力、處事能力和人際關系能力等幾個方面。張俊英、張理義等在《軍人適應不良與社會支持、家庭情感表達及相關因素研究》一文中探討了軍人適應不良及其影響因素。Pflanz S也探討了軍人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精神疾病以及情感與生活質量的關系,得出軍人過大的工作壓力是導致其患精神疾病或出現生活及情感問題的一大誘因。特勤人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工作環(huán)境、工作負荷、管理措施和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比普通軍人面臨更多的生理與心理負荷。其社會適應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未來戰(zhàn)爭的結局,是戰(zhàn)斗力最根本的體現。因此,有必要分析其社會適應性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并選擇適當的干預方法進行有效干預[2][3]。
二、研究方法
(一)對象
軍隊特勤人員共131名,年齡20-50歲,工作年限2-20年。
(二)問卷
社會適應量表,包括20個項目;中醫(y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包括67個項目;精神癥狀自評量表(SCL-90),包括90個項目;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量表,包括187個項目。
(三)步驟
為了調查數據的真實性,調查采用不記名方式進行。
1.中醫(yī)與心理干預之前調查
在軍隊特勤人員療養(yǎng)期間,中醫(yī)與心理干預之前對特勤人員采用小團體集體測試和個案調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2.中醫(yī)與心理干預
(1)針灸加光療中醫(yī)與心理干預
通過針灸加光療中醫(yī)與心理干預,緩解軍隊特勤人員抑郁障礙或抑郁情緒,提高社會適應度。治療方法包括:1)針灸。取穴太沖、膻中、三陰交、期門、神門、中脘、魚際、豐隆、內關、足三里,失眠者加印堂、神聰。針刺每次留針30min,中間行針1次,每周5次,10次為1療程,共4個療程。2)光療。針灸治療后應用TDP對患者頭部、頸部、背部進行照射,每次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為1療程,共4個療程。
(2)按摩加運動中醫(yī)與心理干預
按摩加運動中醫(yī)與心理干預可以緩解抑郁障礙。治療方法包括:1)指壓按摩法。取穴天柱、足三里、肩井、太沖、膻中、三陰交、期門、神門、中脘、魚際、豐隆,失眠者加印堂、神聰。根據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的原則進行穴位點壓,加局部按摩治療,每穴點壓10秒,局部按摩10秒,可按次序反復進行。每次治療持續(xù)20分鐘,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為1療程,共4個療程。2)按摩通經法。指壓按摩治療后,運用中醫(yī)按摩任督二脈及十二正經經絡循行部位疏通患者經絡。肌肉豐隆處采用滾法,局限處采用一指禪推法及捏法。治療每次20分鐘,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為1療程,共4個療程。3)有氧運動療法。患者在上述治療后,進行有氧運動鍛煉30分鐘,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為1療程,共4個療程。4)心理支持療法、認知行為療法、音樂療法。每次30分鐘,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為1療程,共4個療程。
(3)音樂療法與中醫(yī)治療結合的心理干預
音樂、醫(yī)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與實踐為一體,是應用性較強的心理療法之一。治療方法包括:1)針灸。取穴太沖、膻中、三陰交、期門、神門、中脘、魚際、豐隆、內關、足三里,失眠者加印堂、神聰。針刺每次留針30min,中間行針1次,每周5次,10次為1療程,共4個療程。2)指壓按摩法。取穴天柱、足三里、肩井、太沖、膻中、三陰交、期門、神門、中脘、魚際、豐隆,失眠者加印堂、神聰。根據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的原則進行穴位點壓,加局部按摩治療,每穴點壓10秒,局部按摩10秒,可按次序反復進行。每次治療持續(xù)20分鐘,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為1療程,共4個療程。3)按摩通經法。指壓按摩治療后,運用中醫(yī)按摩任督二脈及十二正經經絡循行部位疏通患者經絡。肌肉豐隆處采用滾法,局限處采用一指禪推法及捏法。治療每次20分鐘,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為1療程,共4個療程。4)采用北京美洋體感音波系統(tǒng)治療,根據患者焦慮或失眠及不同的亞健康狀態(tài)選擇不同的音樂處方。例如患有焦慮癥狀的患者,選擇治療焦慮的音樂處方;失眠者可選擇治療失眠的音樂處方;亞健康者根據不同癥狀可選擇不同的音樂處方,進行放松訓練,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10次為1療程,共4個療程。
(4)其他活動療法與心理干預
除了以上干預之外,還采用以下三種心理干預:1)咀嚼療法。療養(yǎng)官兵于每一次餐后1小時、2小時分別咀嚼一塊口香糖,每日共6次。2)松弛療法。閉上眼睛,坐或仰臥著。深吸一口氣,隆起雙肩并屏住呼吸幾秒鐘。緩慢徹底地把氣呼出,與此同時,肩和胳膊緩慢放松?;氐秸5暮粑鼱顟B(tài)。做第一次呼氣時,心中默念10;做第二次呼氣時,默念9;做第三次呼氣時,默念8;一直倒數到1。當念完1后,可反復默念1,也可以重新數回到10,或放飛思維任由其想象。持續(xù)3分鐘。緩慢睜開雙眼,重新開始正常的活動。每日3次。3)有氧運動療法。進行有氧運動鍛煉30分鐘,形式多種多樣,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為1療程,共4個療程。
3.中醫(yī)與心理干預后調查
對軍隊特勤人員中醫(yī)與心理干預后,在療養(yǎng)期間或工作期間,采用小團體集體測試和個案調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
三、結果分析
(一)干預前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
干預前75.3%的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處于較差水平以下,僅有24.7%的人員在一般水平以上。從工作年限來看,特勤工作時間較長的人員社會適應性較低。從年齡來看,年齡較大的人員社會適應性較低。
(二)影響社會適應性的因素
1.社會適應性和中醫(yī)體質的關系
中醫(yī)體質分為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特稟質、氣郁質等9類。平和質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tài)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征;陽虛質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征;陰虛質陰液虧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征;氣虛質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征;痰濕質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征;濕熱質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征;血瘀質血行不暢,以膚色晦暗、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征;特稟質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征;氣郁質氣機於滯,以神情抑郁、憂慮脆弱等氣郁表現為主要特征。其中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8種體質為偏頗體質。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58.78%的軍隊特勤人員具有平和質的中醫(yī)體質。
社會適應性與中醫(yī)體質的相關分析表明,9類中醫(yī)體質與社會適應性存在一定的相關,其中平和質與社會適應成正相關且相關系數最大,其余的8類中醫(yī)體質與社會適應性成負相關(見表3)。
具有平和質中醫(yī)體質的軍隊特勤人員中,53.25%的人社會適應能力處于一般以上,20%的人員具有良好和很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而其他中醫(yī)體質的人員中社會適應能力處于一般以上的僅占31.48%,只有5%的人員具有良好和很強的社會適應能力,68.52%的人員社會適應能力較差或很差。
2.社會適應性和人格特征的關系
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與人格的關系研究表明,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與人格因素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社會適應與人格特質的16種人格因素中的穩(wěn)定性、恃強性、興奮性、敢為性、憂慮性、自律性、緊張性等的相關系數都達到了0.40以上,與適應與焦慮、內向與外向、怯懦與果斷等3個次級人格因素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41以上,與心理健康、專業(yè)而有成就等2個應用型人格因素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40以上。
3.社會適應性和心理健康的關系
研究表明,軍隊特勤人員的社會適應性與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相關。社會適應性與心理健康的強迫癥、人際敏感、抑郁癥狀、焦慮癥狀等方面的相關系數都達到了0.40以上。
(三)干預后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
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在中醫(yī)與心理干預的作用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干預后,社會適應性很強的人員由0增加到7.1%,良好的人員由4.3%增加到17.5%,一般的人員由20.3%增加到35.1%。總體來講,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經過中醫(yī)與心理干預,達到一般以上水平的人員由原來的24.7%提高到近60%。干預后,工作時間較長的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有了明顯提高,如20年工作年限的特勤人員中75%的人員社會適應性達到了一般以上,10年以上工作年限的特勤人員中66.6%的人員社會適應性達到了一般以上(見表7-表9)。
四、討論
軍隊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不但影響其工作績效,也影響其生活質量。影響特勤人員社會適應性的因素除了其工作性質外,還有其本身的中醫(yī)體質、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等。合理恰當的中醫(yī)與心理干預能有效緩解特勤人員的心理壓力,提升處事與人際交往能力,提高其社會適應性。
運用中醫(yī)與心理干預對特勤人員進行干預時要充分依據中醫(yī)治療辨證論治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地進行個性化診療。同時也需對人體進行多環(huán)節(jié)、多層次、多目標的整合調節(jié)。根據不同特勤個體的不同問題進行全方位治療,以此達到良好的診斷效果。此外,在進行中醫(yī)與心理干預的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特勤個體要加強心理認知和自我調節(jié)。認知是心理活動的起點,引起心態(tài)變化的關鍵不是客觀事件本身,而是個體的認知評價。因此,特勤人員應刻意加強認知訓練,對客觀事件確立一個有意于身心健康的認知態(tài)度。此外,在遇到客觀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問題時,要善于自我反省并積極進行自我調節(jié),以避免心理問題加劇而演化為社會適應問題。其次,部隊中要加強特勤人員的心理素質訓練,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特勤人員的心理素質,避免產生心理問題。同樣的,要增加部隊中的團體活動,通過活動中的相互合作與交流來加強特勤人員之間的接觸,鍛煉其人際交往的能力,避免人際交往障礙所導致的社會適應問題。再次,建立和健全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使特勤人員時刻保持奮斗的動力,以旺盛的斗志來解除妨礙其社會適應能力的各種問題[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