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林亭
(邯鄲學院,河北邯鄲056005)
趙奢生平史事辨析
董林亭
(邯鄲學院,河北邯鄲056005)
趙奢是趙國后期著名的軍事將領。先秦典籍對之生平主要活動雖有記述,但由于具體年份的失載,故在其身后留下許多歷史謎團。文章擬就趙奢的生卒年份、任趙田部吏的時間以及為燕國上谷守等相關史事略作辨析。
趙奢;生平;史事;辨析
趙奢是趙國后期著名的軍事將領。司馬遷著《史記》雖然沒有單獨為之列傳,然其生平主要活動皆附于《廉頗藺相如列傳》和《趙世家》之中。如趙奢初任趙國的田部吏(征收田賦的官吏),后經(jīng)平原君的薦擢,掌管趙國賦稅的征收,取得“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的不俗政績;在趙惠文王執(zhí)政時期,趙奢曾將兵伐齊、卻秦,大敗秦軍閼與下,并因之獲封“馬服君”?!稇?zhàn)國策》也記載趙奢曾任燕國上谷守并與齊將田單論兵的史事。但上述史籍所載趙奢的史事,大多缺乏具體的年份,以致為后人留下許多難以破解的歷史謎團。本文擬就趙奢的生卒年份、任趙田部吏的時間以及為燕國上谷守等相關史事略作辨析。
學界一般認為,趙奢約生活在趙武靈王(公元前325年—前295年)至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60多歲。由于史載闕如,趙奢生卒具體之年份,已難以確考。本文擬采取逆推法:即先考訂趙奢的卒年,然后根據(jù)史籍有關趙奢生平主要活動的確切系年,并結合同時代、與之交往的重要人物及重大事件的記載,最后對趙奢的生年作出蠡測。
關于趙奢的卒年。據(jù)《戰(zhàn)國策趙策三》載:趙奢曾與齊田單在趙孝成王前論兵(見《趙惠成王三十三年章》)[1]677,研究者多認為此章應系年于趙孝成王二年,即公元前264年。這是先秦史籍中關于趙奢生平活動的最后記載。《史記六國表》載:趙孝成王五年(公元前261年)“使廉頗拒秦于長平”[2]747。《廉頗藺相如列傳》更明載“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2]2447。故本文認為:公元前262年韓國上黨守馮亭以上黨詐降趙國時,趙奢或已經(jīng)離世。趙奢出道雖晚,名氣也不及廉頗大,但就拒秦而言,趙奢曾在閼與大敗秦軍,聲威猶在。若趙奢尚健在的話,一定是將兵拒秦的不二人選。因此,趙奢的卒年應在公元前262年左右。
關于趙奢的生年。按照學界的一般說法,趙奢享年約六十多歲。從先秦史籍相關趙奢生平主要活動且有確切年份的記載推論: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趙奢將,攻齊麥丘,取之”[2]1821。這是現(xiàn)有文獻中關于趙奢從軍將兵的最早記錄。其時年約四十出頭。但從藺相如稱趙奢之子趙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以及田單在與趙奢論兵時稱“吾非不說將軍之兵法也,”[1]677等情況分析,趙奢的軍事生涯似乎開始得要更早,如《戰(zhàn)國策》載其曾出任燕國上谷守(詳見下文),且著有兵書傳世(參見于鬯《戰(zhàn)國策注》)。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趙奢將兵大敗秦軍于閼與下,“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趙奢于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盵2]2447趙奢年當五十有余。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趙奢反對趙國割地以求齊安平君田單將兵伐燕;公元前264年,趙奢與田單論兵;秦、趙長平之戰(zhàn)前,趙奢去世。這大致與趙奢的生命軌跡相吻合。
再看與趙奢同時期的人物廉頗。從史籍記載看,廉頗在趙國將兵要早于趙奢,史載:“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頗為趙將伐齊,打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2]2440長平之戰(zhàn)時,廉頗年約六十余歲。趙悼襄王即位后,廉頗因受排擠出走魏國。公元前241年,廉頗客死于楚國壽春,享年約八十多歲。廉頗后趙奢死約二十年,如此,則趙奢的年齡應與廉頗相仿。
另外,趙奢之子趙括,“自少時學兵法,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為善”[2]2448。長平之戰(zhàn)后期,趙孝成王不顧趙括母親的激烈反對,堅持以括代廉頗為將。藺相如曾勸諫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盵2]2447《韓非子顯學》亦云:“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平之禍。”[3]460這說明趙括在兵法理論方面的造詣的確很高,且以能言善辯而聲名卓著。否則,秦國也不會在長平之戰(zhàn)處于相持狀態(tài)之時,煞費苦心地施放“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的間言,目的就是促成趙國用趙括代廉頗為趙軍將。與其父輩廉頗、樂毅等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趙國良將相比,趙括不僅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而且年輕好勇。如他初臨戰(zhàn)地即“悉更約束,易置軍吏”。主動放棄廉頗的堅壁固守之策,輕舉妄動,冒險出擊。結果被秦軍分割包圍。在堅守四十余日,糧盡援絕、幾度突圍無果的情況下,“趙括出銳卒自搏戰(zhàn)”,被秦軍射殺。時年當在四十左右,即與其父趙奢相差二十多歲。
如果上述推論不至大謬的話,趙奢的生年當在公元前323年左右。那么,趙奢的生卒年份就大約在公元前323年—前261年之間。
關于趙奢任田部吏的問題。《史記》載曰:“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奢。奢因說曰:‘君于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彊,國彊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于天下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盵2]2445-2446
上引史料告訴我們?nèi)c:其一,田部吏是趙奢在趙國擔任的第一個公職。后因平原君的舉薦,趙奢曾一度掌管趙國國賦的征收。其二,趙奢稱平原君趙勝為“貴公子”,表明趙勝已被封為平原君,但尚未相趙。其三,上述史事應發(fā)生在趙奢在趙國將兵之前。
首先,平原君趙勝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同母弟。《戰(zhàn)國策趙策》載:“諒毅曰:趙豹、平原君,親寡君之母弟。”[1]762《史記魏公子傳》和《范雎列傳》亦稱:“趙惠文王弟平原君?!逼渖甏笾率强梢酝扑愠龅?。趙武靈王十六年(公元前309年),納惠后,生子何(即趙惠文王)。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傳國王子何。此時趙何年方十歲。趙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趙何十一歲,趙勝的年紀充其量也就是十歲。故平原君趙勝應生于公元前308年。
其次,關于平原君為趙相的時間?!妒酚浧皆萸淞袀鳌份d:“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shù)千人。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復位,封東武城。”[2]2366《史記六國表》亦云:“趙惠文王元年,以公子勝為相,封平原君?!盵2]737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平原君趙勝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曾“三去相,三復位”。那么,在趙惠文王執(zhí)政時期,趙勝究竟何時為相呢?如上所述,趙惠文王元年,趙勝年僅十歲,其時趙國國政主于肥義。誠如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平原君為相考》所稱:“惠文元年,或主父寵而封之,固非為相。”[4]373這就是說,趙勝因主父的寵愛,僅受封為平原君,而未出任趙相。故史稱趙惠文王元年平原君被拜相,是不足信的。
為了進一步搞清平原君為趙相的確切時間,我們有必要將趙國從趙武靈王元年到趙孝成王二年(公元前325—公元前264年)六十年間出任的趙相梳理如下:
1.趙豹。趙武靈王元年(公元前325年),“武靈王少,未能聽政,陽文君趙豹相?!盵2]1804
2.肥義,為趙肅侯時的老臣。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實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時肥義為趙相。
3.公子成。肥義在“沙丘之變”中死難,后公子成繼為相,號安平君。
4.李兌。公子成之后,司寇李兌繼為趙國相,封奉陽君?!皩嗫貏荨保蔼氈茖m事”。李兌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執(zhí)政的前半期。史載趙惠文王十二年(前287年),在蘇秦的游說之下,李兌曾出面聯(lián)合齊、魏、韓、燕,五國合縱攻秦。后因五國各為自己打算,聯(lián)軍停留在滎陽、成皋(今滎陽西北)一帶,止步不前。五國合縱攻秦,無功而散。李兌亦隨之失勢。
5.樂毅。《史記趙世家》載:趙惠文王“十四年(前285),相國樂毅將趙、秦、韓、魏、燕攻齊,取靈丘。”[2]1817《樂毅列傳》稱:“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盵2]2449按年表及韓、魏等世家記載,五國伐齊在公元前284年,即趙惠文王十五年,故趙“以相國印授樂毅”也應系于是年。
6.魏冉?!妒酚涄w世家》載: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魏冉來相趙”[2]1821。
7.田單。趙孝成王二年(前264年),“惠文后卒。田單為相?!盵2]1825需要略加說明的是,樂毅、魏冉和田單均非趙人,他們相趙的原因,或出于軍事的考慮,或基于政治的謀略,且時間短暫,帶有臨時性質(zhì)。即如樂毅既接受趙國的相印,同時還任燕國上將軍。公元前284年樂毅統(tǒng)率趙、秦、韓、魏、燕五國之兵伐齊,且“留居齊地五年”。這期間趙國不可能不設相國。再說魏冉本為秦相,位尊權重。《史記秦本紀》載:秦昭襄王二十四年,“魏冉免相。”[2]213-214其因何被免又轉而相趙?《史記穰侯列傳》也未載,只是說“免兩歲,復相秦”[2]2326。與《秦本紀》記載的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1年),“穰侯冉復相”[2]214的時間正相吻合。表明魏冉為趙相的時間尚不足一年。至于田單相趙,《田單列傳》失載,僅見于《趙世家》。但公元前262年韓上黨守馮亭獻十七邑與趙時,趙孝成王所召會商的要人有平陽君趙豹、平原君趙勝等,并未見田單的身影。若此時田單擔任趙相的話,如此大事,不與之為謀是不合情理的。故田單相趙的時間最長不過兩年。
綜合以上分析,基本可以確定:平原君任趙相的時間,極有可能是在趙惠文王十三年或十四年(前286年—前285年)。同時,對所謂的平原君“三去相,三復位”的問題,也能作出較為合理的解釋。即平原君趙勝在李兌失勢之后,首次出任趙相。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lián)軍伐齊,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平原君趙勝第一次被免相。但隨著伐齊戰(zhàn)事的進展,在聯(lián)軍大敗齊軍于濟西,“諸侯兵罷歸”,趙得河北地之后,第一階段戰(zhàn)事結束,趙勝即復任趙相。趙惠文王十八年(前281年),魏冉由秦至趙,被趙惠文王任為相國。平原君趙勝再次被免相。不久,魏冉離趙返秦,趙勝復任趙相直至趙孝成王元年(前265年)。第二年,趙以田單為相。趙勝第三次被免相。約兩年后,趙勝第三次復相位。
第三,從司馬遷敘述趙奢事跡的順序來看,趙奢初任趙田部吏,繼而掌管趙國國賦征收,最后從軍將兵伐齊卻秦,直至長平大戰(zhàn)前離世。說明趙奢從政在先,將兵在后。也就是說,趙奢在其生前近二十年間,始終是與戎馬為伍的。同時,根據(jù)“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奢”的情況分析,其時平原君趙勝已成家。按古代男子二十成婚計,趙勝的年齡應為二十出頭,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性“喜賓客”,曾不惜殺妾以籠絡賓客。加之“貴戚”的身份,故在趙奢殺其“用事者九人”后,頓起“殺奢”之念。賴趙奢曉之以國家大義的一番辯白,才使趙勝由怒轉喜,并以趙奢賢薦擢于趙惠文王。趙惠文王遂命奢掌管國賦征收,取得“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的不俗政績。
另外,《資治通鑒》將趙奢初任趙國田部吏的時間系之于周赧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71年),顯然有誤。因為,公元前271年,平原君趙勝已居相位。趙奢不可能再稱其為“貴公子”。故我們認為,趙奢出任趙田部吏的時間,只能是在公元前286年平原君趙勝相趙之前,即公元前287年左右。其時趙奢年約三十多歲,趙勝二十出頭。
趙奢為燕國上谷守,事見《戰(zhàn)國策趙策四燕封宋人榮蚠章》。據(jù)《戰(zhàn)國策》研究諸專家考訂,此章并非擬托之文,且系年于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茲將此章摘錄于下:
燕封宋人榮蚠為高陽君,使將而攻趙。趙王因割濟東三城令廬、高唐、平原陵地城邑市五十七,命以與齊,而以求安平君而將之。馬服君謂平原君曰:“國奚無人甚哉!君致安平君而將之,乃割濟東三令城市邑五十七以與齊,此夫子與敵國戰(zhàn),覆軍殺將之所取、割地于敵國者也。今君以此欲齊,而求安平君而將之,國奚無人甚也!且君奚不將奢也?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百日之內(nèi),天下之兵未聚,奢已舉燕矣。然則君奚求安平君而為將乎?”[1]214
“燕以奢為上谷守”,出自趙奢之口,當為可信。但令人不解的是,記述戰(zhàn)國史事多采自《戰(zhàn)國策》原始史料的司馬遷,對這條記載,卻未予擇取。以至于有人對此提出質(zhì)疑。我們認為:趙奢是否出任過燕國上谷守,需要先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1)趙奢稱當年他是“抵罪居燕”,那么,“抵罪”當作何解?(2)趙奢何時赴燕國并任上谷守?又在何時返歸趙國?
首先,“抵罪”一詞,常見諸于先秦史籍,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載:“陽虎去齊走趙,簡主問曰:‘吾聞子善樹人?’虎曰:‘臣居魯,樹三人,皆為令尹;及虎抵罪于魯,皆搜索于虎也。臣居齊你,薦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為縣令,一人為候吏;及臣得罪,近王者不見臣,縣令者迎臣執(zhí)縛,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樹人。”[3]305又如《呂氏春秋必己》曰:“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盵7]157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多次使用“抵罪”一詞。如《史記趙世家》載曰:“齊之事王,宜為上佼,而今乃抵罪,臣恐天下后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盵2]1820《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內(nèi)不自量,抵罪于吳,軍敗身辱,棲于會稽?!盵2]2200等等。國內(nèi)《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皆釋“抵罪”為“因犯罪而受到相應處罰。”即將“抵”字釋為“當”,謂“使各當其罪?!睆纳弦渲械木浞?、語義的角度分析,“抵罪于魯”與“抵罪于吳”句法相同;“抵罪居燕”與“抵罪出亡”語義相似,則“抵罪”不宜釋為“因犯罪而受到相應處罰”。尤其是上引《史記趙世家》例句中的“抵罪”,似更與“犯罪”無涉。查《康熙字典》“抵”有“頂撞”、“觸犯”義,曰:抵,“觸也?!肚皾h禮樂志》習俗薄惡,民人抵冒。《注》抵,忤也,冒犯也?!惫噬弦渲械摹暗肿铩?也可釋為“觸罪”或“獲罪”。那么,趙奢說的“抵罪”究竟作何解呢?
有人揣測認為,趙國“沙丘之變”后,公子成與李兌執(zhí)掌國政,迫害打擊趙武靈近臣,時值燕昭王招賢,趙奢遂亡命入燕,得信任,被任命為上谷守。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沙丘之變”發(fā)生在公元前295年,作為武靈王近臣的趙奢,為免遭迫害而去趙適燕,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問題在于:趙奢如果是因觸犯趙國權貴(趙相公子成和司寇李兌)或損害國家利益而獲罪出亡的話,其亡命的目標,決不會選擇燕國。因為,當政的燕昭王姬職是在趙武靈王的鼎力相助下登上王位的。《史記趙世家》稱:“(趙武靈王)十一年,王召公子職于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盵2]1805從當時趙、燕兩國的關系看,可謂正處在蜜月期。如果趙奢真的獲罪,也只能是因私而致,且于國家利益無關。但作為趙氏宗族的趙奢,究竟因何獲罪?所獲何罪?以至于背井離鄉(xiāng)亡走他國避難?這仍然是一個難解的歷史謎團。
為此,我們不妨轉換個角度,即還原趙奢稱自己“抵罪居燕”時的語境?!把喾馑稳藰s蚠為高陽君,使將而攻趙”,趙相平原君決定割地與齊以求田單為將。趙奢不滿這一決策,于是,找平原君理論。作為一個戰(zhàn)功卓著的軍事將領,在國家遭受危難之際,自當效命于疆場,但卻被棄置不用,此時趙奢內(nèi)心的痛苦與失落感是顯而易見的?!皣蔁o人甚哉”、“國奚無人甚也”的連續(xù)追問,可謂其極端憤懣之情的宣泄。更讓他痛心疾首的是,而今的敵國,正是他當年為之效力的友邦燕國。這在趙奢看來,或許就是平原君對之誤解或不信任的根由所在?!扒揖刹粚⑸菀??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守,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百日之內(nèi),天下之兵未聚,奢已舉燕矣?!边@番慷慨陳詞,既隱含著趙奢不為平原君所倚重的怨氣,又表達他具有將兵拒燕的獨特優(yōu)勢。對趙奢曾出任燕國上谷守一事,平原君此前未必不清楚。但趙奢之所以在此時主動提及往事,其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撇清他與燕國的情感糾葛,表明自己雖曾效力于燕國,但在祖國遭受侵伐的大是大非面前,他是忠誠于祖國的。那么,在這種特殊語境下,趙奢所稱的“抵罪”,就另當別解。我們認為,趙奢說的“抵罪”,其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犯罪”、“觸罪”或“獲罪”,而是他在撫今追昔之后,對當年的行為深感懊悔的自責之詞。盡管“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早已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一種社會常態(tài),但在視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趙奢眼里,自己當年為燕國效力的行為,就是對祖國的一種罪過。如此解讀,則排除了趙奢因公或私而獲罪后亡走燕國避難的可能性。
其次,既然趙奢不是因犯罪而亡走燕國,那么,趙奢是因何、又在何時前往燕國的呢?我們認為,趙奢的赴燕,應與燕昭王招賢納士相關。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為興復燕國,報仇雪恥。他接受老臣郭隗招賢納士的建議,并筑宮而敬郭隗為師,“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爸T天下之士欲破齊者”、“知齊之險阻要塞,君臣之際者”、“善用兵者”,他“皆盡養(yǎng)之”[5]231。一時間,各國群賢聚集燕國。史載:“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1]157雖然史書中并未言及趙奢的名字,但只能說他當年聲名不著,遠不能與樂毅、鄒衍、劇辛以及蘇秦等人相提并論。考慮到姬職之所以能被立為燕王,得益于趙武靈王的鼎力相助。故我們推測趙奢的赴燕,極有可能是奉了趙武靈王之命。史稱: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趙國“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2]1812。在“胡服騎射”(開始于公元前307年)的軍事改革已初見成效的情況下,選派“善用兵”的趙奢赴燕以幫助燕國抵御東胡游牧部族的侵擾,是完全有可能的。從趙奢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分析,趙奢應該是“胡服騎射”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和踐行者。其赴燕之前的身份,應屬趙國軍界嶄露頭角的青年才俊,且深得趙武靈王的信任和器重。否則,燕昭王即使報仇雪恥心切,求賢若渴,也不可能對之委以重任。從趙奢的年齡看,其赴燕時當為二十多歲。若以趙奢生年在公元前323年左右計,其前往燕國就當在公元前300年之后的一、二年內(nèi)。
上谷地處燕國的西北邊陲(今河北懷來一帶),其北與東胡接壤,西有小五臺與趙國代郡毗鄰。據(jù)考古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懷來縣大古城村北約1000米處殘存的古城遺址,即古上谷郡的郡治城(古稱沮陽,亦稱造陽)所在地。需要辨析的是,趙奢被燕國委任的究竟是邊城上谷守令,還是上谷郡守的問題。這不僅事關秦開“卻胡”以及燕置上谷郡的時間問題,而且與趙奢何時由燕返趙密切關聯(lián)。關于秦開“卻胡”以及燕置上谷郡的具體年代,目前學界尚未達成共識。多數(shù)燕史研究者認為:燕國拓展疆土、修長城、筑五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可能在一年或三五年內(nèi)完成,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故將時間界定在公元前299至公元前260年間?!妒酚浶倥袀鳌份d:“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習騎射,北擊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其后燕有賢將秦開,為質(zhì)于胡,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余里。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2]2886-2887《史記朝鮮列傳》亦稱:“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筑障塞?!盵2]2986這就是說司馬遷將秦開破走東胡、置五郡、筑長城,放在趙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置三郡之后,并在二者之間加了“其后”兩字來聯(lián)系。因此,有學人認為秦開“卻胡”、燕置五郡、筑長城至遲也不過在此后的三、五年內(nèi)。[6]按《史記趙世家》的記載,趙破林胡等發(fā)生在周赧王十五年,燕昭王十二年,即公元前300年。那么,秦開“卻胡”以及燕置上谷郡的時間,即在公元前299年至公元前295年期間。但陳平先生則認為:“秦開卻胡的時間應在樂毅伐齊之后,當在燕昭王三十年至三十二年間(公元前282年—前280年),因為這一期間樂毅伐齊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燕昭王有力量,并且也敢于向東胡進軍?!盵10]212-214陳先生所言極是。從燕國實施伐齊興國的戰(zhàn)略目標看,燕為避免南北兩線作戰(zhàn),以其賢將秦開入質(zhì)東胡,以求得穩(wěn)固的后方,好集中全力謀齊,甚至在必要時可以考慮借助東胡兵力以伐齊。如此,趙奢出任的就只能是燕國的邊城上谷守令,而非秦開“卻胡”后燕國新設的上谷郡守。
關于趙奢自燕返趙的時間,我們在上文探討中,已基本論定趙奢出任趙國田部吏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87年左右。雖然我們無法確定田部吏是否就是趙奢在返趙后所謀得的第一個職位,但起碼表明,在此之前,趙奢就已經(jīng)回到了趙國。屈指算來,趙奢從公元前300年之后赴燕國到公元前288年左右返歸趙國,其居留燕國時間凡十余年。故他敢對平原君趙勝夸口稱:“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百日之內(nèi),天下之兵未聚,奢已舉燕矣。”
至于趙奢何以自燕返趙,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從燕國方面分析,在伐齊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后,為徹底解除東胡族的威脅,燕國即將“卻胡”一事提上日程。由于秦開在胡的出色工作,取得了“胡甚信之”的效果。故在其歸燕后即開始醞釀“卻胡”事宜。而作為拒胡前哨陣地的邊城上谷,其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性及其守令的人選問題就凸顯出來。如前所述,趙奢當年的使命是幫助燕國抵御東胡族的侵擾。那么,在燕與東胡“互質(zhì)”、并積極準備“卻胡”的新形勢下,趙奢的卸任歸國,就不難理解了。而從趙國的國情考量,趙惠文王執(zhí)政時期的趙國,在縱橫戰(zhàn)爭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俄n非子存韓》曰:“夫趙氏聚士卒,養(yǎng)從(縱)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盵3]13《戰(zhàn)國策秦策三》也稱:“天下之士,相聚合縱于趙,而欲攻秦?!盵1]202這一切都說明趙國已成為“合縱”活動的中心和策源地,成為新的抗秦中堅。同時,秦國也調(diào)整了戰(zhàn)略方針,把趙國作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如此情況下,趙奢的歸國效力就在情理之中了。
注釋:
[1]劉向.戰(zhàn)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2.
[5]高誘.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2.
[6]李文信.中國北部長城沿革考[J].社會科學輯刊,1979(1).
[7]陳平.燕史紀事編年會按: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K231
A
1009-2692(2012)03-0067-05
2012-04-16
董林亭(1956-),男,河北涉縣人,邯鄲學院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