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棟,吳永健,俞夢越,裴漢軍,蔡 松
2型糖尿?。═2DM)發(fā)病率在我國逐年上升,2008年中國居民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20歲以上成年人糖尿?。―M)患病率為9.7%,到目前患病人數(shù)估計已接近1億。而DM患者發(fā)生嚴重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心力衰竭(CHF)等]的危險性是非DM患者的2倍~4倍,病情較后者更嚴重,預后更差。近年來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1-3]顯示,血漿大內(nèi)皮素(Big ET-1)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強烈的獨立預后因素,而血漿N末端腦鈉肽(NT-pro BNP)是診斷心力衰竭和評價心臟功能的最佳指標。但對于Big ET-1和NT-pro BNP在不同類型ACS患者,特別是合并T2DM中的臨床意義及相關性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ACS合并T2DM患者血漿Big ET-1、NT-pro BNP、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北京阜外醫(yī)院確診冠心病的患者,且年齡>60歲,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及非糖尿病患者各60例,每組根據(jù)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又分為急性心肌梗死(AMI)亞組和不穩(wěn)定心絞痛(UAP)亞組,各30例。其中DM-AMI亞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60歲~79歲(68歲±6歲);DM-UAP亞組男22例,女8例,年齡60歲~80歲(67歲±6歲);UDM-AMI亞組男22例,女8例,年齡60歲~79歲(67歲±6歲);UDM-UAP亞組男21例,女9例,年齡60歲~78歲(67歲±6歲)。各組在年齡、性別、吸煙史、既往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家族史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型糖尿病診斷均符合1999年 WHO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并排除因AMI引起的應激狀態(tài)下一過性血糖升高。UAP及AMI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制定的診斷標準[4,5]。所有患者排除紐約心功能分級Ⅲ級~Ⅳ級或心源性休克;陳舊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支架術后及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有急、慢性感染證據(jù),慢性結(jié)締組織病及瓣膜??;近期手術、創(chuàng)傷,腫瘤等。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標本的采集及臨床指標的測定 所有研究對象均于入院后進行年齡、性別、吸煙、高血壓、高脂血癥、家族史等臨床資料的調(diào)查。并于冠脈造影前清晨空腹留取靜脈血,置入含有ENTA-Na2抗凝劑管中,2h內(nèi)離心(3 000r/min,10min)分離血漿,如當天不能檢測,樣品立即置-20℃保存,2d內(nèi)用奧地利Biomedical公司生產(chǎn)的ELISA試劑盒和美國BIO-Tek,ELx 800型全自動酶標儀檢測血漿Big ET-l和NT-pro BNP濃度,采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測定hs-CRP,嚴格按說明書操作。
1.2.2 冠狀動脈造影(CAG) 冠脈造影采用Judkins法穿刺右側(cè)橈動脈或股動脈進行,選擇多體位左、右冠狀動脈造影,同步電影記錄影像,由兩名有經(jīng)驗的心內(nèi)科醫(yī)師目測法分析管腔直徑狹窄程度。冠狀動脈病變血管指冠脈狹窄≥50%,對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狀動脈(RCA)進行分段分析評價,主要分支病變歸入其所屬的主支統(tǒng)計,依照病變動脈受累的數(shù)目,分為單支、雙支和三支以上(含三支)病變,并根據(jù)其狹窄程度分為輕度(50%~74%)、中度(75%~90%)、重度(9l%~99%)和完全閉塞(100%);彌漫性血管病變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①病變長度≥20mm;②1支血管多處病變;③血管全程或大部分纖細僵硬或明顯呈松散彈簧狀。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各亞組血漿big ET-1、NT-pro BNP、hs-CRP比較 DMAMI和 NDM-AMI亞 組 的 血 漿 NT-pro BNP、hs-CRP顯著高于DM-UAP和NDM-UAP亞組(P<0.0 1或P<0.001);DM-AMI和DM-UAP亞組的血漿big ET-1高于NDM-AMI和NDM-UAP亞組,其中DM-UAP亞組和NDMUAP亞組差異最大(F=0.46,P=0.08),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各亞組血漿big ET-1、NT-pro BNP、hs-CRP比較(x±s)
2.2 各亞組患者的冠脈造影結(jié)果比較 DM-AMI和DM-UAP亞組在病變累計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狀動脈方面與NDM-AMI和NDM-UAP亞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DM-AMI和DM-UAP亞組在冠脈重度狹窄和彌漫病變方面顯著重于NDM-AMI和NDM-UAP亞組(P<0.01);DM-UAP亞組在冠脈病變累及三支以上(含三支)與NDM-UAP亞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2。
表2 各亞組患者的冠脈造影結(jié)果比較例
冠心病的發(fā)病進程就是冠狀動脈狹窄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繼而壞死的過程,這是一個復雜的、多種因素參與的病理過程。糖尿病和冠心病有一共同基礎,即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高胰島素血癥可通過促進脂質(zhì)合成及刺激平滑肌細胞增殖,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而胰島素抵抗可導致機體的異常代謝狀態(tài),表現(xiàn)為長期的高血糖與血脂代謝異常。這些心血管危險因素通過損傷血管內(nèi)皮、激活炎癥反應及誘導血栓形成等,加劇了冠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和惡化,引起ACS的發(fā)生。
內(nèi)皮素(endothelin,ET)是由血管內(nèi)皮細胞合成和釋放的血 管活性肽,由2 1個氨基酸組成,有3種異構(gòu)體,即ET-1、ET-2和ET-3。對于心血管起主要作用的是ET-1,體外試驗表明ET-1的縮血管作用比血管緊張素Ⅱ強10倍,是目前所知的最強的血管收縮因子。ET-1是機體缺血、缺氧情況下產(chǎn)生的一種內(nèi)源性致?lián)p傷因子,在多種疾病如AMI、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肺動脈高壓及CHF中,它的水平可升高[7]。
ET-1循環(huán)濃度低、血漿半衰期短(大約1.5min),測定血漿ET-l濃度有困難。但ET-1的生物學前體,Big ET-1是一個穩(wěn)定的肽,它在血漿中的半衰期是30min,作為一種循環(huán)標志物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老年ACS合并T2DM組和非糖尿病組血漿big ET-1均明顯高于正常值,且T2DM組>非糖尿病組,其中DM-UAP亞組>NDM-UAP亞組(F=0.46,P=0.08),雖然數(shù)據(jù)沒有顯著差異,但可以幫助判斷冠脈病變程度及預后。本研究樣本量小,大樣本的研究可能會得出陽性結(jié)果。
BNP是繼心鈉素后發(fā)現(xiàn)的一種心臟利鈉肽。主要由心室分泌,具有利鈉、利尿、舒張血管、拮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和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多項生理功能,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十分密切。NT-proBNP是BNP激素原分裂后的N端片段,血漿中NT-proBNP濃度高,半衰期長,易檢測,與BNP一樣可用于評價心臟功能。在心力衰竭、心肌肥厚等病理狀態(tài)下血漿BNP升高是疾病嚴重程度的標志。近期研究發(fā)現(xiàn),心肌缺血是引起B(yǎng)NP升高的另一重要因素[8]。Jemberg等[9]發(fā)現(xiàn)非ST段抬高的胸痛患者中,BNP水平與遠期病死率強烈相關,更重要的是BNP水平可以預測肌鈣蛋白I(cTnI)陰性患者的病死率及心肌梗死事件。
Sabatine等[10]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中對cTnI、CRP及BNP在危險分層中的價值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三項均不升高者,30d內(nèi)死亡風險為1%,而僅有1項升高者為2.1%,有2項、3項同時升高者,死亡風險則升高至5.7%和13%,并且組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了多項標志物同時檢測,更能反映其危險程度及遠近期預后,也同時說明當BNP升高和炎癥反應存在時,便存在通過血運重建而使病變可逆的條件。NT-pro BNP檢測為評估ACS患者預后提供了有力工具。無論是單獨使用BNP,還是聯(lián)合其他血清標志物,都為ACS患者的預后和危險分層提供了很有價值的信息。
CRP是一種由肝臟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能激活補體系統(tǒng),參與炎癥反應,是一種經(jīng)典的炎癥標記物。炎癥是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作為急性炎癥標志物的CRP與冠狀動脈的急性損傷、病情發(fā)展有密切關系。CRP水平的升高與心血管危險性呈正相關。而心肌獲得再灌注或?qū)嵤┕跔顒用}重建術則能限制炎癥的進程使CRP降低,故對ACS患者CRP水平的動態(tài)監(jiān)測有助于評價病情。本研究中DM-AMI和NDM-AMI亞組血漿NT-pro BNP、hs-CRP顯著高于DM-UAP和UDMUAP亞組(P<0.01或P<0.001)。說明血漿 NT-pro BNP、hs-CRP水平與ACS病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符合國內(nèi)外相關報道[11,12]。
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起病可能較隱匿,無癥狀心絞痛發(fā)生率高,一旦被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病變可能已經(jīng)相當嚴重。即使接受PCI治療,術后血管再狹窄的發(fā)生率高。本研究中DM-AMI和DM-UAP亞組在冠脈重度狹窄和彌漫病變方面顯著重于NDM-AMI和 NDM-UAP亞組(P<0.01)。與眾多研究相符[13]。在臨床工作中,應考慮到合并T2DM的ACS病變的嚴重程度及其復雜性。近年的研究表明,對糖尿病患者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長期控制可以降低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危險,是改善其預后的有效措施。
綜上所述,老年ACS合并T2DM患者血漿Big ET-1、NT-pro BNP、hs-CRP可能參與以上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可作為臨床分析判斷病情、預后及療效評價的指標。
[1] Jarolim P.Serum biomarkers for heart failure[J].Cardiovasc Pathol,2006,15:144-149.
[2] Van Beneden R,Gurne O,Selvais PL,et al.Superity of big endothelin-1over natriuretic peptides in predicting survival in seve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A 7-years follow up study[J].J Card Fail,2004,10;490-495.
[3] 汪芳,李衛(wèi),黃潔,等.血漿N末端原腦利尿肽水平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長期預后的預測價值[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28-32.
[4]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不穩(wěn)定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412.
[5]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6] Yanagisawa M,Kurihara H,Kimura S,et al.A novel potent vasoconstrictor peptide produced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Nature,1988,332:41l-415.
[7] Monge JC.Neurohormonal markers of clinical outcom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Is endothelin the best one[J].J Cardiovasc Pharmacol,1998,32(suppl 2):S36-S42.
[8] Bassan R,Potsch A,Maisel A,et al.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ovel early blood marker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 with chest pain and no ST-segment elevation[J].Eur Heart J,2005,26(3):234-240.
[9] Jemberg T,Stridsberg M,Venge P,et al.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on admission for early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est pain no ST-segment eleva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2,40(13):437-445.
[10] Sabatine MS,Moow DA,De Lemos JA,et al.Mu himarker approach to risk stratification in non-ST r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Simultaneous assessment of troponin I,C reactive protein,and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J].Circulation,2002,105(15):1760-1763.
[11] Hoffmeister HM,Ehlers R,Buttcher E,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minor myocardial damage and in flammatory acute-phase reac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J Thromb Thrombolysis,2003,15(1):33-39.
[12] 張春玲,康金鎖,從祥鳳,等.冠心病患者血漿大內(nèi)皮素水平與N末端腦鈉肽及心功能關系的研究[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7,30:520-523.
[13] 陳明,高煒,朱國英,等.冠心病合并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冠狀動脈造影特點[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99,3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