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國
北京市潮白河骨傷科醫(yī)院骨科,北京 101300
梨狀肌綜合征是指由于梨狀肌損傷而壓迫坐骨神經所引起的一側臀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感覺障礙為主的綜合病癥。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手法、封閉、針灸等,效果不一,且易復發(fā)[1]。在臨床工作中,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梨狀綜合征患者,拍X線片(站立位骨盆正位片)時發(fā)現(xiàn)骶骨有旋轉或傾斜。本文采用骶骨移位手法矯正聯(lián)合場效應治療儀治療后,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梨狀肌綜合征患者76例,隨機分為封閉組、手法+封閉組、手法+場效組,給予不同的治療手段,患者對分組治療均知情同意,三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例)
1.2.1 封閉組患者給予單純封閉止痛治療,康寧克通+利多卡因局部封閉治療,1次/d。
1.2.2 手法+封閉組
手法治療加封閉止痛,封閉治療同上,外加按摩揉推治療,患者俯臥按摩床上,暴露臀部,術者于患者左側或右側,兩手重疊,用手掌根,按壓梨狀肌,反復揉按3 min,以右側下肢為例,右側患肢置于左腿上部,呈交叉形,術者右手將病員右下肢用力向左方推,使左腿最大限度內收;左前臂肘關節(jié)屈曲,用肘尖部按揉環(huán)跳穴,約3 min;體位同上,患肢交叉到健肢上,用拇指指腹在梨狀肌部位垂直按壓,在指尖觸及梨狀肌肌腹后,沿外上方至內上方,來回拔動,并沿全部肌腹拔動一遍,再往壓痛部位彈拔2~3遍。
1.2.3 手法+場效組
1.2.3.1 骶骨移位的檢查及矯正 ①移位判斷:骨盆正位片,測量S2棘突到兩側骶髂關節(jié)的距離左側和右側應相等。如左側大于右側,則證明骶骨左側向后輕度旋轉,從而導致左右側梨狀肌張力不等。測量骶上切跡到X線片上緣的距離,如果左側大于右側,證實骶骨向右側傾斜。從而導致左側梨狀肌的張力較高。②手法矯正:矯正骶骨旋轉右側(骶骨)向后旋轉?;颊呷扰P位,左側在下,下肢伸直,右下肢屈曲,骨盆大側前傾。上半身的位置在矯正床的中心線上,醫(yī)生站在患者對面,左手掌壓在右骶髂關節(jié)的骶骨處,右手推右肩關節(jié)向后,在患者呼氣末時,左手掌快速向前發(fā)力,聽到響聲,矯正完畢。矯正骶骨傾斜(骶骨向右側傾斜為例)患者體位同上,左手掌應在骶3、4的右側緣,左手掌快速向床的方向下壓,矯正完畢。
1.2.3.2 場效應治療儀的應用 采用北京佳康時代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場效應治療儀,疼痛處加熱治療;主要包括治療帶和增效帶,前者可局部加熱促進血液循環(huán),后者內有當歸、紅花、羌活搗碎混勻逢于增效帶內,局部促進患者局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三組患者均以治療3周為1個療程。
參照文獻[2]評定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積分;并檢測患側小腿及足部感覺及末梢循環(huán)情況,末梢循環(huán)采用XW末梢血管觀察儀。治療后參照文獻[3]評價全部患者療效,痊愈:臀、腿疼痛消失,梨狀肌無壓痛,功能恢復正常;好轉:疼痛緩解、梨狀肌壓痛減輕,長時間步行仍會出現(xiàn)疼痛;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手法+場效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法+封閉組總有效率高于封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療效比較[n(%)]
治療前癥狀體征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三組癥狀體征積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但是手法+場效組積分改善明顯優(yōu)于其他兩組(P<0.05),治療后患者末梢循環(huán)改善,但是聯(lián)合組末梢循環(huán)明顯優(yōu)于其他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各組癥狀體征及末梢循環(huán)改變(±s)
表3 各組癥狀體征及末梢循環(huán)改變(±s)
注:與手法+場效組比較,t=6.173、4.029,*P<0.05;t=5.397、4.318,#P<0.05
組別 例數(shù) 癥狀體征積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末梢循環(huán)(s)治療前 治療后封閉組手法+封閉組手法+場效組26 25 25 21.1±4.6 21.3±5.1 21.5±5.3 11.6±3.7*9.6±2.4*7.2±2.9 23.9±3.1 24.1±4.2 24.3±3.9 27.2±4.8#28.2±5.2#31.3±6.4
三組治療后小腿皮膚感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足部皮膚感覺,手法+場效組優(yōu)于其他組(P<0.05)。見表4。
表4 三組治療后下肢感覺改善情況[n(%)]
梨狀肌起始于第2~4骶椎前的骶前孔外側,止于骶骨大轉子上緣的后部。其上緣有臀上動脈及臀上神經穿出。其下緣有臀下動脈,臀下神經、坐骨神經等組織穿出,梨狀肌張力較高或發(fā)生無菌性炎癥時,壓迫或刺激上述神經和血管,從而引起一系列梨狀肌綜合征的一些癥狀及體征[4]。目前臨床常見的原因為臀部外傷、坐姿不正等各種原因,導致骶骨發(fā)生微小移位及變化使兩側梨狀肌發(fā)生張力改變,從而使梨狀肌與周圍組織發(fā)生無菌性炎癥、粘連及瘢痕等。進一步刺激或壓迫坐骨神經及血管[5]。從而導致坐骨神經支配的肌肉及皮膚感覺異常[6]。
對于梨狀肌綜合征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是鎮(zhèn)痛藥物、推拿、針灸、封閉治療等[7],僅能短期內緩解患者癥狀,但是復發(fā)率較高,嚴重者甚至需要手術治療。筆者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大部梨狀綜合征患者,拍骨盆正位X線片時發(fā)現(xiàn)骶骨有旋轉或傾斜的微小移位,檢查時雙側或單側梨狀肌張力增高,局部癥狀及體癥明顯。因此對與該類患者在進行其他臨床鎮(zhèn)痛治療的同時,針對骶骨移位給予手法矯正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癥狀及體癥。此外場效應治療儀是中醫(yī)藥物、經絡等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良好結合,將中藥滲透作用、溫熱作用、磁場作用等多種整合,達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增強患者免疫的作用[8]。并且本研究結果也證實,場效應治療儀聯(lián)合手法矯正骶骨治療梨狀肌綜合征,無論在療效、癥狀體征改善等方面,效果均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封閉及手法治療,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骶骨移位病變是梨狀肌綜合征的一個重要因素,注意檢查骶骨微小變化,正確采用手法矯正聯(lián)合場效應治療儀的治療,可明顯改善梨狀肌綜合征患者癥狀體征,進一步提高療效。
[1]ZHANG Haizhong,LIN Jiandi,GONG Zihui.Pririformis injury syndrome[J].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2002,21(1):39-41.
[2]羅才貴,常德貴,邱玲,等.腰痛靈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216例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9):1261-1263.
[3]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4.
[4]孔維理.針刺加電磁波治療梨狀肌綜合癥的體會[J].中華臨床醫(yī)學研究雜志,2007,13(13):1896-1896.
[5]吳在德.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870-879.
[6]朱輝,姚樹國.梨狀肌損傷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附749例報告)[J].甘肅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24(2):37-39.
[7]許永良.理筋手法配合溫針治療梨狀肌綜合征[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32(3):381-382.
[8]魏燁,呂新建,田寶山.按摩及中藥熏洗治療梨狀肌綜合癥的療效觀察[J].遼寧體育科技,2005,27(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