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有效教學”正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關注。我們知道,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應是衡量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知識、思維、能力等諸方面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fā)展,這樣的數學課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課堂。切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數學課堂煥發(fā)真正的生命活力,應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努力追求的目標。不久前,在我校舉行的一次同課異構的活動中,分別有三位教師執(zhí)教了《平均數》一課,筆者聽后深有感觸。下面就以《平均數》這一課的新授環(huán)節(jié)為例,從三種不同的教學設計談起,對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作一次探討交流。
[課例1]
師:我們來玩一次有趣的丟沙包游戲,讓我們來個男女生對抗賽,好不好? (好?。?br/> 教師隨機叫了幾個男女生進行丟沙包比賽,男生4人,成績分別為9、6、8、7環(huán),女生3人,成績分別為5、8、6環(huán)。
師:好,比賽到此為止,你發(fā)現男生丟得準一些還是女生丟得準一些?為什么?
生(意猶未盡):不公平,人數不一樣。
師:現在就玩到這里,要比一比男生丟得準一些還是女生丟得準一些?
生1:男生準一些,男生中有1人投了9環(huán)。
生2:女生準一些,女生總數有19環(huán),而且人數少。
……
師:那用什么方法可以精確合理地比出哪一組贏呢?同桌之間互相討論。
生:可以算一算男女生的平均分。
師:太好了,應該怎么算呢,我們一起來算一算。
師:男生組:9+6+8+4=27(環(huán))27÷4商6余3
師:女生組: 5+8+6=19(環(huán))19÷3商6余1
師:現在你們知道男生丟得準一些還是女生丟得準一些了嗎?平均數的作用大嗎?
生:男生,大。
[課例2]
師:出示例題,三年級第一小組的4個男生和5個女生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把套中的個數用統(tǒng)計圖表示出來。同學們,你從圖中知道了什么?
生:……
師: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些?同桌討論一下。
生1:女生套得準一些,因為女生人數多,而且有一個女生套了11個。
生2:可以把男生的所有個數加起來再除以人數,求一求。
師(如獲至寶):這樣求出的是什么?(板書: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怎么求?女生呢?)
……
師:我們發(fā)現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就很容易比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些。
[課例3]
師:很多同學都知道套圈游戲,一起來看。(出示例題:男女生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下面的統(tǒng)計圖表示他們套中的個數。)想請大家來當裁判,愿意嗎?
生:愿意。
師:兩隊人數相同,每人套中的個數不同。要知道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你認為可以比什么呢?(屏幕出示第一小組男、女生套圈成績統(tǒng)計圖。)
生1:可以比一比哪個組最多套幾個。
生2:可以比一比哪一組套的總數多。
師:這時又來了一名女生,這種情況下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小裁判們小組討論討論。(屏幕出示第二小組男、女生套圈情況統(tǒng)計圖。)
生1:套中個數最多的是女生,最少的也是女生,不好比。
生2:男生套的個數差不多,女生套的個數差距大。男生套得準一些。
生3:4名男生共套中了28個,5名女生共套中了30個。人數不同,總數也不一樣,不好比。
生4:可以將每組的數據勻一勻,看看哪組的數據大。
師:出示男生組的統(tǒng)計圖,你能來說一說怎么勻嗎?
生:……
?。ń處熾娔X演示移多補少)
師:你還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幾個嗎?女生呢?
生:……
[課例分析]
《求平均數》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統(tǒng)計”單元中的一個教學內容。在這一組課例中,我們看到:
在課例1中,教師改編了教材,將活動引入了教學中,但這“創(chuàng)新”的設計并沒有收到教師預期的效果。我們看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的確是興趣盎然,積極投入,但在這熱熱鬧鬧的活動背后,凸顯的問題就是學生為活動而活動,很難集中精力來思考問題,而且活動中隨機得到的數據不受控制,出現了除不盡的情況,這已完全脫離本節(jié)課的授課范圍。
在課例2中,教師以教材為本,出示統(tǒng)計圖讓學生思考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些。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想“免生枝節(jié)”,以免造成難以收場的局面,學生剛剛說到皮毛就急于收手,課堂上難以見到學生真實的思想流露,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fā)。
在課例3中,教師與課例2的教師一樣,同樣是以教材為本,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對教材的處理上有其獨到之處。教師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將例題巧妙地分成了兩個層次進行呈現,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發(fā)現、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都得到了較大的拓展。
[課后反思]
課后,聯系課堂實例,圍繞“如何真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個話題,我們與三位執(zhí)教教師分別進行了深入的訪談。一課三例的課堂,真誠坦白的交流,引發(fā)了我們關于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改編教材就是創(chuàng)新
聽課后,在與課例1執(zhí)教教師的交流過程中,“基于怎樣的考慮來改編教材?這樣的改編有效嗎?”是我們交流的主題。“感覺不改編教材,就沒有新意!”執(zhí)教教師的回答令我為之詫異,同時我也深深意識到,當前的確有一部分青年教師存在著如上的錯誤觀念,在教學設計上存在著嚴重的認識偏離,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為改編而改編,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正確把握,從而導致教學過程華而不實,改編得毫無價值,缺乏實效。
我認為,作為一位教師,在備課時,首先應做的功課就是要學會與教材對話,真正讀懂教材編者的意圖。教師必須做到逐章、逐節(jié)、逐句鉆深和吃透教材,才有可能掌握教材的主旨、主題和實質精神。只有在充分深入地研究教材的前提下,才能準確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難點和疑點。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去研究相關的學習策略以及學習者策略,去設計各種新穎的活動形式,使學生能夠盡可能地學得輕松、有趣?!安灰p易更改教材”,我想這應該成為對一部分“一味創(chuàng)新求異”教師的一句友情提醒。
二、情境創(chuàng)設到底為哪般
當前,在很多的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公開課教學中,存在著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無論是什么內容,不管合適與否,老師們都把“情境創(chuàng)設”當做一把“萬能鑰匙”來開啟活力課堂的大門。的確,在一些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的一些“寓教于樂”的活動情境、“富于啟迪”的問題情境、“色彩斑斕”的動畫情境為課堂教學增色不少,并吸引著孩子們求知的目光,讓孩子們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但是,我們同時也發(fā)現,為情境而情境,不合時宜、生搬硬湊地創(chuàng)設情境的現象在很多課堂教學活動中也存在著,教師煞費苦心創(chuàng)設的情境,最終卻事與愿違,成為了課堂教學中的“敗筆”。
有效的數學課堂,呼喚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我們認為,如今很多情境創(chuàng)設,過于強調直觀形象,過于強調數學本身以外的東西,情景生成的空間比較小,缺乏數學本身的魅力,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誠然,在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課堂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特點,我們強調從具體到抽象,但有時過于講究具體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剝奪了學生學習的權利,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低層次水平。那么,什么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為有效?我認為,關鍵要看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否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真正有效的情境創(chuàng)設,絕不是為熱鬧而創(chuàng),應為營造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而創(chuàng),應為激發(fā)數學本身的魅力而創(chuàng)。
三、課堂思維的張力在哪里
“課堂,缺乏思維的張力”,這一點在課例2的教學中,我們有著較為明顯的體會。其實,執(zhí)教教師在教學設計預案中,也注重從問題出發(fā)來設計教學過程。如,課一開始,教師出示套圈統(tǒng)計圖,引導學生思考: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些?在分析引導的基礎上再逐步深入推進教學,但整個教學過程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氣氛沉悶的,學生被動探究味道足,缺少思維的火花。執(zhí)教者的設計意圖為何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我們認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課堂教學設計的問題,有師生間的配合問題,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在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缺乏彈性,在很多問題的分析引導上,教師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導致課堂缺乏應有的思維張力。
我們認為,課堂應是放飛學生思維的地方。新課程提倡要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而在一些教學過程中,面對一二位優(yōu)秀學生的“標準答案”,教師時常會沾沾自喜、急于收手;面對課堂臨時生成的問題,教師時常會退避三舍,美其名曰“確保目標達成”。這種“求穩(wěn)求全”的教學心態(tài)往往會遏制學生的思維,致使課堂上難以聽到學生真實的思想流露,難以看到碰撞出的思維火花。我們呼吁,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相信學生,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成功或失敗的體驗。我們認為,課堂思維的張力就在教師對學生充分的信任中,在自由平等的交流中,在激烈的辯論中,在一次次的質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