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農用土地分等定級理論與方法研究——兼論《農用地分等規(guī)程》總體思路及技術方案設計

      2012-09-25 03:46:28胡存智
      中國土地科學 2012年3期
      關鍵詞:土地質量農用作物

      胡存智

      (國土資源部,北京100812)

      作為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農用土地是地球表面不可替代的生產和提供農副產品的惟一載體。古今中外均高度重視農用土地面積清查和評價分級工作。為加強土地管理、促進農業(yè)生產,在推動全國農用土地分等定級時,應該明確目標、理清思路、精心設計,使《農用地分等規(guī)程》和《農用地定級規(guī)程》不僅作為技術規(guī)范體現當代多科學特征和技術水平,而且促使農用土地分等定級具有經濟可行性和實踐操作性,既能作為國家行為予以開展,還能推進商業(yè)性農用土地的定級和估價。

      1 農用土地分等定級的歷史回顧和進展

      厘清農用土地分等定級總體思路、設計農用土地分等定級技術方案,首先應該廣泛了解國內外農用土地分等定級工作開展狀況,參考借鑒有益經驗和方法。

      1.1 國外概況與進展

      德國1934年頒布《土地評價法》,以中部易北河畔土地為標準宗地來評定全國土地,所采用樣地做標準剖面比較描述,并打分累加評定,以做稅收之用;英國從1931年開始歷經7年完成土地利用潛力分級,全國共分為7級;美國經過多年探索后于1961年采用劃分土地利用可能性(即潛力)等級方法,全國實行8級分類,并按剖面描述方法進行劃分;加拿大土地生產能力等級劃分為7級,其中1、2級土地集中在尼牙加拉大瀑布區(qū);前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根據土壤評級結果和最佳土地利用方式,按自然帶劃分為土地類(7類)(利用方式一致)—土地級(20級)(相同限制因素)—亞級(36亞級)(土壤條件相似)—土地種(耕作方式一致)。另外,20世紀50年代有關國家和地區(qū)研究了土地經濟鑒定——土地經濟評價方法;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開展了作物與土壤關系曲線的土地評級研究;197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還為土地利用規(guī)劃建立了土地適宜性評價體系。

      1.2 國內概況與進展

      中國古代有《禹貢》將土地分為9等的記載,《管子·地員篇》又分土地為3等18類,每類又分5種,共90種。20世紀50年代,為征收農業(yè)稅而全國開展的查田定產蘊涵了土地分等定級的部分內容;20世紀70年代中期,引進聯合國糧農組織編著的《土地評價綱要》及其評價方法;20世紀80年代初,綜考會石玉林主持編繪《全國1∶100萬土地資源評價圖》,形成一套土地評價工作標準。同一時期,土壤、農業(yè)經濟、地理等方面學者也從各自領域開展土地質量評價、土地經濟評價等研究工作,如綜考會李孝芳和謝俊奇、北京師范大學李天杰、南京農學院王萬茂、江蘇省農科院張妙玲、西南農學院葉公強、重慶師范學院向斗敏、人民大學林增杰、北京農學院胡星池、北京農科院劉廣余、華中農學院陸紅生、東北農學院董德顯等。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中科院地理所、綜考會、北京農業(yè)大學等進行的作物生產潛力研究,及國家土地管理局鄭振源、北京農業(yè)大學張鳳榮、江蘇省農科院張妙玲等人結合農作物生產潛力和土壤質地推算糧食產量等研究,都為農用土地分等定級提供了重要參考。

      系統性研究工作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先是在農牧漁業(yè)部、農業(yè)區(qū)劃委員會組織的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對土壤生產能力進行分級,并制訂了8級土地分級標準;1984年,在農牧漁業(yè)部和國家土地管理局部署全國土地資源詳查的同時,由王蓉芳、曹富友主持,農業(yè)工程研究設計院范支書、連鏡清采用土地因素指標評價、數理分析等方法,在全國13個縣組織開展土地資源評價試點,并擬定《縣級土地評價技術規(guī)程(試行草案)》;1989年,由國家土地管理局馬克偉領導,胡存智、廖永林主持7個試點縣的分等定級工作,擬定《農用土地分等定級規(guī)程(征求意見稿)》,并于1998年形成《農用土地分等定級規(guī)程(討論稿)》。

      2 農用土地分等定級的基本問題及要求

      國內外的成功實踐為開展全國土地分等定級打下了良好基礎,但也提出諸多需要思考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2.1 土地分等定級采用何種評價類型

      土地分等定級是對土地劃分等級的評價,選擇何種評價類型并非易事,是采用土地現實生產力評價還是土地潛力評價?是土地利用現狀評價還是土地適宜性評價?是土地質量評價還是土地經濟評價?評價現實生產力可以滿足當前需要,卻使好地劣用現象得不到準確評定;如果只評價利用現狀,就無法根據適宜性調整產業(yè)結構;土地質量評價固然是基礎,但不進行土地經濟評價,難免使大量高產低收入土地遭受“鞭打快牛”之苦。由于同時開展這幾種評價既不現實,結果也難以整合,因此必須全面考慮,設計出能同時滿足多方面要求而且簡單易行的評價方法。

      2.2 土地分等定級如何處理土地的多宜與單宜問題

      土地的質量特性、經濟特性和生產力均是就土地上生長作物而言,土地分等定級因而實質上是對土地保障作物生長程度的評定。適宜甲作物土地未必適宜乙作物,多宜土地在種植選擇上雖然優(yōu)于單宜土地,但單宜土地總生產能力未必低于多宜土地。針對不同作物的土地評價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土地分等定級因而必須回答是對單一作物而言還是對多種作物而言,即評價對象的潛在內涵是模糊地指向一批作物還是精確地指向一種作物?

      2.3 土地等級怎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比較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土壤豐富,比較不同地區(qū)之間的土地等級高低相當困難,因而之前評價工作中得到的土地等級在全國范圍內幾無可比性。農業(yè)部方案雖然在全國劃分了等級,但甲地等級和乙地等級并不可比。石玉林的全國1∶100萬評價圖也未涉及等級之比。然而,中國歷史上的土地等級是可比的,20世紀50年代查田定產的結果在產量上也是可比的;國外很多土地評價得到的土地等級同樣具有可比性。

      2.4 采用單因素逐一評價還是綜合整體評價

      面對不同立地條件造成的土地差異,是采用單因素逐一評價還是綜合整體評價方法?

      2.5 其他問題及相關技術要求

      除以上關鍵問題外,進行全國農用地分等定級還必須回答諸多技術問題,如分等定級中建立怎樣的等級體系,以及“等”、“級”、“價”如何銜接?采用定性描述評價還是定量評價?采用何種量化標準和評分標準?如何設置各級工作難度、分解工作量?與土壤普查、土地詳查等以往工作成果如何銜接?如何實現公益行為與商業(yè)行為、社會行為與市場行為分離?

      3 農用土地分等定級的理論基礎和總體思路

      農用土地分等定級的理論方法體系是在充分吸收相關學科研究成果和先進技術、總結國內外農用地評價成果和試點工作經驗基礎上創(chuàng)新的產物。《農用地分等規(guī)程》、《農用地定級規(guī)程》既是行業(yè)規(guī)范標準,也是土地評價最新研究成果?!掇r用地分等規(guī)程》建立了全國范圍內可比,并與土地詳查、土壤普查成果銜接的農用土地分等體系;綜合運用土地潛力評價、土地質量評價、土地利用評價、土地經濟評價的理論和方法,設計了包括光溫生產潛力、理論產量、最高產量、產量比系數、標準糧產量、標準耕作制度、基準作物、指定作物、產量—成本指數、標準樣地等國家級參數體系;按市場經濟原則以及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財權關系,設立了新的等、級體系,合理劃分了工作職責;在分等過程中,采用因素法、樣地法以及其他新技術,成果具有較高科技含量;多層次、多樣性的分等成果不僅能有機銜接、完整整合,而且能滿足成果應用的多目標需求。

      3.1 土地“等”、“級”體系設置的理論依據和總體安排

      土地分等定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全面評價土地需要設計搭配合理的“等”、“級”評價體系,這樣既可以評出全國范圍可比、反映宏觀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長期穩(wěn)定的土地等級,又能精確反映縣域范圍內非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體現短期人為活動影響的土地等級,必要時還能滿足以貨幣形式表達土地差異的需求。

      設計搭配合理的“等”、“級”評價體系,是以馬克思的級差地租原理為基礎,即:由優(yōu)越土地條件形成的“自然肥力”和因長期社會歷史投入形成的“人工肥力”,同屬級差地租I的產生基礎,由此得到的級差地租應歸社會;因個人勞動或投入在短期改變土地條件形成的“人工肥力”,則是級差地租II的產生基礎,由此得到的級差地租應歸個人。因此,為全面評價土地,不僅要根據長期穩(wěn)定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來劃分土地等級,還要依據易變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的短期狀況劃分另一類土地等級,以從不同角度反映土地差異,滿足不同的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

      設計搭配合理的“等”、“級”評價體系,要以區(qū)分社會性評價和商業(yè)性評價為前提。在屬于社會公共事務的政府土地評價領域,要考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劃分和財政負擔,還要考慮工作量大小以及與以往土壤、水文、區(qū)劃等工作成果的銜接。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農用土地評價可以劃分為“等”、“級”兩套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評價體系,相關工作也相應分為農用地分等、農用地定級。

      農用地分等反映了由長期穩(wěn)定的光、溫、水、土、經濟社會條件所決定的、以農地自然質量為主的土地差異?!暗取钡男蛄幸笤谌珖哂锌杀刃?。“等”作為摸清家底之用,工作范圍呈“面狀”覆蓋全國,具有普適性用途,比例尺小,屬概略型精度。如果“等”的工作精度達到地塊尺度,一是缺乏資料,加之工作量太大,以至不可操作;二是大多地塊的等級成果將長期閑置,失去時效,造成浪費;三是中央經費只能完成國家任務,省以下則要由省財政支出。故只需用中央經費完成與土地詳查和土壤普查相配套的土地分等工作,達到1∶1萬—1∶5萬的精度要求即可。

      農用地定級反映了由土地自然因素和易變的經濟社會條件所決定的、以農地綜合質量、經濟特性為主的土地差異?!凹墶钡男蛄兄恍柙诳h域或更小范圍內排列。“級”作為適合于土地整理、土地流轉、征地等用途的土地評價,一是區(qū)域性強,只需在當地比較,無須全國比較;二是具體到地塊,要求比例尺大、精度高;三是涉及較多土地易變因素、區(qū)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時效性強;四是以地方性工作為主,工作區(qū)域呈“島狀”孤立分布。故采用“即用即評”工作方式。

      以往評價工作慣用的“3等9級”中,“等”、“級”為續(xù)分關系,屬于同一體系。本次設計雖也有“等”、“級”之分,但不在同一體系,是分離的、非續(xù)分的,兩者可獨立進行評價和運用。兩者在評價指標上有關聯,定級可直接運用分等的部分指標體系。在定級過程中,“等”體現為土地質量的本底狀況,只作為定級中土地質量方面的一個分值,“級”的高低須另行評價。

      3.2 土地質量“等”全國可比的理論依據和總體思路

      設計全國適用的土地評價體系是農用土地分等定級工作的最大難題。以往國內采用的均是因素指標評價體系,以土地質量因素指標的優(yōu)劣及其組合(暗喻作物生產量高低),直接評定土地等級。然而,中國自然地理條件的復雜多樣極大地限制了此類評價體系。從宏觀尺度上看,除氣候因素外,大多數相關因素對土地質量的影響不僅在空間分布上突變和非連續(xù),而且各因素作為自變量與作為因變量的作物生產量無法構成一一對應的函數關系。因此,采用與土地質量有關的因素指標來直接劃分土地等級的研究工作,只能在縣域以下的中小區(qū)域內取得成功,而建立一套跨區(qū)域、統一的因素指標體系,在不同區(qū)域之間開展評價工作,實現全國范圍土地等級可比的構想,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

      因此,中國土地分等定級工作必須另辟蹊徑,要針對農用土地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差異——作物生產量差異進行農用土地分等定級。采用這一思路來劃分農用土地質量等級的理論依據是作物生產力原理,即各種作物在各自固定的光合作用速率及投入管理水平最優(yōu)的狀況下,作物的生產量由土地質量所決定,而土地質量是光照、溫度、水分、土壤、地形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依據這一原理,可以首先假設評價區(qū)域內各地在土地上的投入管理已是最佳狀態(tài),然后用影響作物生產量的各因素的優(yōu)劣和組合狀況定量推算該土地上的作物生產量高低,并以作物生產量高低來評定土地質量等級。

      實現土地質量等級全國可比的關鍵是要評出土地上的作物生產量差異。在影響土地質量的諸因素中,氣候因素(更確切地說是光照、溫度因素)在宏觀尺度上具有漸變、連續(xù)的影響,并可以在全國范圍內與作物生產量形成準確對應的函數關系。因此,可以在全國范圍內用氣候因素初步推算作物生產量,以此作為“鋪滿”全國的、連續(xù)的“土地質量背景值曲面”或“土地質量下墊面”,然后分區(qū)域選取其他有效的影響因素修正這一“曲面或下墊面”,體現各因素對作物生產量的共同影響,從而得到有差異、能劃分土地質量等級的作物生產量。盡管各區(qū)域的修正因素不同(即指標體系不同)、因素組合各異,但土地質量評定始終以作物生產量為紐帶,因而得到的土地質量等級具有可比性。

      由于采用氣候因素推算作物生產量,又能將土壤、地形等因素局限于能與作物生產量形成嚴格對應的函數關系的各個中小區(qū)域內。因此,在農用土地分等定級中,既可以因掌握了全國范圍的土地作物生產量差異而較易實現土地等級相互可比,又可以引入國內外已經較為成熟的作物光溫生產力計算方法,還可以使選擇土地質量因素變得簡易,并能夠吸收借鑒前人用因素指標法評價土地的成功經驗。

      3.3 土地“等”評定中利用評價、經濟評價的理論依據和作用

      通過光溫生產力指數、土地質量因素修正、標準耕作制度、基準作物、指定作物及理論產量換算等,解決了適宜性評價和潛力評價問題,實現了全國可比,但因農耕歷史和人類活動強度的區(qū)域差異,即便是基本相似的氣候、近似的土地條件,土地潛力發(fā)揮的社會平均水平不同,土地質量仍有差異。因此,要運用土地利用評價方法對土地等級進行長期土地利用狀況方面的修正。

      按土地利用狀況對土地潛力等級進行修正的理論依據是經濟學的生產要素理論,即勞動、土地和資本等因素是進行社會物質生產的基本要素,生產產品的數量及其價值量取決于生產要素的相互組合、共同作用。根據這一原理,當土地自然質量一定、經濟條件相似時,作物生產量取決于生產條件、農耕知識和技能水平、勞動態(tài)度等。按照土地自然質量狀況評定出來的潛力等級,只是土地的可能生產量,并非土地的實際生產量,土地實際生產量還要受到當地較長時間的農耕水平、用地強度、種植技能、勞動態(tài)度等限制。因此,需要以區(qū)域平均實際產量與潛在理論產量的比值構造土地利用系數。運用不同土地的利用系數,將一定光溫水土生產力指數(即作物理論生產量)修正為作物實際生產量,體現相同土地質量、相同土地潛力等級但利用水平不同產生的等級差異。

      相同的土地潛力和利用水平,使不同的土地體現出同樣質量,但這只意味著相同的作物生產量,并不意味一定會有相同的經營收益。經濟條件不同會導致投入產出水平各異,即便是同一土地所獲得收益也會不同。對經濟活動來說,如征收稅費時僅考慮農作物生產量是不恰當的,要把基數建立在土地收入上。為滿足經濟發(fā)展和公平稅賦需要,土地分等定級必須考慮農業(yè)生產的產投比和效益問題,因此要采用土地經濟評價方法對土地等級進行土地投入產出方面的修正。

      按土地投入產出狀況對土地質量等級進行修正評價的理論依據是土地報酬遞減原理,即在技術條件不變情況下,向單位土地連續(xù)投入一個或多個要素,土地報酬遞增,但達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現報酬遞減。根據這一原理,當土地自然質量一定、利用水平相似、技術條件不變時,土地收益率與土地投入的時間和總量有關。粗放經營產生的是低產低收益;隨投入增加,逐步帶來高產高收益;達到精耕細作后,投入增加又變成高產低收益。因此,高產未必高收益,甚至可能是高產低收益,需要以區(qū)域平均投入產出與最優(yōu)平均投入產出的比值構造土地經濟系數。運用不同土地的經濟系數,將土地質量等指數(即作物生產量)修正為包含土地投入產出效益的土地綜合等指數,體現相同土地潛力、相同利用水平但經濟水平不同產生的等級差異。

      3.4 土地分等的技術路線和體系模塊

      按全國農用土地分等的總體思路,《農用土地分等規(guī)程》的技術路線為:

      (1)按光、溫條件計算各有關作物的光溫生產力指數。運用宏觀的氣候指標計算全國漸變的、各作物的光溫生產力指數,形成全國可比、宏觀的土地本底差異,即土地光溫生產力“差異曲面”。

      (2)按地塊條件評定各有關作物理論產量。在氣候基本一致區(qū)域或相同的地形地貌區(qū)內,按照各地塊水分、土壤、地貌等指標優(yōu)劣,用指數加權平均法、幾何平均法或標準樣地指數計算土地自然質量分,分作物的光溫生產力數值經土地自然質量分修訂為各作物的理論產量,突顯因不同土壤條件造成的土地差異,以反映氣候和土壤條件疊加后的土地評價結果。

      (3)按標準耕作制度計算土地總理論產量,評定土地潛力等級。根據標準耕作制度,確定當地的各指定作物,并以大宗糧食作物(即基準作物)為基準,通過光溫生產力指數比較,形成各作物與基準作物的產量比。將各指定作物的理論產量按照產量比統一換算為標準糧產量,加總后得到各地塊的理論標準糧總量,按其差異即可劃分土地潛力等級。

      (4)根據土地利用水平進行修正,完成土地質量等級評價。分區(qū)域(或單元)進行土地利用水平測定,以不同區(qū)域間土地社會平均利用水平的相對差異構建利用系數。用土地利用系數將土地理論標準糧總產量修訂為土地實際標準糧總產量,體現相同土地潛力但因利用水平不同造成的土地質量差異,據此劃分土地質量等級。

      (5)按投入產出水平進行修正,實現土地經濟和綜合評價。分村、組(或區(qū)域單元)進行土地投入產出水平測定,以不同區(qū)域間土地社會平均投入產出水平方面的相對差異構建經濟系數。用經濟系數修訂土地質量等級,以體現相同土地質量但因經濟效益不同造成的土地綜合差異,完整反映各種條件對土地的影響,最終形成土地綜合評價結果,同時實現土地等級在全國范圍可比。

      從以上步驟可以看出,土地分等定級體系包含了土地適宜性評價、土地潛力評價、土地質量評價、土地利用評價和土地經濟評價的多項內容。要使各種評價方法在同一體系內完全整合、有機銜接和協調配合,最終產生多項成果,需要采用系統科學的理論方法,按照模塊設計、綜合集成的思路,對農用土地分等定級體系進行全面設置和系統安排。在體系中首先將土地潛力評價、土地質量評價、土地利用評價、土地經濟評價等相關內容按模塊化方式集中處理,然后用作物光溫生產潛力指數、標準耕作制度區(qū)、因素指標區(qū)、評價單元等空間曲面和空間區(qū)劃進行橫向銜接,最后通過等別指數完成縱向整合,形成一個擁有多模塊結構,各模塊之間密切關聯、相互銜接、完全整合的體系。

      其中,土地質量評價模塊用光溫生產力、土地自然質量分和土地潛力指數構成,涵蓋作物光溫生產力計算、適宜性評價、質量評價內容,評出以土地生產潛力指數為主的土地質量;土地利用評價模塊由利用系數和土地質量等指數建立,包含土地利用系數測定、土地社會平均利用水平評價、土地質量修訂等內容,評出土地潛力與利用水平相結合的土地質量等指數;土地經濟評價模塊用產量—成本指數、經濟系數和土地綜合等指數構建,包括土地投入產出水平測定、土地經濟評價、土地綜合等指數計算等內容,評出土地質量評價、土地利用評價和土地經濟評價相結合的土地綜合等級。

      3.5 農用土地分等定級成果體系設置

      農用土地分等定級對中間成果、最終成果進行了整體性、層次性設置?;诒敬畏值榷夁^程是對作物生產量的逐項訂正,每一個主要評定環(huán)節(jié)都可以產生一個單項土地評價成果,除土地分等指數外,還產生光溫生產力指數、土地質量分值、土地潛力指數、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等多層次的中間成果,每一層次的成果都可以劃分等級,單獨表現農用土地某方面差異。不僅使此次全國農用土地分等定級工作的基礎特別雄厚、扎實,而且還可以得到易于修改、變動和重組的系列成果,滿足多用途的目標要求。

      (1)農用土地分等的主要單項中間成果:①光溫生產力指數。單一作物的光溫生產力指數反映該作物生產潛力在全國的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多種作物的光溫生產力指數分布圖可以為制定各地耕作制度和作物區(qū)劃提供最基礎的、定量化的依據。②土地質量分。相當于小區(qū)域內依據土壤、地形等條件進行的土地適宜性或土地質量評價。單一作物的土地質量分由于按作物與因素的關系計算,可以作為該作物的小區(qū)域土地適宜性評價成果;多個指定作物的綜合土地質量分,則是小區(qū)域土地質量評價成果,是土地定級的重要基礎。③土地利用系數和土地利用等。土地利用系數在概念上可看作是人們生產活動對自然生產力的實際利用程度,本身即為土地利用評價的重要成果,也可將土地利用系數作為一項綜合指標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分等,并進而得到土地利用等的專項成果。④土地經濟系數和土地經濟等。土地經濟系數體現產量成本比值的相對差異,單獨使用時可以反映農用土地投入產出差異在全國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把全國土地經濟系數按差異分成若干等,也是一項重要的專項成果。

      (2)農用土地分等中組合形成的主要成果:①土地適宜性評價成果(各作物光溫生產力指數+該作物土地質量分修訂)。各作物的光溫生產力指數經該作物土地質量分修訂后,得到各作物理論產量,在土地單元上進行比配后可以獲得定量的、全國土地適宜性評價成果。②土地潛力等級成果(各作物理論產量+標準耕作制度+產量比系數折算)。按標準耕作制度選定指定作物,將土地單元上各指定作物理論產量折算為總標準糧,按標準糧總量劃分的等級結果即為土地潛力等級。③土地質量等級成果(土地潛力評價+利用系數修正)。用土地利用系數修訂土地潛力評價中的標準糧總量得到農用土地質量指數,據此劃分的土地質量等級是農用土地分等的重要成果,也是本次工作的核心內容。④土地綜合等級成果(土地質量評價+經濟系數修正)。用土地經濟系數修訂土地質量評價中的農用土地質量指數得到農用土地綜合指數,據此劃分的土地等級就是農用土地分等的最終成果。

      3.6 農用土地分等工作精度、難度和工作量

      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用土地分等定級,涉及面廣、技術要求多樣,每一地塊等級的獲得既要進行大量野外調查、實地測量,又要進行多重設定、復雜計算。需要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方法,按照系數計算“上繁下簡”、技術操作“上難下易”、工作量分配“上少下多”等原則,分層次、分難度、分時段地妥善安排中央、省、市、縣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合理設置土地分等工作體系。

      首先,要將精度要求高、涉及高難度、復雜計算、受多方面影響,并且起宏觀控制作用的指標制定工作,如作物光溫指數計算、標準耕作制度劃定、作物生產量比等,交由中央組織的專家進行,以保證土地等的全國宏觀控制作用和評價基礎背景值的準確性、一致性。充分發(fā)揮專家的全局指導和控制作用,將各種系數計算結果編制成表,各地在開展工作時不必重復進行復雜計算。這部分設計特點是工作精度要求高、工作難度大,但工作量相對較少。

      其次,將需要較強綜合判斷能力、考慮多方面影響,而且屬于區(qū)域控制作用的指標制訂工作,如劃定指標控制區(qū)、選取土地評價因素、確定土地—作物因素分值關系等,交由各省組織的專家進行。也要將相關工作成果編制成冊,使各市、縣在操作時有章可循,減少地方工作量,保證評價結果簡潔統一,省級層面工作的平衡要求高,屬中等難度、中等工作量。

      最后,是各市、縣基層完成的具體土地分等定級工作,如調查具體土地單元、計算分值、劃分等級等,主要以耐心細致的內外業(yè)工作為主,復雜的計算和區(qū)域劃分主要通過查詢表冊獲得。這一層面工作量大、對實際操作要求高,但工作難度低,適應基層技術工作特點。

      4 農用土地分等定級的主要方法和技術處理

      農用土地分等定級中評價體系的構建、評價類型的整合、評價模塊的銜接乃至由定性評價向定量評價的過渡,均通過一系列具有嚴密數理邏輯的指標、系數、分值體系來完成,而分等定級的條件界定、指標劃分、計算規(guī)則及具體操作等則通過眾多技術設計實現。

      4.1 分等指數體系和計算公式設計

      要實現土地各種差異定量化,并使差異能在計算中自行傳遞、綜合,最佳方案是以分等指數計算為核心建立一套諸如光溫指數、質量分值、利用系數等物理含義明確、可連續(xù)計算的指數和計算公式。將分等因素計算、質量評價、利用評價、經濟評價及整個體系用一系列指數整合,并貫穿始終,實現全國范圍土地綜合等級可比?!掇r用土地分等規(guī)程》采用的農用土地分等指數體系和計算公式如下:

      綜合上式可得:

      上式中,Gi為分等單元的土地等別指數,αij為作物光溫生產潛力指數或氣候生產潛力指數,CLij為作物土地質量分值,Wk為作物分等因素權重,fijk為作物評價單元分等因素,βj為作物生產量比系數,Kij為作物土地利用系數,Kcj為作物土地經濟系數,Yj為樣點第j種作物實際單產,Cj為樣點第j種作物實際成本,Yj,max為 第j種作物區(qū)域最大產量,Yjc,max為第j種作物區(qū)域最大產量成本指數樣點的產量,Cjc,min為第j種作物區(qū)域最大產量成本指數樣點的實際成本。

      等別指數的計算公式完整表達了在標準耕作制度控制下,從作物光溫潛力出發(fā),測算土地自然質量分,得到作物理論產量,經產量比系數折算成標準糧數值,再經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修訂,綜合成全國可比的數量指標化的土地分等定量化過程。

      4.2 土地因素指標體系和因素選取設計

      土地分等定級涉及眾多繁雜的土地因素,需要按其重要性及在全國的作用范圍設計適宜的因素體系。《農用土地分等規(guī)程》將實現全國可比的土地因素分為宏觀尺度、區(qū)域尺度和微觀尺度。

      (1)宏觀尺度因素指影響土地生產力的光、溫、水等氣候狀況。一般在中等范圍和一定區(qū)域內變化不大,只有在大尺度范圍才有明顯變化和差異,屬評定全國土地的基礎因素,反映土地的背景差異。

      (2)區(qū)域尺度因素指影響土地生產力的土壤理化特征、農田灌溉、地貌等土地條件。一般在小范圍內變化不顯著,只有在中尺度范圍才有大變化和差異,屬評定土地的主要因素,反映土地的主要差異。

      (3)微觀尺度因素指影響土地生產力的微地形、坡度、質地等土地條件。一般在小范圍內就有變化和差異,屬評定土地的輔助因素,反映土地的局部差異。

      按不同作用尺度構建土地因素指標體系,使選擇分等因素有了化繁為簡的基礎。宏觀尺度因素只在全國層面選用,由國家統一計算光溫生產力指數;區(qū)域尺度因素只在省劃定的指標控制區(qū)內獨立篩選,在具備光溫指數作本底并設立土地因素指標區(qū)的狀況下,剔除區(qū)內變化小的指標,只選自身差異大的作為主導因素,大大簡化了指標選??;微觀尺度因素只在市、縣層面工作的小范圍內選取使用。

      4.3 土地分等單元和因素指標量化方法設計

      土地分等定級中經常遇到的情況是小區(qū)域的、農民憑經驗得到的,評價簡單易行,可以得到較好的等級結果,但擴大到大區(qū)域的離鄉(xiāng)、離土評價,則等級難以平衡;按理論指導、設計的大區(qū)域評價,數理邏輯嚴密、等級均衡性好,在小區(qū)域的具體操作往往過于復雜、結果欠佳。此次分等定級理論性強、宏觀控制嚴密,要揚長避短,增強基層操作性、簡便性,就需要在分等單元和因素指標定量化方面設計出數據來源可靠、操作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

      (1)土地分等單元劃分。小區(qū)域評價的簡便易行有賴于簡練的主導因素及與之配套數據獲取的有效性。《農用土地分等規(guī)程》用不同的指標控制區(qū)來簡練分等主導因素,通過設計不同的分等單元來保障數據可靠和有效獲得。土地質量屬土地自然性狀差異,地塊有關條件直觀可見、差異明顯,變化梯度大,空間上也常呈非連續(xù)性變化。因此,以一定地塊為分等單元,進行實地調查或內業(yè)判讀,數據來源可靠,客觀真實性易于保證。

      土地利用和土地經濟投入產出狀況等土地經濟社會特性,在小范圍內差異不明顯,變化梯度小,空間上也多呈連續(xù)變化狀態(tài),獲得數據的周期長、觀測難,獲得的數據不易準確,故與農經資料調查相結合,以村組行政范圍為工作單元,獲取當地社會平均水平的產量、投入產出狀況數據,用于利用評價、經濟評價。

      (2)土地因素指標值計算。經驗方法評價土地之所以有一定的準確性,主要得益于其相對概念?!掇r用土地分等規(guī)程》按照因素相對優(yōu)劣比較原則進行設計,各種因素在按定量計算為主、定性判別為輔轉化為指標值時,盡量將因素指標的絕對值轉化為相對值,形成相對值指標體系。將土地評定從注重絕對值高低轉向注重相對值差異,巧妙利用了指標絕對值不易準確而指標相對值易于掌握的特性,將評定過程的隨機誤差轉化為系統誤差,提高整個等級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反映相對值核心概念的典型指標計算有:①光溫生產力指數計算:以往研究表明,要計算出與實際完全一致的光溫生產力絕對數值相當困難,但土地分等中放寬對絕對值的要求,在同一體系內著重建立不同地區(qū)間光溫生產力的相對系數卻較為容易,并且可選用的計算方法較多且科學。②土壤理化指標:各土壤理化指標與作物生產量一一對應的絕對值數據幾乎無處可查,但土壤理化指標變化與作物生產量變化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卻很易確定,在土壤理化指標對作物有效作用的區(qū)間,可較為方便地對有關指標進行相對值量化。

      4.4 農用土地不同地類多宜性選擇設計

      農用土地評價首先要對土地進行宜耕、宜林或宜草的多宜性選擇,然后再針對不同地類開展分等定級。《農用土地分等規(guī)程》設計思路為:現行穩(wěn)定、連片的耕地、林地、草地已經是經濟社會發(fā)展對土地適宜性的基本、現實的選擇。農用土地分等定級是在尊重利用現狀基礎上,以耕地為主體,包括對特定的其他農用土地進行農耕等級評定。因此,除現有耕地外,對農林、農牧過渡地帶及其他區(qū)域內,不具有穩(wěn)定利用狀態(tài)的、適宜進行農耕的園地、林地、草地、荒地及其他過渡地類,均做出耕地評價、劃分等級。由于在農用地內部尊重既有利用現狀,對大范圍連片、穩(wěn)定的園、林、草地不做耕地評價,減少了工作量,同時,按適宜性對部分特定的非耕地進行耕地評價,較好地滿足了農用土地多宜性選擇要求,還為將來耕地開發(fā)、土地整理、地類調整提供了科學依據。

      耕地評價同樣需要面對種植業(yè)內部多宜性問題。理論上同一地塊可以種植眾多作物,有多種適宜性選擇。由于作物生長在時間上互斥,一段時間內只能種植有限作物,加上無霜期限制,土地雖具有多宜性,但一年內也只允許有限作物形成配套,如“一年幾熟”等??紤]到評定土地等級只應以社會平均種植水平來衡量,《農用土地分等規(guī)程》設計的農用土地分等定級是用標準耕作制度下的基準作物、指定作物來體現土地的多宜性,最終以標準耕作制度下的多種作物生產量之和綜合衡量總生產能力,直接將土地多宜性量化為土地等級。

      4.5 多因數分值法和標準樣地法設計

      在同一氣候區(qū)內,土地條件差異對土地等級影響明顯,兩者相關性較好,可以通過逐個評定因素優(yōu)劣來評定土地等級高低。逐個評定因素對土地等級的綜合作用,以推斷性質?!掇r用土地分等規(guī)程》設計的農用土地分等定級采用了加權指數和法及幾何平均值法,加權指數和法因為有權重設計能夠突出主導因素作用,但因權重設計有較強主觀性,不易把握。幾何平均值法,突出了限制因素作用,如果土地因素對作物生長構成限制,在諸個決定土地等級高低的因素中,土地生產力由最次因素決定。然而無論是加權指數和法還是幾何平均值法,各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各因素對土地等級的綜合影響,都帶有很強的主觀推斷性,在實際中都多有不夠吻合的地方。

      通過標準剖面建立標準樣地旨在克服因素法主觀推斷的成分,吸取農民憑經驗判斷的合理成分,根據系統論的“黑箱原理”,忽略土地各因素間的內部關聯與作用機理,只從土地剖面的整體特征及對土地等級的影響關系,直接評定土地剖面的整體好壞,并通過系統控制布點,形成網絡和剖面分值系列。其他單元剖面采用與標準剖面比較、插值的方法,得到土地質量分值系列。《農用土地分等規(guī)程》采用了因素法和剖面法設計,在完善因素法的同時,推進剖面法,最終形成全國標準剖面控制網絡,為構建土地評價標準剖面體系打下永久基礎。

      4.6 分等定級與土壤普查、土地詳查銜接設計

      農用土地分等定級體系是國土資源從數量管理向質量管理過渡的重要橋梁,必須在土地利用類型基礎上,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體現國家控制、省級指導、縣為單位,不同層級共同完成,因此,要盡量避免重復勞動、重復計算。在基礎圖件和面積數據上要完全與土地詳查及變更調查相銜接;在土地自然質量評價上,主要以土壤普查、農業(yè)區(qū)劃等研究成果為依據;在評價對象上,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相協調;在工作步驟上,要與數字國土工程相配套,使之成為國土資源管理整體措施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摸清土地利用的現狀和分布,土地分等定級揭示土地質量、土地利用價值或土地經濟價值高低。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繼續(xù)。農用土地分等定級的應用目標,是為土地生產力核算、制定和調整土地利用規(guī)劃、保護基本農田提供科學依據;為農用土地開發(fā)整理設計、耕地占補平衡、補償標準制訂和稅費征收提供科學依據。這項工作的開展,必將在土地評價科學研究領域和國土資源管理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4.7 農用地價格評估類型設計

      農用地價格評估分為兩種情況。作為控制性的農用地平均價格,需評出基準地價和補償區(qū)片價,作為社會公益性評估,以滿足面上的、整體的需要,這樣可以節(jié)約經費,不閑置、不過時、不浪費;對于轉讓宗地和被補償地塊價格,何時需要就何時評定,以保證過細的工作,經費也有充足保障,并逐步轉移給中介服務,納入商業(yè)性評估。

      ):

      [1] 高亮之,郭鵬,等.中國水稻的光溫資源與生產力[J].中國農業(yè)科學,1984,(1):17-23.

      [2] 王萬茂,杜金岷.農地質量經濟評價原理和方法的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1988,7(3):24-28.

      [3] 趙庚星.農用土地綜合經濟評價方法初探[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96,(2):22-24.

      [4] 傅伯杰,陳利頂,等.土地可持續(xù)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與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1997,12(2):113-118.

      [5] 謝經榮.土壤潛力估價——一種新的土地經濟評價方法[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1993,(1):32-35.

      [6] 石玉林.《中國1∶100萬土地資源圖》土地資源數據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7] 徐盛榮.土地資源評價[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7.

      [8] 張鳳榮,孔祥斌,等.對《農用地分等定級規(guī)程》土地利用系數的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2,16(1):16-19.

      [9] 關文榮.農用地的分等定級與估價[J].中國土地,2000,(4):22-24.

      [10]倪紹祥,陳傳康.我國土地評價研究的近今進展[J].地理學報,1993,48(1):75-83.

      [11]趙庚星,李永昌.墾利縣土地資源經濟評價[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1992,23(1):14-22.

      [12]申元村.土地人口承載力研究理論與方法初探[J].自然資源,1990,(1):21-25.

      [13]陳百明.土地承載能力研究的國內外現狀評述[A].土地資源研究文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14]胡存智,廖永林.農用地分等定級理論與方法的研究[J].中國土地,1998,(1):1-8.

      [15]GB/T 18507-2001.城鎮(zhèn)土地分等定級規(guī)程[S].

      [16]胡存智.關于我國土地估價體系、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1992,(4).

      [17]胡存智,岳曉武.臺灣地區(qū)土地估價與地價管理[J].國土資源,2002,(3):26-29.

      [18]張鳳榮,安萍莉,胡存智.制定農用地分等定級野外診斷指標體系的原則、方法和依據[J].中國土地科學,2001,15(2):31-34.

      [19]胡存智.強化估價在資產管理中的作用[N].中國國土資源報,2001-10-30.

      猜你喜歡
      土地質量農用作物
      安徽東至縣不同土壤類型重金屬元素分布規(guī)律探析
      西部資源(2024年4期)2024-01-01 00:00:00
      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成果在判定土壤鹽漬化、沙化中的應用
      穆棱河-興凱湖平原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
      地質與資源(2021年1期)2021-05-22 01:24:24
      作物遭受霜凍該如何補救
      四種作物 北方種植有前景
      農用機械發(fā)展
      湖北農機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00
      內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潛在應用
      世界農藥(2019年4期)2019-12-30 06:25:10
      無人機遙感在作物監(jiān)測中的應用與展望
      農用履帶式底盤技術及衍生產品概述
      新農業(yè)(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
      農用機井管理
      岱山县| 上蔡县| 鄂托克旗| 天峻县| 曲阳县| 通河县| 中方县| 七台河市| 宁强县| 巩义市| 社旗县| 滁州市| 徐闻县| 松桃| 自治县| 大悟县| 嘉义县| 顺昌县| 昌黎县| 忻州市| 百色市| 珲春市| 驻马店市| 饶阳县| 深州市| 双牌县| 仙居县| 临潭县| 汉源县| 朝阳县| 永登县| 沁源县| 金门县| 菏泽市| 竹北市| 教育| 瑞安市| 沙洋县| 蛟河市| 鄂伦春自治旗| 新巴尔虎右旗|