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近指代詞;茲;此;這
摘 要:考察漢語近指代詞“茲”、“此”、“這”的歷時更替過程后可以發(fā)現(xiàn):春秋以前近指代詞主要用“茲”來表達(dá);西周開始,人們使用聲近義通的“此”來代替“茲”,春秋時期即完成了這一更替過程;唐代開始出現(xiàn)的“這”,在宋代發(fā)展成熟,至遲在元代取代了“此”的主導(dǎo)地位并沿用至今。
中圖分類號: H131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 A文章編號: 1009-4474(2012)01-0027-05
Review on the Diachronic Substitutions of the Near-demonstrating Pronoun Zi (茲),Ci (此) and Zhe (這)
XU Man-man
(College of Commerc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Key words: near-demonstrating pronoun; Zi(茲); Ci(此); Zhe(這);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near-demonstrating pronoun in Chinese,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Zi (茲),Ci (此),and Zhe (這) have a relation of Diachronic Substitutions. Before Chun-qiu (春秋) Dynasty, the near-demonstrating pronoun was usually expressed by Zi (茲); in the Western Zhou(西周) Dynasty, Ci (此) emerged and substituted Zi (茲) in Chun-qiu (春秋) Dynasty. While in Yuan (元) Dynasty, the near-demonstrating pronoun was expressed by Zhe (這) which emerged in Tang (唐) Dynasty.
漢語指示代詞一般可以分為近指、遠(yuǎn)指和特指三類。其中近指代詞主要有“茲”、“此”和“這”①。通過對“茲”、“此”、“這”的考察,發(fā)現(xiàn)三者具有明顯的時代層次,存在著歷時更替關(guān)系②。本文試對其作一探討。
一
(一)商周時期
《爾雅·釋詁下》云:“茲,此也。”〔1〕近指代詞中,“茲”出現(xiàn)最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已大量使用,可充當(dāng)主語、賓語、定語等多種語法成分。例如:
(1)王在茲,大示左。(《甲骨文合集》816)〔2〕
(2)甲戌貞:今茲亡大〔雨〕?(《甲骨文合集》30063)〔2〕
可見,在甲骨文中,近指代詞“茲”的語法功能已相當(dāng)完善。遍檢《甲骨文合集》,筆者只見“茲”用為近指代詞,而未發(fā)現(xiàn)其他近指代詞。傳世文獻(xiàn)《尚書》中的《商書》五篇大致可以代表商代的語言③,其中,近指代詞也只用“茲”,共見9例,而其他近指代詞1例未見。例如:
(3)先王有服,恪謹(jǐn)天命,茲猶不常寧。(《盤庚》)〔3〕
(4)夏德若茲,今朕必往。(《湯誓》)〔3〕
(5)失于政,陳于茲。(《盤庚》)〔3〕
(6)予若吁懷茲新邑。(《盤庚》)〔3〕
至于西周時期的文獻(xiàn),筆者普查了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所(2007)編的《殷周金文集成》。在該書西周銘文中,近指代詞全部用“茲”,共38見,而近指代詞“此”一例未見。例如:
(7)余其宅茲中或(國)。(《尊》)〔4〕
(8)體余士,用茲彝對令。(《大保簋》)〔4〕
(9)乍(作)茲簋。(《沈子它簋蓋》)〔4〕
西周時期的傳世典籍,筆者還查檢了《尚書·周書》和《周易》。在《尚書·周書》④中,近指代詞“茲”共見39例。例如:
(10)茲乃允惟王正事之臣,茲亦惟天若元德。(《酒誥》)〔3〕
(11)自古王若茲監(jiān)。(《梓材》)〔3〕
(12)嗣王其監(jiān)于茲。(《無逸》)〔3〕
《尚書·周書》中,出現(xiàn)了近指代詞“此”的用例,共3例,即:
(13)率惟謀從容德,以并受此丕基。(《立政》)〔3〕
(14)此厥不聽,人乃訓(xùn)之。(《無逸》)〔3〕
(15)此厥不聽,人乃或诪張為幻。(《無逸》)〔3〕
例(13)的“此”充當(dāng)定語,后兩例中的“此”用作主語,指代上文中的殷中宗、高宗、祖甲和周文王。
西南交通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第13卷
第1期徐曼曼
近指代詞“茲”、“此”、“這”歷時更替考
《周易》屬西周末年的作品⑤,其中近指代詞“茲”共出現(xiàn)2次。例如:
(16)受茲介福,于其王母?!断蟆吩唬骸笆芷澖楦!?,以中正也。(《晉卦·六二》)〔5〕
另外,《周易》中也出現(xiàn)了近指代詞“此”,共2見。例如:
(17)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乾卦》)〔5〕
(18)中而應(yīng),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師卦》)〔5〕
總之,在西周時期,“茲”仍然是近指代詞的主要形式,“此”也開始進(jìn)入近指代詞系統(tǒng)。
(二)春秋時期
在西周時期用例還不多見的“此”,到春秋時期數(shù)量上開始激增,僅在《詩經(jīng)》⑥中就出現(xiàn)了87例之多。例如:
(19)女覆奪之,此宜無罪。(《大雅·瞻卬》)〔6〕
(20)順彼長道,屈此群丑。(《魯頌·泮水》)〔6〕
(21)知我如此,不如無生。(《小雅·苕之華》)〔6〕
以上“此”分別充當(dāng)主語、定語、賓語,語法功能十分完備?!捌潯痹凇对娊?jīng)》中共出現(xiàn)15例,其中13例用作近指代詞。這13例“茲”多出現(xiàn)在《周頌》和《大雅》中,這兩部分詩歌大多屬西周時期的作品。例如:
(22)念茲皇祖,陟降庭止。(《周頌·閔予小子》)〔6〕
(23)匪今斯今,振古如茲。(《周頌·載芟》)〔6〕
(24)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溉。(《大雅·泂酌》)〔6〕
這說明:進(jìn)入春秋時期,近指代詞“茲”已經(jīng)成為古語詞,被強(qiáng)勢的“此”所替換。另外,筆者還調(diào)查了這一時期的《老子》和《孫子》,用作近指代詞的“茲”一例未見,而“此”共出現(xiàn)了51次。例如:
(25)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老子·德經(jīng)》)〔7〕
(26)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將軍之事也。(《孫子·九地篇》)〔8〕
這正與《詩經(jīng)》中的情況相吻合,由此可以肯定:至遲在春秋時期,“此”已經(jīng)替代“茲”成為了近指代詞的代表詞。
(三)戰(zhàn)國時期
為了追索“茲”、“此”運動的最后軌跡,筆者進(jìn)而調(diào)查了戰(zhàn)國時期的文獻(xiàn)。戰(zhàn)國前期,以《左傳》為例,“此”出現(xiàn)了218次,“茲”共見17例,其中大部分用例是在引古書、上對下的誥命之辭或盟誓的情況下出現(xiàn)。例如:
(27)念茲在茲,釋茲在茲。(《襄公二十一年》引《夏書》)〔9〕
(28)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曰:“……茲率舅氏之典?!保ā断骞哪辍罚?〕
(29)載書曰:“……或間茲命,司慎司盟。”(《襄公十一年》)〔9〕
筆者還查檢了戰(zhàn)國后期的5部文獻(xiàn)《墨子》、《孟子》、《莊子》、《荀子》和《韓非子》,其中“此”的用例分別為561次、112次、253次、273次和509次,而“茲”字用例罕見,基本消失。
為了確保結(jié)論的可靠性,筆者還全面調(diào)查了戰(zhàn)國時期的出土文獻(xiàn),發(fā)現(xiàn)近指代詞全部用“此”,“茲”則完全消失。例如在《侯馬盟書》中,近指代詞全部用“此”,共出現(xiàn)了30次,而“茲”則一例未見。
以上指出了殷商至戰(zhàn)國時期“茲”、“此”的出現(xiàn)頻次,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殷商至戰(zhàn)國時期“茲”、“此”的出現(xiàn)頻次
書名“茲”的用例“此”的用例“此”占百分比
《甲骨文合集》+00%
《殷周金文集成》3800%
《尚書·商書》900%
《尚書·周書》3930.71%
《周易》2250%
《詩經(jīng)》138787%
《老子》018100%
《孫子》033100%
《侯馬盟書》030100%
《左傳》1721892.8%
《墨子》256199.6%
《孟子》311297.3%
《莊子》0253100%
《荀子》127399.6%
《韓非子》0509100%
既然“茲”字自殷商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那么后起的“此”又是從何而來呢?《說文·此部》:“此,止也?!薄?0〕但并未在典籍中發(fā)現(xiàn)“此”用作本義的例句。但在上古時,“茲”為精紐之部,“此”為清母支部,兩字讀音很接近,于是就具備了通假的條件。
二
(一)唐五代
近指代詞“這”最早出現(xiàn)在唐代,早期又寫作“者”、“遮”、“赭”?!斑@”在晚唐以前非常少見,最早的用例見于中唐詩歌中,共3例。“這”不獨立充當(dāng)句子成分,均和量詞搭配使用。例如:
(30)這度自知顏色重,不消詩里弄溪翁。(王建《酬柏侍御答酒》)〔11〕
(31)自識君來三度別,這回白盡老髭須。(元稹《過東都別樂天二首之二》)〔11〕
(32)笑問中庭老桐樹,這回歸去免來無。(白居易《商山路驛桐樹昔與微之前后題名處》)〔11〕
王建、元稹和白居易都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或?qū)嵺`者,詩中多用口語。新生的近指代詞“這”率先出現(xiàn)在他們的詩歌當(dāng)中不是沒有道理的。
進(jìn)入晚唐,近指代詞“這”的用例漸趨多見。筆者查檢了口語性較強(qiáng)的《敦煌變文校注》,其中“此”共出現(xiàn)了1381例;“這”出現(xiàn)了89例(其中“者”8例,“遮”2例),“這”所占百分比已達(dá)5.6%?,F(xiàn)援引數(shù)例:
(33)白莊聞?wù)Z,□(懔)然大怒,這下等賤人心里不改間無。(《廬山遠(yuǎn)公話》)〔12〕
(34)今有計,弟但看仆出這身。(《捉季布傳》)〔12〕
(35)者漢大癡,好不自知。(《燕子賦》)〔12〕
(36)如今會遭夜莽赤推,總是者黑廝兒作祖。(《燕子賦》)〔12〕
(37)□(尀)耐遮賊,臨陣交鋒,識認(rèn)親情,壞卻阿奴社稷。(《韓擒虎話本》)〔12〕
《敦煌變文校注》中的“這”主要是作定語,未見作主語、賓語的用例?!斑@”不能單獨作主語,但是可以在“這”后加上量詞“個”來充當(dāng)主語,指稱人或事物。例如:
(38)這個是阿誰不是?(《舜子變》)〔12〕
(39)頭上緣何白發(fā)多,只這個是無常拋暗號。(《無常經(jīng)講經(jīng)文》)〔12〕
南唐釋靜、釋筠編的《祖堂集》是比敦煌變文時代稍后的反映當(dāng)時口語的作品。該書中“此”見1022例,占73%,“這”見379例,已達(dá)27%。從使用頻率看,“這”在五代時期有了快速的發(fā)展,正式拉開了替代“此”的序幕。另外,《祖堂集》中還出現(xiàn)了用“這個”作賓語的用例。例如:
(40)師將鍬子刬草次,隱峰問:“只刬得這個,還刬得那個摩?”(卷四“石頭和尚”)〔13〕
(41)若欲得似他去,死人一息不來,阿那個人直似這個?(卷八“青林和尚”)〔13〕
《祖堂集》中“此”也出現(xiàn)了新的用法,即在“此”后加“個”充當(dāng)定語。這應(yīng)當(dāng)是在“這個”用法的影響下產(chǎn)生的。例如:
(42)自迷失,珠元在,此個驪龍終不改。(卷四“丹霞和尚”)〔13〕
(43)問:“此個門風(fēng),如何繼紹?”(卷十一“齊云和尚”)〔13〕
(44)若更見一法,如絲發(fā)許,不是此個事。(卷十三“山谷和尚”)〔13〕
可見,在晚唐五代,近指代詞“這”已經(jīng)具備相當(dāng)?shù)陌l(fā)展?jié)摿Γ妗按恕笔菨h語歷史發(fā)展的方向。
(二)宋代
到了宋代,“這”的使用頻率進(jìn)一步提升,取代“此”的進(jìn)程加快。在北宋初(1002)成書的禪宗典籍《景德傳燈錄》中,“此”見1210例,占71%;“這”見491例,占29%?!按恕?、“這”的使用情況與《祖堂集》大致相似。
在圜悟法師(1063~1135)的《碧巖錄》中,情況有了改變:“此”見584例,占45.1%;“這”見691例,占54.9%?!斑@”在使用頻率上首次超過了“此”,取得了優(yōu)勢地位。
《朱子語類》是朱熹門人記錄朱熹講學(xué)內(nèi)容的語錄匯編。筆者隨機(jī)查檢了其中的三卷(卷20~卷22),共見“此”603例,占74.7%;“這”見205例,占25.3%?!吨熳诱Z類》是比《碧巖錄》時代稍晚的作品,但書中“這”所占比例反而低了很多。這一現(xiàn)象表明,該書中的語言并非完全是當(dāng)時口語,而是一種文白混雜的半口語化的語言。
宋末文獻(xiàn),以《劉知遠(yuǎn)諸宮調(diào)》、《清平山堂話本》、《張協(xié)狀元》為例,這三部文獻(xiàn)中,“這”均超過了“此”的用例,開始成為多數(shù)。詳見表2。
表2 宋代文獻(xiàn)中“此”、“這”的用例
書名“茲”的用例“此”的用例“此”占百分比
《景德傳燈錄》121049129%
《碧巖錄》58469154.9%
《朱子語類》(卷20~卷22)60320525.3%
《劉知遠(yuǎn)諸宮調(diào)》333551.5%
《清平山堂話本》42943350.2%
《張協(xié)狀元》9311756%
除了直觀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外,從語法功能上來看,宋代以前,“這”是不能直接用作主語的,到了宋代,出現(xiàn)了“這”單獨作主語的用例。如:
(45)只這便是透脫生死底關(guān)鍵。(《碧巖錄》卷六)〔14〕
(46)書,古人皆理會得,如偏旁義理皆曉,這也是一事。(《朱子語類》卷三十四)〔15〕
(47)這是說灑掃應(yīng)對,也是這道理。(《朱子語類》卷四十九)〔15〕
(48)娘子,這是甚人?(《張協(xié)狀元》十二出)〔16〕
可見,在宋代,近指代詞“這”在語法功能上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與現(xiàn)代漢語的“這”無大差別。
總之,在宋代,無論是在使用頻率上,還是在語法功能上,近指代詞“這”都表現(xiàn)出要取代“此”的強(qiáng)勁勢頭。
(三)元代至清代
元代,“這”發(fā)展迅速,用例激增,使用頻率大大超過了“此”。筆者對《元刊雜劇三十種》作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此”見119例,“這”見978例,“這”的使用占到了89.2%,取得了壓倒的優(yōu)勢。筆者還統(tǒng)計了《元代白話碑》,其中“此”見76例,“這”見185例,“這”的用例也占到了74%。到此,我們可以確認(rèn):至遲在元代,“這”已經(jīng)完全取代了“此”,成為漢語近指代詞的代表詞。表3反映了從元代至清中葉“此”和“這”用量的大致情況。
表3 元代至清中葉“此”和“這”用量的大致情況
書名“茲”的用例“此”的用例“此”占百分比
《元刊雜劇三十種》11997889.2%
《元代白話碑》7618574%
《西游記》(第21~30回)6143888%
《金瓶梅》(第40~42回)1310189%
《醒世姻緣傳》(前10回)5456391%
《老乞大諺解》1133797%
《樸通事諺解》1625794%
《紅樓夢》(第38~40回)1120995%
(四)“這”的來源
關(guān)于“這”的來源,學(xué)術(shù)界有不同的看法。王力認(rèn)為來源于“之”〔17〕,呂叔湘認(rèn)為來源于“者”〔18〕。筆者認(rèn)為,“這”的直接來源可能是中古時期的方言詞“阿堵”?!鞍⒍隆笔橇瘯r期流行于南方的口語詞?!度蔟S隨筆》卷四云:“寧馨、阿堵,晉、宋間人語助耳?!薄?9〕文獻(xiàn)中,“阿堵”一詞主要見于《世說新語》,共3例。如“殷中軍見佛經(jīng)云:‘理亦應(yīng)阿堵上’”(《世說新語·文學(xué)》)〔20〕,又“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世說新語·規(guī)箴》)〔20〕,“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guān)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世說新語·巧蓺》)〔20〕?!鞍⒍隆蹦恕按恕薄ⅰ斑@”之義,為近指代詞?!鞍ⅰ睘樵~頭,無實義?!岸隆保敉棒鳌?。《史記·張釋之傳》:“堵陽人也?!表f昭注:“堵音赭?!薄?1〕上面談到,“這”在早期又寫作“赭”。可知“這”、“堵”音亦同。無論是從語音上、語義上還是語法上來看,“這”來源于“阿堵”都是可信的。至于“阿堵”的來源,還需要作進(jìn)一步的研究。
綜上所述,“茲”、“此”、“這”三個近指代詞時代層次分明:商周時期,“茲”是最主要的近指代詞;“此”出現(xiàn)于西周時期,進(jìn)入春秋時期便取代了“茲”成為最常用的近指代詞;首見于唐代的近指代詞“這”在宋代迅速發(fā)展,至遲在元代完全替代了“此”,成為近指代詞的代表詞。
注釋:①
先秦時期的近指代詞還有“斯”、“時”等,但總的來說它們只是散見于某些文獻(xiàn)中,與先秦占統(tǒng)治地位的“茲”、“此”不可同日而語。關(guān)于“是”,郭錫良認(rèn)為,指示代詞“是”不是“真正的近指代詞”。參看郭錫良《試論上古漢語指示代詞的體系》,載《漢語史論集》第82-104頁,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出版。
②在語料的選取上,筆者注重選取各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語料:對于上古時期的語料,注重把出土文獻(xiàn)和傳世文獻(xiàn)結(jié)合起來進(jìn)行調(diào)查,既根據(jù)《甲骨文合集》和《殷周金文集成》對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獻(xiàn)進(jìn)行調(diào)查,又有對傳世語料的調(diào)查,并注重區(qū)分傳世語料的不同成書時代;對于近代漢語中的語料,則注重選取口語性強(qiáng)者,如敦煌變文、禪宗語錄、宋儒語錄、宋明話本、金代諸宮調(diào)、元雜劇、元代白話碑、會話課本、明清小說等。另外,在古籍版本的選擇上,則注重選用質(zhì)量較好、學(xué)界評價較高的版本。由于所選用的語料較多,限于篇幅,對所選版本不作一一說明。
③參看洪誠《關(guān)于漢語史材料運用的問題》,載《洪誠文集》第98-101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④《周書》中較可靠的西周語料有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費誓和呂刑等14篇。,參看張玉金《西周漢語語法研究》第4-7頁,商務(wù)印書館2004年出版。
⑤參看宋祚胤《周易通義》第2頁,岳麓書社2000年出版。
⑥《詩經(jīng)》的305篇詩最早創(chuàng)作于西周初年,最晚到春秋中葉。參看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編《中國文學(xué)史》第23頁,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年出版。
參考文獻(xiàn):〔1〕
周祖謨.爾雅校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4:17.
〔2〕郭沫若.甲骨文合集〔G〕.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2:216,3675.
〔3〕阮 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169,160,170,170,206,208,221,230,221,222.
〔4〕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1:808,808,808.
〔5〕周振甫.周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1:124,4,34.
〔6〕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488,532,391,516,519,438.
〔7〕辛戰(zhàn)軍.老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149.
〔8〕郭化若.孫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3.
〔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1057,1019,989.
〔10〕許 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3:38.
〔11〕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3423,4660,4946.
〔12〕黃 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257,94,377,378,302,201,296.
〔13〕釋 靜,釋 筠.祖堂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7:202,396,225,519,607.
〔14〕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189.
〔15〕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867,1210.
〔16〕胡雪岡.張協(xié)狀元校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63.
〔17〕王 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330.
〔18〕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1985:185.
〔19〕洪 邁.容齋隨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0.
〔20〕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179,463,200.
〔2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3:2751.
(責(zé)任編輯:武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