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李 保,王 馨,馮 強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是由于冠狀動脈發(fā)生嚴重的粥樣硬化或痙攣,導致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引發(fā)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種心臟病[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涉及許多因素,其中有脂質代謝障礙、血管內皮損傷、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等[2],其中脂質代謝異常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其病變程度的進展起著重要作用。長期大量的臨床資料統計表明,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25歲~65歲,男性的發(fā)病率約為女性的兩倍,65歲以后,這種比率逐漸減小。網膜素是2003年發(fā)現的一種特異性表達于網膜脂肪組織的細胞因子。網膜素有兩種亞型,網膜素-1(omentin-1)和網膜素-2(omentin-2),其中網膜素-1是循環(huán)血中的主要亞型[3]。網膜素-1是由網膜脂肪組織的血管基質細胞合成分泌,通過促進脂肪細胞的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轉運和Akt的磷酸化水平,提高胰島素敏感性[4],參與肥胖、2型糖尿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胰島素抵抗與脂代謝紊亂被認為是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代謝綜合征是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由此推測網膜素-1也可能參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本研究對此進行了初步探討。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2月—2011年5月山西省心血管病醫(yī)院心內科住院患者132例,年齡(56±2)歲。對照組52例,為同期住院冠脈造影陰性者,且排除冠心病診斷,其中男32例,女20例,年齡(56.78±12.89)歲。冠心病組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58.43±13.34)歲。診斷符合1979年WHO關于冠心病診斷標準,并經冠脈造影證實: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狀動脈至少有一支血管管腔直徑狹窄≥50%。所有研究對象均排除高血壓、糖尿病、炎癥、腫瘤、肝腎疾病等系統性疾病。
1.2 方法 記錄研究對象的現病史、既往史、個人史、家族史(詳細記錄直系親屬的患病年齡,個人史等);記錄研究對象的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心臟正位片、Holter等結果;記錄一般實驗室檢查結果:空腹血糖(FBG)、血漿總膽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等;所有受試者均為清晨未起床前空腹平臥位采取肘靜脈血2mL,收集血清并置于-70℃環(huán)境下保存,以備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按照說明書嚴格操作檢測各組病人血清網膜素-1濃度。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網膜素-1與冠心病的相關性采用Logistic相關性分析。
2.1 兩組血清網膜素-1濃度比較 冠心病組血清網膜素-1濃度為(53.58±8.14)mg/L,對照組血清網膜素-1濃度為(101.10±10.07)mg/L,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670,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網膜素-1濃度比較(x±s) mg/L
2.2 相關性分析 結果顯示,血清網膜素-1水平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r=-0.520,P<0.05)、三酰甘油(r=-0.564,P<0.05)呈負相關。血清網膜素-1水平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呈正相關(r=0.693,P<0.05)。
多種因素參與冠心病的發(fā)生及發(fā)展,其主要病理改變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此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傳統理論認為,冠心病是脂肪沉積造成血管管腔阻塞而引起的,以往診斷冠心病多選用測量TG、TC、低密度脂蛋白指標[5]。脂肪組織可以分泌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細胞因子,現統稱為脂肪因子或脂肪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與胰島素信號轉導、糖脂代謝及血管生物學改變關系密切,它們在肥胖及其相關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壓、脂代謝紊亂、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脂質代謝紊亂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網膜素是一種新近發(fā)現的特異性表達于內臟脂肪組織的分泌性多肽,在人及恒河猴的內臟脂肪中含量豐富[6]。由于網膜-1是網膜素在循環(huán)血中的主要亞型,且網膜素-1的血清水平可以反映其基因的表達水平,所以有研究發(fā)現糖尿病患者血清網膜素-1水平明顯低于正常人,且與LDL-C、體質量指數(BMI)、腰圍、FBG等代謝性指標呈負相關。血清網膜素-1水平的降低,可能是胰島素抵抗、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共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4]。代謝綜合征是發(fā)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代謝綜合征中的中心型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癥、糖代謝紊亂、胰島素抵抗與血清網膜素水平密切相關[7]。此研究進一步分析發(fā)現,糖尿病斑塊組的網膜素-1水平比糖尿病非斑塊組顯著降低,提示網膜素-1密切參與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血清網膜素-1與高血糖、血脂異常以及中心型肥胖等與胰島素抵抗有關指標有著不同程度的相關,說明網膜素-1可能是提示代謝綜合征的一項血清學標志物[8]。另有研究經過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提示HDL-C是血清網膜素-1水平的獨立相關因素,而且是相關性最好的因素,提示網膜素-1可能與脂代謝紊亂有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清網膜素-1水平明顯低于正常人,且在校正年齡、性別后,血清網膜素-1水平與LDL-C、TG呈顯著負相關,與HDL-C呈顯著正相關,是保護性因素。因為HDL-C可以完成膽固醇的逆向轉運,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血漿低水平HDL-C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患者血清網膜素-1水平與HDL-C水平變化的高度一致性,提示血清網膜素-1水平也可能成為評價冠心病危險度的良好指標。這與國內外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其具體機制仍待進一步探討。
[1] Levenson JW,Skerrett PJ,Gaziano JM.Reducing the glob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role of risk factors[J].Prev Cardio1,2002,5:188.
[2] Libby P,Ridker PM,Maseri A.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02,105(9):11-35.
[3] De Souza Batista CM,Yang RZ,Lee MJ,et al.Omentin plasma levels and gene expression are decreased in obesity[J].Diabetes,2007,56(6):1655-1661.
[4] 矯磊,劉金波,凌明英,等.網膜素-1、內脂素與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山東大學學報 (醫(yī)學版),2010,48(1):8-11.
[5] 高淑芳,姜維潔,董靜懿.高敏CRP、vWF和CD62P聯合檢測在冠心病患者的應用[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08,3:136-138.
[6] Winkler G,Cseh K.Molecular mechanisms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ype 2diabetesmellitus[J].Orv Hetil,2009,150(17):771-780.
[7] 蔡潤策,魏麗,吳海婭.肥胖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網膜素水平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8,88(16):1096-1099.
[8] 畢艷,朱大龍,龔大為.網膜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7,15(9):57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