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曹普華
今天怎樣和群眾“拉家?!?/p>
◎ 文/曹普華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p>
干部與群眾拉家常,交流只是手段,目的還在改進工作、實現(xiàn)善治。
溝通如同呼吸,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拉家常,是人們交流感情、互通信息的一種有效方法。干群之間“拉家?!?,相比一般的人際交往,有著更加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它是加強干群關(guān)系的擺渡船、促進干群相互理解的催化劑,平淡普通的話語間,平等親切的溝通中,再大的隔閡都能消于無形,再遠的距離也能拉得很近。
從延安時期的窯洞夜話,到如今國家領(lǐng)導人時常走進百姓家里噓寒問暖,多和群眾拉家常,是我們黨群眾工作的一個優(yōu)良傳統(tǒng)。然而時下有些黨員干部,或是不愿、不屑和百姓拉家常,而是習慣于坐在辦公室當“收音機”、“發(fā)報機”,生怕接觸群眾給自己找茬添亂;或是不會、不懂和百姓拉家常,而是習慣于當“教師爺”、“發(fā)令者”,總和群眾說不到一塊。更有少數(shù)縣鄉(xiāng)干部家在城里住著,上下班小轎車接送,不少時候靠打電話、發(fā)傳真來開展工作,長期不接地氣,對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感受不深。這些干部聽不到百姓的心里話,摸不到基層的真實情,反而感嘆百姓不好接近,抱怨“刁民”不好打交道。
不和群眾拉家常,究其根本,乃是身份認知錯位。拉家常實質(zhì)是一種情感的投入、平等的交流,一些干部把自己當成“主人”,把群眾當成“仆人”,人為地設(shè)置了交流障礙、溝通鴻溝。只有去掉“官念”,放下身段,回歸公仆本位,誠懇地和群眾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能拉近距離、消除隔閡,讓群眾對你心里“不設(shè)防”,真正把你當親人,從而打開話匣子,無話不談。
不會和群眾拉家常,查其癥結(jié),乃是交流方式不當。一些干部習慣于居高臨下說教訓導,滿嘴跑的都是官話、套話、空話,說來說去都是與群眾切身利益關(guān)系不大的事情,所以人們不想聽、不愛說,應站在群眾立場想問題,使用群眾語言去交流。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备刹颗c群眾拉家常,交流只是手段,目的還在改進工作、實現(xiàn)善治?;鶎右W?,家常要常拉,這樣才能真正讓群眾滿意,讓干群的血肉聯(lián)系更加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