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高考改革;社會公平;教育規(guī)律;去社會化
摘 要:高考改革難不應該成為高考改革遲緩的理由,應該想好了再改而不要在沒有想好時亂改。但是高考改革被遲滯,極可能會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越積越多,而社會最后為此支付的成本也會越來越大。所以,高考應盡早改,應從本質(zhì)上進行改革。且高考改革的目標就是為了脫去“社會性”的外衣,真正恢復教育性的本來面目,使高考成為單純的學生升學考試。當然,為了降低高考改革成本和少走彎路,可以學習和借鑒國外成熟的高考經(jīng)驗和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9-4474(2012)01-0006-06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
WANG Chang-le
(School of Teachers Educ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Jiangsu)
Key words: reform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social equity; education laws; under-socialized
Abstract: The difficulty in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na should not be the excuse for us to slow down the rate of reform. We believe that the right time for the reform is when the proposal for such has been carefully thought over and all the factors taken into account. However, the delay in reform might cause more and more education problems and the increase in cost to be paid by the society. The earlier the reform, the better the results would be. The reform of the basic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would b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peripheral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The purpose of this reform is not only to get rid of the “sociality”, but also to recover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 reform and avoid detours, one rational choice is to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ways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s in foreign countries.
近些年來,高考改革一直是社會爭論的熱點問題,也是爭論雙方意見分歧最大的問題之一。人們在高考問題上爭論的焦點是:高考改革的目標到底是什么?社會期待的高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高考?由于目前人們對這個基礎性問題還沒有形成共識,因而對現(xiàn)行高考的評價自然是仁智各見,褒貶不一。而在高考改革目標不明確的情況下,進行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可能是盲目的、有問題的。而與此相聯(lián)系的另一種現(xiàn)象是,不成功的改革不僅沒有得到深刻的反思,反倒又成為遲滯改革或不進行實質(zhì)性改革的理由。那么,中國的高考到底應該怎么辦?是改還是不改?本文試圖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
高考改革在理論層面上仁智各見的態(tài)勢,造成了高考在實踐層面上改革難的現(xiàn)象。為了回避這些問題,主管部門往往采取從容易處改、從技術層面上改的方針,希望以“少震蕩、小步走”的策略來回應社會對高考制度改革的強烈要求。但由于這樣的改革是在高考根本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進行的,因而隱藏在高考中的教育深層次問題依然在發(fā)揮作用,使技術層面的改革往往顯得簡單、膚淺,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批評。
那么,應該怎樣看待高考改革難的問題呢?作者以為,高考改革的難處在于,高考制度是源自于我國的整體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并與整體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同質(zhì)、同構(gòu)的一種制度。在高考制度的精神和內(nèi)容中,起基礎和主導作用的是整體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中的原則和邏輯,高考制度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有很多就是整體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問題。因而高考制度的改革,不是一種單純的改革,而是需要在整體教育制度、政治制度支持下的改革。沒有來自整體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支持,高考制度改革顯然是難以徹底的。這無疑也暴露出高考改革難的真正原因所在:不是高考改革難,而是教育的整體制度和社會的政治制度改革難。假如對教育的整體制度進行改革,比如:在高校中實行大學校長的選舉制(由本校全體教師或教授會選舉),由選舉上臺的校長們各自主導本校的招生政策,那高校的招生還能像如今的招生這樣“整齊劃一”嗎?而在沒有全國統(tǒng)一招生政策的情況下,現(xiàn)行的中小學校中的應試教育方式還能夠持續(xù)嗎?再比如,假如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在我國實行省級以下地區(qū)的地方自治制度,各地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教育政策或法律,那應試教育的方式還能夠持續(xù)嗎?答案可以說是肯定的。所以,所謂的高考改革難的原因,其根子并不在高考主管部門,而在于社會的整體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在于支撐和指導這些制度的思想觀念和精神主旨。如果它們改變了,高考制度自然就會改變。如果它們不改變,高考的改變就很難。即使在某一個時期或某一個方面改變了,但仍很難長期維持。
然而,目前社會可以以回避整體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內(nèi)在難題而擱置高考改革,但這樣將會導致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多,對教育傷害的程度也會越來越嚴重。目前對高考改革的遲滯或拖延,不僅會使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正常發(fā)展受到影響,還會使教育主管部門的公信力受到削弱,而且還有可能會使教育問題轉(zhuǎn)化為社會問題,成為導致社會動蕩的原因之一,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所以,從保持社會穩(wěn)定及促進教育發(fā)展的角度講,高考制度晚改不如早改;技術性的改不如根本性的改;權(quán)宜性的改不如徹底性的改。
另外,相對于沒有明確目標的權(quán)宜性改革而言,不改自然比“亂改”好,這也就是為什么社會上一方面對高考改革的呼聲很高,一方面又對漸進改革觀點給予充分理解的原因。顯而易見,人們對高考改革遲滯的容忍,并非是基于對漸進改革主張的贊同,而是害怕亂改,使教育生態(tài)更差。這種現(xiàn)象也從另一方面折射出,教育行政部門多年來在高考問題上的表現(xiàn),使人們對由其主導的高考改革前景缺乏應有的信任。正基于此,才有學者提出高考制度改革應該由全國人大委托的專業(yè)性機構(gòu)來組織進行。
二
從高考改革對教育整體發(fā)展影響的角度看,長期流行于高考改革理論平臺上的“漸進改革”觀念,顯然是一種消極的選擇,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無論是學生、教師、家長,還是社會上關心教育的賢達人士,無疑都希望高考改革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積聚于高考中的問題,使學生能夠盡快地從應試教育的泥淖中走出來。然而,教育主管部門長期在高考改革問題上的遲疑和“謹慎”態(tài)度,不僅使人們對他們拖延改革的行為不滿,也對他們在回答公眾質(zhì)疑時的有些說法持明顯的不信任態(tài)度。比如,對于他們經(jīng)常據(jù)為理由的“現(xiàn)在時機不成熟”的說法,人們就有很多疑問。他們這種說法的依據(jù)是什么?什么時候時機才能夠成熟呢?恐怕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所以,筆者以為,高考制度改革“難”,既是困難,也是一個機會。關鍵是看人們對待這個問題的態(tài)度。若因為難以解決而回避這個問題,那么困難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會越積越多,使改革更加困難。反之,如果能正視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認真地解決問題和困難,那么困難可能就不成其為困難。然而遺憾的是,高考主管部門過去一直對困難采取繞著走的態(tài)度,即先做容易做的事情,將難題留在后面。誰知越是這樣,困難的程度就會越大。而由于人們對高考的前景缺乏信心,因而又出現(xiàn)了另外一種矛盾的現(xiàn)象,亦即一方面人們迫切地期望高考制度徹底改革,使普通教育能夠盡快地脫離應試教育的影響,還教育自由、活潑、美好、純潔的本來面目;另一方面,人們又似乎害怕改革,對徹底改革高考制度的態(tài)度并不積極,一些人“對高考改革應慎之又慎”〔1〕的觀點在社會上很有市場,并且被媒體廣泛地傳播。
筆者對此疑惑的是,如果我們不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高考改革的“成熟時機”會自動出現(xiàn)嗎?這種“慎之又慎”何時是頭?在社會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國家空前富裕的時期,我們尚不能下決心對高考制度進行改革,那還要等到什么時候?所以,筆者以為,在高考改革的問題上,等待和拖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對高考改革時機的判斷,還可以有另外一種態(tài)度。亦即在一些人看來“時機不成熟”的時期,在另一些人看來,或許是正當其時,關鍵是人們必須在“高考制度是否需要改革”的問題上達成共識。如果人們能夠通過研究和比較證明,我國目前的高考制度確實如有些人所言,是“最合理、最公正”〔2〕的,根本就不需要改,而且這種觀點也確實反映了教育的實際情況,那我們就沒有必要在高考改革問題上再費心思,只要堅決執(zhí)行現(xiàn)行制度就行了。如果人們通過研究和比較無法證明現(xiàn)行高考制度是好的、可以持續(xù)的,而且也無法否認現(xiàn)行高考制度對普通教育的傷害是嚴重的、是無法通過修補的方法解決的,那就應該堅決地進行改革。不能因為改革有困難就拖延,這樣只會使問題越積越多。
另外,我們還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些在改革上難度大的問題,其在改革成功后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和影響也大。高考制度改革也是這樣,現(xiàn)在高考改革的難度大是事實,但其改革后對教育的促進作用也無疑是非常大的。因為高考作為連接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中樞環(huán)節(jié),其改革對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會產(chǎn)生巨大的促進作用。解決了高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說,也就解決了束縛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進步的關鍵問題。對此可資證明的是1977年的“恢復高考制度”舉措,不僅打破了長期阻礙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禁區(qū),而且促成了全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良好風氣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中國社會全面進步的黃金時期。
三
要改革高考制度,就得明確改革的目標是什么?實際上我們這么多年就是在爭論高考改革的目標。而要明確高考改革的目標,就需要明確高考的性質(zhì),也就是要知道高考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活動?亦即高考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教育性活動呢,還是一種社會性活動?而我們之所以要進行這樣的區(qū)分,是因為我們以往在高考改革問題上的分歧,主要是源自于對高考本質(zhì)認識的差異。由于在相當長時期以來,人們將高考這一純粹是為高等學校選拔學生的教育性活動,人為地演變成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社會性活動,使高考這一教育內(nèi)部的事情,變成了全社會的事情,導致了高考在組織、標準、結(jié)果、影響等許多方面的變化,也使高考無法在完全的意義上遵循教育規(guī)律。
人們這種對高考性質(zhì)認識的根源,一方面是來自于傳統(tǒng)的科舉制中的“通過考試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思想,一方面是來自于現(xiàn)行的國家體制及社會觀念。在前者,是因為我們脫胎于兩千年封建社會的“現(xiàn)代社會”,一直未完成真正的制度和文化轉(zhuǎn)型。長期維護和支撐封建社會的封建思想和觀念,也一直未被徹底地革新和改造,還依然在“新社會”中發(fā)揮指導和影響作用。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今天的高考,雖然在形式上運用了許多現(xiàn)代的方法和技術,但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卻還是沿襲了“讀書做官”、“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觀念。在后者,是因為在現(xiàn)實的國家體制及觀念中,人們還是習慣性地認為教育是屬于國家的上層建筑,是由經(jīng)濟基礎決定的。其中,作為“經(jīng)濟集中反映”的政治,是社會一切方面的統(tǒng)帥,對社會所有方面都具有不容置疑的控制和決定權(quán)力。在這樣的觀念下,教育不僅應該被政治所決定,應該無條件地服從政治的領導和支配,并且還要積極地為政治服務。這樣,本來是與政治同屬社會活動系統(tǒng)中重要要素的教育,以及本來是政治思想創(chuàng)造源泉、政治人才培養(yǎng)基地、政治制度和文化“設計和制造”機構(gòu)、對政治負有引領其實現(xiàn)革新和超越責任、與政治存在作用與反作用關系的教育,卻變成了沒有自己獨立精神主旨和活動邏輯的、沒有自己主體意識的、只能秉承政治和經(jīng)濟意志活動的他主性活動,也就是成了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的附屬和工具。
在這種變化中,政治和經(jīng)濟將一些本來應該由自己承擔的職責和工作分解給教育,使教育承擔了自己無須也無力承擔的、類似于保證和彰顯社會公平責任這樣的一些任務。而教育本質(zhì)和職能的這種變化,則必然會影響到屬于教育范疇的高考的性質(zhì),使其由純粹的教育性活動,轉(zhuǎn)變?yōu)槭苋鐣P注的、“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承擔了社會公平保障責任的公共性活動〔3〕。高考在本來意義上的“中學生升高校”的考試性質(zhì),則被異化為全社會都關注,甚至都參與的“社會公平展覽及保衛(wèi)”的重大活動。值此,高考性質(zhì)是毋庸置疑地被扭曲了。而在這種扭曲的過程中,不僅學生的青春和精力被浪費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學習興趣被窒息了,健全人格和自由個性被壓抑了,而且學校的本質(zhì)和品格也被扭曲了。它們不再因地制宜或因材施教地培育學生的精神、品格、能力,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引導他們會學習、會勞動、會與人交往和合作,知道對社會、他人、自己負責任,而是機械地滿足社會的各種需要,使學校成為各種證書、資格、文憑的“制造公司”,使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成為不會勞動、不能自食其力、不能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書呆子”。大學也不再是社會的“道德燈塔”,人們心中的“精神圣地”,而成為了社會問題的發(fā)源地之一。
四
顯而易見,在這種對高考性質(zhì)的異化和扭曲中,包含了人們對教育和高考的兩重誤識:其一,是對教育社會功能的誤識。因為社會上長期存在的“高考(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觀念,是一種缺乏理論依據(jù)和經(jīng)驗邏輯的片面性認識,在理論上存在著明顯的誤區(qū)。一方面,大學生在任何時候可以說(即使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77、78級大學生)都不完全等同于人才,對他們準確的判斷只能是高考中的勝出者,他們要想成為人才,還需要一個成長和磨練的過程。因為人才在本質(zhì)上說是一個實踐性概念,而不是一個理論性概念,在一般情況下,人才是無法通過高考的方式來界定的,而是需要通過社會實踐的過程來證明。我們說大學生可能成為人才,或者說大學生中即將成為人才的人數(shù)比例可能比較高,但不能籠統(tǒng)地將大學生都說成是人才,并進而將中學生升入高校的考試定義成“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活動。因為如果確定大學生為人才,那么大學生畢業(yè)后如果沒有找到工作,是否就意味著國家在浪費人才呢?另一方面,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不應該只有一種人才標準及選拔方式的,因為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越來越明確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行業(yè)自治和依法辦事既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前進的動力和進步的特征。而由于各個行業(yè)的活動內(nèi)容和水平不同,因而其對人才的要求標準和條件也不同。比如:在生產(chǎn)低端產(chǎn)品的企業(yè)中,只要掌握了一定專業(yè)技術的大學生甚至技校學生就可能被認為是人才;而在一些高科技企業(yè)中,一般水平的博士可能都不一定會被看成是人才。所以,從普遍性的意義上講,社會各領域應該有自己的人才標準及其選拔方式,這是本行業(yè)之外的其他行業(yè)不能也無法代替的。教育既無法代替這方面的工作,也沒有責任來承擔這份工作。教育的職責是為社會培育人才,至于社會如何使用和選拔這些人才,那完全是社會機構(gòu)的事情。
事實上,對于“大學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說法和邏輯,不僅一些企業(yè)和社會人士并不認同,就是那些在高考中“占盡風流”的高考狀元們也不認同,他們中的許多人就認為自己是被這種理論誘導而誤入歧途,以至于毀了自己一生的。而訴諸社會現(xiàn)實,亦可見這樣的認識已經(jīng)不僅僅是理論,而已經(jīng)成了社會中實實在在的行為。在許多企、事業(yè)單位的人員招聘中,都已經(jīng)擯棄了那種只看學歷、不看素養(yǎng)和能力的選人方式。他們在招聘人員時都開始注意以應聘者的文化素養(yǎng)、精神氣質(zhì)、實際能力作為選人的主要標準,而應聘者的教育背景則往往只是當作參考??梢哉f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變化,所以才有了北京大學的畢業(yè)生賣冰糖葫蘆的現(xiàn)象,才有了有些大學畢業(yè)生的工資不如技校畢業(yè)生的工資高的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有些大學畢業(yè)生連續(xù)多年無業(yè)在家的現(xiàn)象。而這種現(xiàn)象表明,“大學招生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說法是不妥的。
這樣的認識顯然不是一個高深的問題,而只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常識。然而,對于社會的這種基本常識,一些媒體和高考主導者卻熟視無睹,還在不斷地重復“高考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的老腔調(diào),并且用這樣的觀念和邏輯來主導高考活動。那么,為什么包括媒體在內(nèi)的一些人要不厭其煩地重復這個論調(diào)呢?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這些媒體以及那些指揮媒體活動的人的意識有問題,他們對于高考的觀念可以說太落后了。對于社會以及教育在新時期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他們完全是“置之度外”的,沒有任何感覺和反應。二是由于高考改革不易,因而維持現(xiàn)行高考體制就成為一些人必然的態(tài)度,而要維護現(xiàn)行的高考制度,就只能在傳統(tǒng)的思維和話語模式中尋找理論依據(jù),以至于不得不重復一些脫離社會實際的“老話”。這種現(xiàn)象說明:爭取自主、獨立地位和權(quán)利,按照教育的本質(zhì)和宗旨來組織高考這一隸屬于教育范疇的教育性活動,是教育事業(yè)應該確定的方向,也是教育應有的理性意識。所以,從教育應然的宗旨和使命的角度講,教育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沒有必要承擔那些自己無力完成的社會工作,比如:為社會其他領域甄別人才、選拔人才的工作。這既是現(xiàn)代社會中各種組織之間應有的認知和界線,也是成熟社會中主導教育的領導者們應該具有的基本意識。
其二,教育在本來意義上是一項文化性事業(yè),是以傳遞文化、發(fā)展文化、保存文化、整理文化、培養(yǎng)人才為精神主旨的活動。教育承擔的是人的精神、意識、思想、價值觀方面的培育和促進使命,其活動關鍵是要符合教育的公理和邏輯,體現(xiàn)自己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本性,而并不必然地以追求社會公平為指歸。與教育培養(yǎng)學生有道德、有教養(yǎng)、有理想的健全人格職責相比,教育的其他任何職能都是次要的,附屬性的。若讓教育直接承擔社會公平保障的職責,無疑是張冠李戴,因為教育只有在做好“自己”的時候,才能產(chǎn)生其他的意義和功能。換句話說,就是教育活動的關鍵是要符合教育規(guī)律,符合教育的活動邏輯,而不是直接意義上的為社會服務或保障社會公平,因為在教育內(nèi)涵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中,已經(jīng)包含了為社會公平、公正、文明服務的內(nèi)容,只是這種服務是帶有教育特征的,是隱蔽和間接的。另外,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講,保障社會公平是政府及其行政機構(gòu)的直接責任,并不是教育的直接職能,教育的基本職能是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文化和科學,引領社會道德和風氣。事實上,教育在完成自己職責的同時,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它們?yōu)樯鐣盏淖谥己褪姑?/p>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教育要想成為竺可楨先生所說的“海上燈塔”和“世俗教會”〔4〕,從而引領社會的道德和風氣,自身就一定應該是道德的、文明的、先進的、正義的。教育在品格和精神方面的水平一定要比社會中的所有領域都要高,否則,就不會有引領社會的號召力和感召力,就無法實現(xiàn)其引領社會道德和風氣的宗旨和使命。而教育的這種品格和素養(yǎng),教育對社會的這種價值和意義,正是教育作為一種社會要素在歷史上、在社會中長期存在和發(fā)展的理由和原因,也是教育獲得社會尊重和自主權(quán)利的資格和條件,是教育獨立自主活動的動力和自信心源泉。教育立足于自己活動對社會所產(chǎn)生的各種影響、作用、意義、價值等,既是一種社會性現(xiàn)象,也是一種歷史性現(xiàn)象,是客觀的,也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對于這個規(guī)律的違背和抵制,并不能改變其基本的趨向,人們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而需要對上述思想補充的是,教育在客觀上是沒有能力來保障社會公平的。教育若要參與保證社會公平的工作,就必然要依靠行政機構(gòu)的力量。而行政力量對教育活動的干預,則必然會削弱教育的自主性,扭曲教育的原則和邏輯,使教育變成非教育。這樣的結(jié)果不僅使教育變得不健全,其所追求的公平也是病態(tài)的、消極性的、表面性的。而我國高考性質(zhì)所以發(fā)生畸變,就是由于社會行政權(quán)力普遍干預教育活動的結(jié)果。
五
縱觀教育發(fā)展歷史,可見教育對自己的傳遞文化、發(fā)展文化、保存文化、整理文化職責的擔承,是來自于教育對自己文化使命、社會責任的自覺體認,這既是教育對人類社會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也是教育在人類歷史中能夠長期存在和延續(xù)的邏輯理由。事實上,無論是現(xiàn)實社會的活動規(guī)律,還是人類社會的歷史經(jīng)驗,都證明教育不應該是一項完全以政治意志為轉(zhuǎn)移的他主性活動,而應該是有自己獨立本質(zhì)和宗旨、獨立意志和邏輯、獨立責任和使命的自主性活動。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既應該是相互依存和促進的,也應該是相互信任和尊重的。二者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功能,既不能相互代替和包辦,也不能相互對抗和背離。其中,教育的發(fā)展和進步需要社會政治的寬容、尊重、保護和支持,沒有政治理解和支持的教育,其發(fā)展和進步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樣,政治的進步和穩(wěn)定也需要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沒有教育為政治提供思想、人才方面的資源,政治的發(fā)展和穩(wěn)定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好的教育和政治無疑是相互信任和支持的,而不是任何一方對另一方的包辦代替或限制、控制,因為在對方活力被限制的時候,也是自己的活動機制不正常的時候。試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當一個國家政治落后的時候,其教育必然不景氣,必然問題叢生。而當一個國家教育處于落后地位的時候,其政治也必然不文明、不先進。而就具體的教育內(nèi)容與政治內(nèi)容的比較而言,則可見教育在許多時候還是優(yōu)越于政治的。教育的本質(zhì)和觀念相對于政治的本質(zhì)和觀念而言,更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比如,孔子、孟子、莊子的教育觀念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為世人繼承和運用。而與其同時期的政治觀念,有多少能被人們提及或贊同呢?這種現(xiàn)象足以提示人們應敬畏教育,尊重教育,讓教育成為教育,當然,這也是國家理性、國家意識中的重要內(nèi)容。
在具體的高考方式問題上,經(jīng)常聽到有人說“我們不能照搬美國高校的招生方式”〔5〕。筆者尚沒有思考到我們是否應該完全學習美國高考方式的問題,只是感覺這樣的思維方式令人詫異。筆者對這種思維方式的疑問是:為什么會這樣想?難道美國高校招生的方式不好嗎?難道我們的中學生能夠像美國的中學生那樣自由自在地學習不好嗎?難道他們能在幾所高校的錄取通知書中選擇自己中意的高校去讀書不好嗎?如果讓全體中學生自主選擇的話,他們會作出怎樣的選擇呢?而對于那些口口聲聲不照搬國外高考方式的說法,筆者進一步的疑問是,照搬就一定不好嗎?試想我國的現(xiàn)代學校制度是哪兒來的?我國的現(xiàn)代大學是哪兒來的?不都是從國外照搬來的嗎?國人普遍肯定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其建校原因以及輝煌成就不都是“照搬”的結(jié)果嗎?作為北京大學前身的京師同文館,不正是照搬國外的科技、文化、制度而成立的嗎?否則,何來后來的北京大學。作為清華大學前身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則更是直接為照搬服務的,它所培養(yǎng)的學生們的留美,不正是為了照搬美國的科技、文化和制度嗎?而我們?nèi)缃駨姶蟮墓I(yè)體系及現(xiàn)代科技,以及整個社會的現(xiàn)代文化和教育意識,不都是照搬國外先進經(jīng)驗的結(jié)果嗎?沒有照搬,能有我們?nèi)缃竦默F(xiàn)代化中國嗎?另外,針對有些人顧慮的照搬會導致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文化衰落的問題,筆者以為這完全是多慮。因為在我們以往照搬的國外先進經(jīng)驗中,有過因為照搬而失去民族根基的現(xiàn)象嗎?蔡元培先生照搬日本學制制定的《大學令》,照搬德國大學模式改造的北京大學,失去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和品性嗎?梅貽琦先生遵循蔡元培先生的照搬而經(jīng)營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清華大學,失去了民族的精神和氣質(zhì)嗎?歷史證明,他們的照搬不僅沒有失去本民族的風格和傳統(tǒng),反而使本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得到了更好的發(fā)揚光大。所以,問題并不在我們是否照搬國外高考方式的意識上,而在于一些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簡單思維方式上。
在此我們應該明白,國外的一些蘊涵了先進教育思想和觀念的高考制度和方式,與人類社會中的先進科技成果一樣,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精神和思想財富,全世界的人們都可以共享,也是可以學習或“照搬”的,只要這種“照搬”能促進教育的進步,促進學生人格和精神的健康成長,我們有什么理由反對這種照搬呢?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在學習人類社會文明成果時自己為自己設置障礙,影響自己對人類共同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鑒。至于高考改革的具體目標,筆者以為應該是“去社會化”,讓高考回歸教育范疇,顯現(xiàn)教育的本性,使其成為純粹的教育性活動。這樣,高考就與學生平時的考試一樣,不附加任何的社會因素,比如,父母“望子成龍”的期望,中學校長及教師揚名和吸收社會贊助的期望,地方教育行政當局追求政績的期望等。而且高考只有變成純粹的教育性活動,才能從現(xiàn)在的社會矛盾漩渦中擺脫出來,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其為社會服務的理想和使命。
參考文獻:〔1〕
劉庚子.革新教育的十二條具體建議〔N〕.南方周末,2010-06-05(3).
〔2〕姜文兆.當前高考制度無可替代〔N〕.大河報,2009-03-12(3).
〔3〕劉逸明.中國的高考是選拔人才嗎?〔J〕.華商報,2011-06-11(2).
〔4〕楊東平.大學精神〔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7.
〔5〕陳 磊,劉萬永.美國高校招生制度能否“存活”中國〔N〕.中國青年報,2003-09-16(2).
(責任編輯:舒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