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繪宇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醫(yī)院,湖南 株洲 412000)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即隱匿性甲狀腺癌,其瘤體直徑<1cm,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因此臨床漏診相對較高。本文對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5例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通過分析其臨床病理特征,加強對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認識,以減少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臨床漏診率。
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5例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齡為31~72歲,平均年齡42.4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3.7年;腫瘤平均直徑為6.3cm。15例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中,3例(20.0%)腫塊位于峽部,5例(33.33%)位于左葉,7例(46.67%)位于右葉?;颊吲R床表現(xiàn)可見甲狀腺腫大,無疼痛感,少數(shù)患者可見淋巴結腫大。
使用10%甲醛將患者的病理標本固定,采用常規(guī)切開方法,對標本進行脫水,石蠟包埋后進行切片,使每份切片厚度約為2~3mm。對切片進行HE染色,并在光鏡下進行觀察及免疫組化染色。陽性細胞呈棕黃色,著色部位為細胞質。
巨檢:所有腫瘤標本均未見包膜,腫瘤呈圓形或卵圓形,質地較硬,灰白色。腫瘤與周圍組織的分界不清楚,部分腫瘤出現(xiàn)鈣化現(xiàn)象,無壞死和出血,部分有砂粒感。
鏡檢: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的病理標本鏡檢結果為,乳頭狀癌組織散在纖維瘢痕組織中呈放射狀浸潤性生長。大多數(shù)癌細胞呈乳頭狀排列,少數(shù)呈現(xiàn)實心團塊或濾泡狀。鏡下可見真性乳頭,以纖維血管為軸心,可有二或三級甚至多級分支。腫瘤表面由單層柱狀上皮覆蓋,細胞核為圓形或卵圓形,細胞質豐富且呈淡染,細胞重疊排列形成復層,可出現(xiàn)輕度異型。12例(80.0%)病理標本可見毛玻璃樣細胞核,見圖1;7例(46.67%)病理標本腫瘤細胞核出現(xiàn)包涵體,見圖2;8例(53.33%)病理標本腫瘤細胞核出現(xiàn)核溝,核分裂少,核仁較小,見圖3;4例(26.67%)病理標本腫瘤細胞出現(xiàn)砂粒體,見圖4。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以青壯年居多,發(fā)病年齡多在30~50歲以內。近年來,出現(xiàn)年輕化趨勢,而女性患者的數(shù)量也逐漸多于男性患者。臨床病理顯示,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腫瘤生長較為緩慢,因此患者的病程較長?;颊叩呐R床癥狀不明顯,當伴發(fā)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時可出現(xiàn)吞咽不適、腫物感等喉部壓迫癥狀[1]。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臨床誤診率較高,通常在甲狀腺其它疾病的病理標本檢查時確診此病,部分患者可首先出現(xiàn)頸部淋巴結轉移。
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5例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所有腫瘤標本均未見包膜,腫瘤呈圓形或卵圓形,質地較硬,灰白色。腫瘤與周圍組織的分界不清楚,部分腫瘤出現(xiàn)鈣化現(xiàn)象,無壞死和出血,部分有砂粒感。乳頭狀癌組織散在纖維瘢痕組織中呈放射狀浸潤性生長。大多數(shù)癌細胞呈乳頭狀排列,少數(shù)呈現(xiàn)實心團塊或濾泡狀。鏡下可見真性乳頭,以纖維血管為軸心,可有二或三級甚至多級分支。腫瘤表面由單層柱狀上皮覆蓋,細胞核為圓形或卵圓形,細胞質豐富且呈淡染,細胞重疊排列形成復層,可出現(xiàn)輕度異型。12例(80.0%)病理標本可見毛玻璃樣細胞核,7例(46.67%)病理標本腫瘤細胞核出現(xiàn)包涵體,8例(53.33%)病理標本腫瘤細胞核出現(xiàn)核溝,核分裂少,核仁較小,4例(26.67%)病理標本腫瘤細胞出現(xiàn)砂粒體。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重要特點是腫瘤內及附近間質纖維的出現(xiàn),通常可依此與甲狀腺乳頭狀癌進行鑒別。
圖1
圖2
圖3
圖4
近年來,微小乳頭狀癌的診斷依據(jù)為細胞參數(shù),在腫瘤組織中見腫瘤細胞核呈毛玻璃樣,出現(xiàn)核溝,細胞具有成群聚集特征可診斷為微小乳頭狀癌。在鑒別診斷方面,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應注意與甲狀腺良性病變進行鑒別如甲亢、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等疾病。通常情況下,乳頭狀增生缺乏纖維血管軸心,細胞體積較小,排列呈單層,無砂粒體。免疫組化方法可以較好地實現(xiàn)甲狀腺疾病的鑒別診斷。有研究學者提出CK19與TPO蛋白可作為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鑒別診斷的良好標志物[2]。臨床上,無論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其預后情況均良好,通過手術切除可有效治療本病。對存在淋巴結腫大的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必須進行治療性清掃術。
臨床實踐證實,對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必須注意甲狀腺微小癌的發(fā)生,應在必要時進行組織學檢查。在處理甲狀腺標本時應實施書頁狀切開,多處取材,尤其是對每個病灶部位均進行組織取材。臨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經過細致的甲狀腺標本切片,約40%的患者可見甲狀腺微小癌[3]。由此可見,臨床病理醫(yī)生必須掌握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形態(tài)特點以及甲狀腺疾病的病理變化,以減少臨床漏診的發(fā)生率。
[1]回允中主譯.診斷外科病理學(上冊)[M].3版.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3:540.
[2]藍松,阮松華,高倩,等.CK19與TPO在鑒別甲狀腺乳頭狀癌與甲狀腺乳頭狀增生中的作用[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7,14(6):450-452.
[3]呂曉梅,楊玉華,劉立莊.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臨床病理分析[J].河北醫(yī)藥,2007,29(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